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是人类的理想实践和终极追求。马克思摒弃了传统哲学从思辨到现实的致思理路,以具体的、感性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来阐释幸福。马克思“现实的人”视域下幸福思想的历史演进分为3个阶段,即关涉人的生存发展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抽离人的存在发展的“异化状态下的不幸”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幸福”。马克思“现实的人”视域下的幸福思想较之前哲学家的幸福思想发生了深刻转变,具体表现为幸福的实现主体从“神”到“人”、幸福的实现场域从“彼岸世界”回归“人的现实生活”、幸福的实现路径从“政治解放”转向“人自身的解放”。马克思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现实的人”及其实现幸福的理论关注与实践探索,彰显出“现实的人”的革命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和“人的发展”的人民性,为人们提供了探寻幸福的理论参照和实现幸福的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性理论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人生命体,在满足生命需要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了社会属性,需要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逐渐走向人,获得人的属性。因此,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类特性的总和,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紧密相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摆脱动物性,走向不断丰富、完善的人性。  相似文献   

3.
实践概念自亚里士多德引入哲学以后便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意义。几千年来,无数哲学家把实践作为批判的工具来使用和构建自己的体系,但鲜有人探究实践本身得以成立的可能性基础。马克思在实践与生活的对立统一中把社会生活的本质理解为实践,并将其作为辩证法的物质载体,从而开启了现代哲学的希望之门。马克思的思想文本和现实生活是我们探寻马克思实践范畴当代意义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4.
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劳动价值的根本认识和根本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劳动价值观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光荣"外在感召为主到新时代"劳动幸福"内在感受为主的巨大跃迁。这种跃迁体现了人们对劳动的认知与评价由偏重外在激励转向偏重内在感受,集中表现于四个维度:在主体维度上要实现"让劳动本身成为享受",增强劳动者的劳动幸福感;在社会维度上要创设转向与跃迁的氛围和条件;在实践维度上要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创新劳动形式,增强劳动者的劳动愉悦体验;在价值维度上要把劳动幸福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立足现实的、具体的人,对以往哲学家关于实践的论析作了深刻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了超越性的实践观念。他在实践观中给予人高度的重视,其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归结于人,对人的主体地位、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作了论述,深刻体现了人文关怀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使马克思实践观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而趋向具体化,这恰恰是马克思实践观更具科学性的体现。对马克思实践观中人文关怀思想的回溯和探究,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瑞丰 《出国与就业》2011,(20):167-168
根据马克思实践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应该从实践去思考和理解.职业实践存在技术实践和道德实践两个维度.技术实践维度上,职业实践是个体生命能力的展开和自我确证;道德实践维度上,职业实践是个体本真的创造性生存,个体在实践中肯定自己,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个体因为职业实践满足自身需要而自在和快乐,并感到幸福,职业...  相似文献   

7.
孙朵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6):15-17,30
自从哲学产生以来,人的问题始终是哲学家思考和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归宿。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彻底解放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是需要一定条件作为前进和发展的支撑。因此,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归宿,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必将指导我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断努力与奋斗。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公正观是一种以现实的人及其实践为出发点、以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为生成点、以建构自由人联合体为归宿点的社会价值观,其着眼于人的生存和生计,要求不断改善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增进人的利益需求和生活幸福,从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此观照,"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90年奋斗历程的一个核心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各种具体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奋斗和幸福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从出场逻辑看,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在理论、文化、实践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慢慢清晰的.从内容布展看,习近平对"为何奋斗才幸福""为谁的幸福而奋斗""奋斗什么样的幸福""如何实现奋斗幸福"这四个根本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其奋斗幸福观的内容结构.从价值旨归看,开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新境界、指导中国改革与建设开创新局面、贡献世界文明发展中国新智慧是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多重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0.
幸福     
有人是为生存而奋斗;有的人是为了理想而奋斗;有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但我要说,其实人们是为了幸福而奋斗。幸福就在我们身边,但有时我们就是看不见,也听不见,她就像空气一样每时每刻都萦绕在每一个人身边。其实"幸福"这两个字,让人一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人可以进行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类争取自由和自身解放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走向最终的幸福,这同时也称作为是人类为了实现自我理性的一种必经实践。马克思的哲学研究都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起点的,这也是马克思有关人类的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考察。马克思哲学思想精神为了达成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标,一直坚持以实践活动的革命性与政治理论的批判性互相统一、协调的基本原则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经过历史的演变,就形成了当下社会,我们通常所倡导和宣扬的坚持社会主义思想,具体细化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创新以及社会实践创新等。  相似文献   

12.
幸福教育是促进个体幸福心理主观—客观维度、快乐—意义维度、享受—发展维度、个人—社会维度之间统一与和谐发展的教育。幸福教育应在遵循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以及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知觉到什么是幸福;帮助学生发掘生活意义,领悟什么是幸福;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不断实现与超越自我;教育学生在实现个体幸福的同时要兼顾社会幸福。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上,人的公共性维度本质上来源于主体对于客体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在康德哲学中,表现为主体通过认识论的逻辑结构而普遍地与客体发生关系;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表现为,主体通过自我认识的活动而普遍地建立客体和统一客体;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现为,现实个人通过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而普遍地与对象发生关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表现为,一定的个人通过实践活动而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普遍性关系。这几种表现形式层层递进,反映了人们对主体的普遍性维度的认识不断深化,但只有在"一定的个人"这种表现形式中,主体的普遍性才最终转化为人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批判性的、基于人的生活并对人的生活世界予以高度关注的学科,其出发点是人的生活世界维度,并以此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生活"或者"人的生活世界"范畴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调式(基本规定)。并且,马克思在"生活"维度的基础上构筑了主体维度与现实维度。它们三者之间具有某种逻辑。也就是说,无论是表征主体性的维度还是现实维度,都是以生活雏度为出发点、奠基于生活维度的。我们可以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维度嬗变的解读中,找到马克思哲学自身蕴含的丰富的生活品性,马克思的哲学直指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幸福思想体现了对人类追求幸福的终极关怀,深刻理解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内涵,必须从实践中把握:劳动是人获得幸福的基本方式,人的需要是人获得幸福的主要动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幸福的价值指归。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理论是马克思幸福思想在当代中国新的表现形态,把马克思幸福思想基本原理和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史观的价值立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  相似文献   

16.
哲学的存在方式成为一个必须探讨的问题,而追问“哲学在哪里”即是对哲学存在方式的具体考量。文章首先从三个层面分析了哲学存在于充满哲学个性的哲学家、一定的文化生态和现实生活“之中”;在此基础上,从七个层面上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个性特质,强调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生活哲学”;最后指出,研究马克思哲学必须以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哲学个性为前提,以避免误读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劳动观深刻阐明了劳动是幸福的源泉、是实现自我价值以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等观点。马克思劳动观对新时代现实问题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面对新时代青年劳动观形成过程中的问题,以具有先进性的马克思劳动观为指导,引导新时代青年从思想上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从实践出发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劳动中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的现实性思想阐述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不同哲学家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参照文本,围绕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关系两方面,阐释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的思想。对此思想的研究,突显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深化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解。从感性现实以及实践出发,发掘人的现实性的内涵,在现实中找寻哲学改变世界的力量,可以为哲学研究提供新的着眼点,为哲学发展指引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幸福思想是一种以实践为介质,关于实现人现实的解放的革命幸福思想。马克思关于幸福主体本质属性和特殊属性的主体解读,将幸福主体的幸福内容分为物质幸福、精神幸福和人际幸福三个指向,如何实现幸福主体的幸福追寻?马克思关于幸福追寻的路径选择遵循这样一条道路:首先,从理论上阐明幸福追寻的必要原因;其次,给出幸福追寻的手段;最后,给出实现幸福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多方面探讨。马克思独辟蹊径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理解为通过实践不断拓展、完善、提升的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的实践本质的根本规定,解开了人的本质之迷,实现了人的本质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