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古地名、考古材料及古俗遗存为依据,考证湖南靖州与毗邻会同县一道同属于神农创易的核心区域;靖州飞山是神农炎帝“仰观天象”处;首次发现“四卦”体系证据,推论靖州“飞山四卦”为先天八卦与连山易之源。  相似文献   

2.
炎帝神农时代大约距今 80 0 0年至 6 0 0 0年左右。炎帝神农氏的诞生地 ,史籍有“生于烈山”说和“长于姜水”说。炎帝的陵寝史籍记载只酃县一说。葬在“长沙茶乡之尾”炎帝陵的是第一代炎帝。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的关系是同源共祖、前后相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炎帝神农文化是中国上古史和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内容,多年来,这一课题持续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炎帝神农文化读本》即是近年来全面系统研究炎帝神农文化的又一力作。面对纷繁交错的神话与传说,该书将考古最新发现与历史文献、民间传说相结合,考证了炎帝神农文化的历史渊源,提出了"炎帝神农肇兴于南方""楚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至炎帝"等观点。通过研析中华文化尊崇炎黄二帝思想发展的轨迹,尤其是考察炎黄文化与近代革命的关系,认为炎黄文化与中华文化根脉相通,并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炎帝神农说”流行二千年。然司马迁《史记》无此说,且查检先秦汉初的二十多部文献,言神农或炎帝50多处,神农与炎帝皆不相混,二者的时代特征、重大的行为和事件皆判然有别,是神农与炎帝为先后不同时代之人。“炎帝神农说”源于汉代刘歆,其《世经》以上古帝王世次附会五行说,捏造了“炎帝神农氏”。传统的“炎黄子孙”的说法也是沿袭了“炎帝神农”在前、黄帝在后的错误。若依史实,只当是“黄炎子孙”。  相似文献   

5.
《怀化学院学报》2014,(7):F0003-F0003
正2005年6月,学者阳国胜首次提出了"炎帝故里在会同"的观点学说,引起了学术界一大批专家、学者对会同的广泛关注,掀起了学术界热议炎帝故里的新热潮。2009年5月上旬,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同县人民政府在会同共同举办了"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来自全国史学、易学、炎黄、民俗、民族、古文字、考古等学术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近40位专家参会,与会专家对"炎帝故里会同说"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6.
论炎帝称谓的诸种模式与两汉文化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历史上的炎帝不是某一个人的独称,而是一个特定的首领位置的称号,是由许多曾经担任这一职位的首领的共称.炎帝称谓的基本模式为"炎帝 担当炎帝的那个氏族的姓氏",如"炎帝神农氏"."帝号 氏族姓氏 首领的名字"是炎帝称谓的完整模式,如炎帝神农氏帝承,指的是神农氏族担任炎帝职位的一位叫帝承的首领.先后担任炎帝的氏族有神农氏、厉山氏、大庭氏、归藏氏、蚩尤氏等.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引起争议最多的即是神农氏和蚩尤氏两家.以往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把炎帝仅仅视为一人的独称造成的.对于炎帝的不同称谓,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炎帝神农氏为一系,炎帝蚩尤氏为一系,他们都是炎帝文化的杰出代表.所谓"黄帝战蚩尤"的事件乃汉代当时政治文化的叙事产物:汉初尊崇炎帝,司以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则体现出对于黄帝的尊崇,但炎帝文化的内在力量与影响,与黄统展开了长时间的较量,终于使汉王朝重回炎帝文化怀抱.班固等人重新改写古史,看似三皇说和新的五帝说,实际上是对于历史的恢复性书写,具有历史实录和维护汉初赤统本位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7.
贵州黔东古为荆楚黔中,属湘、黔、鄂、渝、桂五省(市)边境内的武陵地区。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就坐落在黔东的印江、江口和松桃三县交界处。发源于瓮安的舞水和发源于都匀斗篷山的清水江等大小川流由西向东经黔东而出湖南汇入“古沅水”,最后注入洞庭湖。洞庭湖及其西南广大地区,即武陵“五溪”地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贵州文明文化的最早源头。特别是原属湖南会同的天柱、锦屏是七千年前的炎帝神农之故里,是伏羲、少嗥、颛顼、吴回和共工等古代帝王和英雄豪杰的最早家园;是中华龙风文化、白陶文化、中华天文历法、中华易学、中华文字和冷兵器等的原发地。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三皇”之一的炎帝、“五帝”之一的帝舜,何以崩葬于湖南的炎陵县和宁远县?本文根据考古材料和古文献资料,认为湖南炎陵县的帝陵应为炎帝神农氏第八代榆罔氏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帝陵;帝舜陵是我国国家形成阶段的第一个帝陵,反映新石器时代大批中原先进的炎黄族、东夷族南迁的史实,也说明了湖南是炎黄族的江南又一故乡。  相似文献   

9.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发祥地,是中华龙凤文化的最早家园,根据丰富的历史典籍、出土文物和方志家谱等民间民俗文化资料研究证实: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皞伏羲氏公元前5800年左右诞生于湖南怀化的洪江高庙;炎帝神农公元前5080年辛巳诞生于湖南怀化的会同连山乡;黄帝轩辕氏公元前4660年左右诞生于湖南的长沙寿丘(即今岳阳君山的轩辕之丘);帝少皞青阳氏公元前4600年前诞生于湖南怀化芷江县;颛顼公元前4491年诞生于湖南怀化会同县的若水镇(或洪江的高庙);尧帝放勋公元前2317年甲申诞生于湖南株洲市攸县皇图岭镇;舜帝重华公元前2277年甲子,诞生于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此外,战神蚩尤和"霸九州""平九土""步十日四时"的江淮"水正"共工等人亦于公元前4300年以前分别诞生于湖南娄底市的新化大熊山麓和怀化洪江的高庙。  相似文献   

10.
相传在远古时期,我国黄河流域附近有许多部族,其中有三个较大的部族:一个是轩辕氏部族。轩辕氏生长在轩辕之丘,在今河南省新郑西北。一个是炎帝的部族。炎帝姓姜,是神农氏的后裔。还有一个是蚩尤的部族。这三个部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发生过多次纠纷。后来炎帝的部族并入轩辕氏部族,炎帝担任部族的副领袖。当时蚩尤到处为害人民,轩辕氏率部跟蚩尤部族大战于涿鹿,史传这次涿鹿之战打得很激烈。轩辕氏造指南车指明方向,大举进攻,俘获了蚩尤,并  相似文献   

11.
中国饮食民俗一般具有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和集中性等特点,这是由饮食事项本身内在的属性及其在时间、空间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这些特点多层面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朝贡与民间贸易、东南亚地区的人口迁移及文化交流,中国的食品和饮食文化对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泰国食品与饮食中的"中国元素",说明中泰两国在饮食上的相似性及饮食文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史学界中,姚伟钧先生作为著名的饮食史专家,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的基本构架和发展变化,以通观全局的宏观眼光与文化整合的研究方法,详细地阐发了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汉唐饮食文化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内在规律,及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间的互动关系。另外,姚先生还对中国古代饮食典籍进行了梳理与考证,阐明了文献典籍在中国饮食史研究中的基础作用。姚先生的中国饮食史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对中国饮食史研究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朝鲜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朝鲜族是种植水稻的民族,主食主要有饭、糕、面条等,其饮食礼仪繁杂,饮食色彩上注重视觉美。通过分析朝鲜族饮食的文化特征,挖掘其在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饮食文化教材建设是本学科非常重要的基本建设,也是开展本课程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目前这方面的教材品种繁多,品质不一,乱象丛生,主要存在观念落后、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结构雷同、政出多门等问题,亟待纠正。中国饮食文化的教材建设应当做到时效性与稳定性兼顾、知识性与学术性统一、理论性与实用性共存、针对性和普及性并行,才能满足教学、治学、自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与该民族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及所处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也不例外,它也是建立在一定生活基础之上的。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是人们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离开饮食文化来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得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真谛的。理性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找出它的基础部分,这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历史悠久的发达的食育文化,但历史上的食育并不被国家政权或政府认为是自己的职责,它主要以经验、习惯在大众和民间社会存在,知识分子和慈善家出自仁善之心的努力作为,对社会食育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食育文化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代、近代和当代三个大时间跨度的历史过程。当今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食育困境,危机与希望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中华饮食文化的宽视野、多角度、深层次,是中华各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以及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和积累并影响世界的宝贵财富,但其至今还没有确立在学科体系中的正式地位。要建立独立的饮食文化学科,深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实为极其重要的步骤。唯此,才能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使世人充分了解中华饮食文化,克服饮食文化在西方主导的学科体系中缺乏地位的障碍。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从烹饪方法、美食评判标准、民族心态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西方饮食的不同及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华饮食器具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天然物品的改造、陶瓷器具的发明创造、金属饮食器具的发明创造几个阶段,表现为对制造原材料的不断追求与改良,形成了饮食器具文化。它涵盖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历史、科学技术、风俗礼仪、伦理美学等多方面珍贵信息。其外形、装饰等,都与艺术、民族习俗、政治制度等有关。因此,饮食器具除有食用价值外,还有艺术价值、文物价值、经济价值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