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关注怎么教走向关注怎么学,是当前教学认识的重大转变。学情分析是实现这种教学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课例研究以教师合作形式进行,立足于实践,凸显学生学习,指向教学改进和提升,统整了教学和研究,是解决当前学情分析问题的适切载体。结合课例研究可把学情划分为课前学情、课中学情、课后学情,具体实施时可按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开展学情分析。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学情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作出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常态课教学的有效性,北京一零一中学从三方面进行常态课管理的研究与改进:以有序管理保障常态课的有效教学,研制常态课有效教学的质量标准,在系列校本教研活动中提升教师的常态课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公选课的选课行为对完善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合理配置师资具有重大意义,以成都某高校"营养、膳食与疾病"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发现,教务管理、学生自我中心、教师魅力、教师教学管理以及教师教学能力是大学生选课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改善教务管理、指导学生有效选课、提升教师教育及教学能力等策略措施,以期能够有助于学校改进公选课的教学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和专家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与之有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然而在农村中学,受到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地理课堂低效的情况仍然存在。因此,在农村中学地理课堂中,如何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成为农村地理教师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古诗富有哲理,意义非凡。农村中学有效地理课堂的构建正需要  相似文献   

5.
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例研究"是一种是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课例研究"的核心特征在于:长远目标的共享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学生研究的周密性;课例观察的鲜活性."课例研究"本质上是一种课堂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开栏的话: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每位教师或多或少都要上一些公开课、研究课、比赛课,在这些经过精心打磨和研究的课例中,教师常常会更深度地收获一些关于教学的思考和感悟。梳理这些案例,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一个范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个课例不仅可以深度挖掘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为更多的教学研究者课后相互评论,共同改进教学提供了平台,是一种深化教学研究、促进个人成长的有效途径。2014年,特别开辟"课例研究"栏目,希望在栏目中呈现的课例不要面面俱到,也不是简单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而是蕴含鲜明的研究主题,反映耐人深思和寻味的教学问题,呈现出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性实践。如果你正有这样的实践和思考,还等什么呢,赶快把它整理好寄给我们吧,来稿请注明"课例研究"栏目。  相似文献   

7.
"慕课"(MOOC)是一种颠覆传统教育与学习的新型的教育形式。"慕课"这种教育形式给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对"慕课"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思考,并呼吁开展更多的实践研究和探索性研究。本论文得出的结论是:"慕课"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成为一种节约成本和资源有效手段,并为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日本课例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课例研究是一种有组织的合作教学,与"从教中学"的思想紧密相连,它产生于日本,在日本中小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简单地说,课例研究就是计划、观察、反思和修订课的过程。也有人把课例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形式。Lewis这样定义课例研究:教师共同计划、共同观察和讨论的课,课例研究是教学提高过程的核  相似文献   

9.
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好切入点,教研组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主阵地,也是指导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最主要的团队。文本以某小学数学教研组及12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从2016学年起持续两年跟踪研究该教研组如何通过"一课比较"的教研形式突破频率低、参与意愿低、评价低的教研活动困境。研究数据表明"一课比较"教研形式以"三提升"的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提升教师进行课例研究的积极性;二是帮助教师较好地掌握课例研究的方法,从科研成果和MPCK水平两方面较为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促进教研组建设成尊重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组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基础"课与中学思政课教材的内容比照、到中学调研思政课教学以及对大学生问卷调查等方法,发现"基础"课与中学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较多,"基础"课与中学思政课教学结构相似,教学衔接得不好。在深入分析二者教学内容重复的特点和原因基础上,提出促进二者有效衔接的对策: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展"基础"课与中学思政课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基础"课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及加强"基础"课教师教学衔接培训。  相似文献   

11.
黄东昱 《教育与职业》2007,(15):116-117
"课例研究"是近年来美国、日本在职教师的有效的实践模式,是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文章基于"课例研究"的一般理解,结合具体研究的事例介绍了"课例研究"的实施,指出"课例研究"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农村中学开展送课下乡、教学视导等教研活动中,发现不少英语教师很少用英语组织教学,对学生"说"的技能的培训时间也很有限。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害羞,不愿张口。就这一现象展开调研,以淮南市潘集区高皇中学为试验点,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带领教研组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期为提高农村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专科寻找方法。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微课等教学形式和模式得到普及。在小学语文等课程教学中,运用微课可以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学质量和效能,有利于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本次研究围绕微课展开,重点突出了运用微课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一中心,研究具有一定实效性和专业性。  相似文献   

14.
正同课异构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它能较好地比较教师在教学观念、教材处理、教法选择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的不同,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作"减负增效"的思考。本文以刘、陈二位教师"交流电是怎样产生的"同课异构课为例,从教学情境、教师关注、学生体验、学生提问及过程评价、无效行为等侧面,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通过比较分析,引发教师对"如何让物理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如何减掉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成为教师开展重难点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主要应用在课堂导入、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中。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对学生吸引力大、目的性强等特点,注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微课运用到中学教学中,能够提升中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以微课的设计原则为出发点,分析微课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就如何更好在中学教学中运用微课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前,农村中学思品课普遍存在着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错位和“满堂灌”及成人化模式泛滥的倾向。因此,思品课教师如何因地制宜地改进教学方法。激活思品课课堂教学氛围,是当前农村中学思品课改革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呢?  相似文献   

17.
课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它是以课堂案例为载体,以专业教师共同研究为保证,以解决当前的课堂教学问题为价值取向而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加强课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把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18.
2009年《福建省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办法》明确指出,用5年左右时间对全省农村教师轮训一遍,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素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近年来,福建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研修部承担了福建省农村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工作(以下简称"提升工程")。在教学实践和校本研修阶段,课题组成员赴学员所任教中小学校开展训后跟踪活动。本研究遴选若干个观摩课例,从中分析影响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通过农村教师对常态课深挖的行动研究,以"国标"为基本依据,立足学科,建构农村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同时立足教师培训机构,探讨"提升工程"促进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出"四板块一体化"教研范式,以教材、学情为抓手,以主题化的课例研究为载体,注重促进每一位教师独立思考,参与研究,更让个体带动团队的进步.具体包括教材解读、课例研究、教学反思、后续教学建议四个板块.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教师的有效的专业发展,不能脱离教师直接的专业环境,也就是不能脱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要使教师超越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做法",真正在专业上有所提升和发展,特定形式的"研究"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故此,3年里工作室有意识地探索让教师"在研究学生中学会研究":以课例为载体、在研究学生的学习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专业引领下的伙伴互助、全程参与,有行为改进的行动式研修方式。一、相约相守,共同愿景的凝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