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觉新闻"这一专栏充分体现了《楚天都市报》在新闻选择上以及版面设置上的"市民性",同时该栏目注重报道的平衡性,善于利用现场图片让新闻增值。  相似文献   

2.
赵雨婷  刘锦宏 《传媒》2016,(14):46-47
《楚天都市报》于1996年11月12日创刊,是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面向市民的综合性报纸。《楚天金报》《武汉晨报》《武汉晚报》《长江商报》的相继崛起无疑加剧了武汉报业的竞争,不仅抢占《楚天都市报》的内容优势,也促进了《楚天都市报》转型的决心。自2007年以来,《楚天都市报》正式拉开主流化转型的序幕,近十年间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主流化转型之路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楚天都市报襄樊版》3月2日创刊。 创办《楚天都市报襄樊版》旨在进一步放大楚天都市报的品牌优势,更好地助力襄樊发展.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有效的舆论引导和智力支持:为襄樊市民奉献更实用、更“合味”的精神食粮;与当地媒体协同共进,做大做强文化传媒产业。《楚天都市报襄樊版》具有独立刊号。  相似文献   

4.
王虹 《新闻前哨》2020,(1):10-11
楚天都市报2018年推出全新专栏《当年今日》,至今已刊发相关报道近百篇,逐步打造成为新的品牌栏目。在新闻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楚天都市报另辟蹊径,深度挖掘"历史上的今天",把"旧闻"做出"新闻"。专栏选题巧妙,策划到位,稿件风格鲜明,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中国记者》2013,(1):33
情感是人类最具共性的元素,情感栏目是都市类媒体内容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吸引读者、增强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十年历程,它面临新的拐点和创新需求。为总结交流这类栏目及文体的运作经验、采写方法,探讨其今后的前行与创新,《中国记者》与《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合办"都市报情感栏目的发展趋向及写作征文"。  相似文献   

6.
张莺 《新闻记者》2001,(5):28-30
众所周知 ,都市报是以报道都市生活为特色的综合性报纸 ,既不是党报 ,也不是晚报 ,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报纸 ,是“定位市民、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 ,即市民新闻报。” ①在不到三五年的时间里 ,继四川的《华西都市报》之后 ,全国已有诸如《都市快报》、《楚天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等都市报近30家。而且办一个成功一个 ,发行量有的一下子冲至四五十万份 ,广告收入直线上升 ,有的直逼亿元大关 ,创造了媒介业的神话。“都市报现象”一时成为全国新闻界关注的焦点。一、都市报兴起的原因《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杨卫平认为 ,都市报…  相似文献   

7.
在2013年传统纸媒经营形势吃紧,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在传统经营和内容建构上,纷纷探索新媒体转型之际,楚天都市报编委会发扬平媒优势,紧扣潮流脉搏,在2014年2月下旬改版之时,以16个常规版的大手笔,打造时尚生活消费周刊《I尚周刊》,践行了"责任媒体百姓情怀"、"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提升了楚天都市报的时尚度、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增强了广告吸纳能力和造血机能,同时也为《I尚周刊》成为都市报新的报道品牌、活动平台、盈利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唐崇维 《东南传播》2012,(9):163-164
《楚天都市报》一方面强化传统批评报道,对社会违法乱纪现象进行不遗余力地批评,另一方面,《楚天都市报》的批评报道也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可以说批评报道将是楚天都市报的重点方向,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批评报道,这对楚天都市报无疑是一项挑战。  相似文献   

9.
《楚天都市报》市民生活化的定位特点,为新闻摄影发挥其独特优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以往一些报纸新闻摄影风格相比,都市新闻摄影的可选题材更广泛,报道手法更多样。以下仅就《楚天都市报》新闻摄影取材、摄影观念以及新的图片报道形式等问题,略作探讨。一、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市民生活服务于办报方针和整体新闻报道的需要,是摄影记者基本的工作职责。从都市报的定位出发,摄影工作要搞好眼务。理所当然地要把采拍重点和摄影视觉更多地放在广大市民身  相似文献   

10.
新论速览     
《新闻前哨》2012,(3):7
缘事而发因势利导张勤耘在2012年第2期《新闻实践》撰文指出:传统观念中,主题报道、宣传典型似乎是党报的任务,市民生活报就是搞些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以吸引眼球、占领市场。这种观念,其实是对市民生活报的误读。楚天都市报通过几年探索,逐渐走出一条都市报转型的路子。1.彰显都市报的时代担当。楚天都市报编委会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责任担当为使命,传播主流价值观,影响最广泛人群,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其基本内涵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以责任与  相似文献   

11.
《楚天都市报》近年十分注重深度报道的打造,每天属于深度报道的新闻题材占本土新闻的三分之一以上。为打造深度报道品牌,2013年1月18日,《楚天都市报·深读周刊》(以下简称《深读周刊》)正式创刊,每期8个版报道,分别以"纵深""调查""热点""人物""发现""观察""揭秘""文化"等10多个栏题轮换呈现,先后推出一大批影响较大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2.
今年2月16日,楚天都市报独家重点推出的“良心债”系列报道,以生动鲜活的事例,书写出一部彰显道德张力、净化心灵、明辨荣辱、促进和谐的优美篇章,在全国尤其是鄂豫两地产生强烈社会反响和心灵共振。 这组报道缘于一封读者来信。这封署名“校正”的来信,道出了一个埋藏19年的秘密。这封信深深打动了楚天都市报记者。楚天都市报编委会决定,不但要帮“校正”完成为母还债的心愿,还要通过报道,打动更多的读者,触动更多的心灵。 从2月16日至3月4日。楚天都市报以重要版面和充分的篇幅,以“19年前的良心债”为栏题,先后刊发了《被截留19年的汇款寻找主人》、《多方寻找,收款人乔云霞“现声”》、《市民热议“良心债”》、《一次良心、宽容和感恩的洗礼》等图文报道40余篇(幅),并配发省文明办主任蒋南平、伦理学专家杨清荣、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黄来女、赵传宇以及读者、网友对此事的评价.记者、编辑的感悟和言论等。  相似文献   

13.
李宏银 《新闻前哨》2013,(10):82-84
今年6月。国内外媒体有一个很好的新闻内容值得报道.这就是我国神舟十号飞船的发射。《楚天都市报》作为省内读者最多的媒体,从6月4日至29日.以“神十吻天宫”为栏目名称。对这一重大事件做组合报道。该栏目客观、公正、正确、及时、生动,拿捏很精准.传递了正能量。  相似文献   

14.
楚天都市报     
《新闻前哨》2011,(12):4-5
《楚天都市报》创刊于1997年月1月1日,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办。2000年以来,日均发行量稳居百万份以上。15年风雨兼程,《楚天都市报》依托母报——《湖北日报》的强大影响力与资源,秉承"责任媒体、百姓情怀"的办报理念,锐意创新,阔步前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湖北省"重要文化品牌"。目前,《楚天都市报》已从单一纸媒发展成为四报一刊两网站的报系集群。  相似文献   

15.
《楚天都市报》是一个奇迹,是一个神话。这个奇迹、这个神话是在短短八年时间内创造出来的。审视《楚天都市报》八年来艰难跋涉的足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总结其成功之道。但在我看来,概而言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楚天都市报》创造奇迹、创造神话的秘密之所在。《楚天都市报》正是用深沉厚重的"百姓情结"铸就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2月21日,趁着春天万物复苏、百舸争流之势,已走过15年发展历程的楚天都市报再度改版。这次改版的突出亮点是一举推出《楚天深读》、《楚天调查》、《楚天关注》、《楚天视点》、《楚天人物》、《楚天广角》、《楚天扫描》七个版头,由此聚合构成本地新闻的深度报道高地。其规模大、题材重、力度强.较充分体现了该报“权威、重大、深度、及时、贴近”的办报主旨。  相似文献   

17.
奥运报道《楚天都市报》较早动手作了准备,一方面在日常新闻版中开设奥运栏目,让版面预热,让编辑热身,让读者关注;另一方面,开始购买奥运资料,贮备了逾千张图片,加强与网站的联系,以最大限度充实报道内容。 奥运会开幕当天,《楚天都市报》的8个版“金色奥运特刊”与读者见面。特刊分为A、B两大板块,分别侧重于新闻和服务。编辑思路和版面风格体现在版面的分配中:  相似文献   

18.
2010年7月24日至29日,《楚天都市报》、《扬子晚报》对在贵州山区支教遇难的武汉大学江苏如皋籍女生赵小亭的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本文试图从两报关于"志愿者小亭"报道的定位、主要新闻事件叙述、背景材料处理等方面对比分析两报的相关报道,探讨大众化报纸报道差异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方言是无法取代的独特地域文化,国家要求推广普通话,但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近年来,方言栏目在全国各地媒体上陆续开花,武汉本地媒体的方言栏目也不少。电视广播节目方面,武汉电视台的《都市茶座》开先河,后起之秀如《阿星笑长开讲》、《经视故事会》也都受到观众热捧,楚天交通台的《好吃佬》已成为电台品牌方言栏目。同时,这些年江城几家报媒也先后推出方言栏目,如《武汉晚报》的"九头鸟"专栏,主持人丁金汉以方言报道社会新闻;《楚天都市报》"汉味茶馆"专版,从各个角度探讨武汉话;武汉晚报全娱乐版面改版后,也顺应潮流推出方言评论栏目,以"纯嘴劲"为栏目名,侃尽一周娱乐大小事。作为该栏目记者,在几年的新闻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以方言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中媒体的传播行为值得关注。本文以《楚天都市报》为个案,重点分析了其在2009年1月至4月间该报纸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报道,总结出其所具有的报道体裁多样化、报道角度全面化及内容丰富与细致的优点,同时也指出《楚天都市报》深度报道不足、缺乏温情及贴"标签"的问题,提出了在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注重导向的正确性与切实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