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21世纪新闻传媒业至少需要专家学者型、媒介融合型、经营管理型、新闻(传媒)策划型、技能应用型等五类新闻传媒人才。然而,以系科单面化为主导的传统新闻传媒教育模式弊端凸显,所培养的单面化人才难以达到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在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体”“用”融合的新闻传媒教育理念背景下,通过制定多层次、有级差的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优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增设“经典原著”课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筑互动化的教学实践平台等途径,有望培养出“体”(通识)“用”(专业)融合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2.
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需求的变化,促使新闻教育必须进行革新,改革首先应从新闻业务技能入手。而新闻实验课程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业务技能至关重要的一环,必须从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深层次变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媒介技术的快速进步,媒介形态和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还将持续下去。在这个趋势的推动下,新闻专业的通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相较于目前媒介融合的速度,我国高校的新闻通识教育改革仍然显得十分滞后。如何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实施新闻通识教育改革、探索新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中国教育背景下,高校层级分布对于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培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现实背景下,进行通识教育和人才分流是比较现实的路径。为此目的,分析学生特点,设置课程类型体系建设就显得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赵树旺  董庆文 《传媒》2012,(8):62-64
美国的新闻学教育相当普及,全美很多学校设有新闻学院或新闻学专业。随着媒介融合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各新闻学院或新闻学专业从课程设置、教育方向等方面对新闻学教育体系进行了大的变革和建构。除了继续遵循传统的通识教育模式,美国新闻学教育日趋重视媒介融合教育,注重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培养,  相似文献   

6.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给全球的新闻业态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给高校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带来了挑战。美国密苏里大学新19学院从2005年开始新设了媒介融合专业,并且从本科层次一直延伸到研究生层次,他们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上的做法和经验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在美国堂纳德.W.雷诺兹新闻研究院科研副主任、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刚博士看来,密苏里新闻学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务实和创新。他们既注重实践教学,也注重通识课程及新闻伦理教育,而且十分注重校办媒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在孙志刚博士看来,美国新闻业虽然正在经历数字化的洗礼,但不失规范。对于传媒院校而言,媒介融合时代更要致力于培养严肃而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敖姗 《青年记者》2016,(18):101-102
近年来,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高校新闻专业依然沿袭传统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新闻媒体的实际用人需要,导致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为此,本文立足于珠三角地区,对近三年有代表性的新闻媒体人才招聘数据①进行调研,分析目前媒体市场的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状况,探讨新时期各媒体真正迫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特点,以此推动高校新闻教育事业改革.  相似文献   

8.
跨学科设置课程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设置是新闻传播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原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已不能适应现阶段新闻实务界的需求。如何按照新时期新闻媒体的人才需求标准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课题。本文在介绍有关美国新闻传播院系在课程设置上的做法后,对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新闻专业教育在急剧扩张时期普遍存在对专业定位模糊的现象,课程改革将成为本科阶段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建设新闻专业通识平台将在现有的专业教育基础上为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宽口径的专业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0.
论变革新闻传媒教育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因而在新的媒介生态形势下.需要变革传统新闻传媒教育理念,树立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体"、"用"融合的新闻传媒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专业人才是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全媒体人才培养和专业采编队伍建设是报业走向融合和重构的重要环节。媒介融合时代,全媒体人才培养如何适应报业转型中的人才需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一是建构综合性、专业性全媒体采编队伍;二是高校要更新培养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建构全媒体实践平台;三是要重视时代发展中的生存能力和行业价值。  相似文献   

12.
蔡雯 《青年记者》2016,(1):59-61
新闻传播活动的“新常态”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变化 新闻传播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新闻学院是为培养新闻媒体从业者(报人)而创办的,新闻媒体对其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是新闻院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重要依据.虽然新闻教育中很早就重视通识教育,很多新闻院系以较大比例的学分让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但其最终的目标指向还是培养职业化的新闻与传播工作者.所以从历史传统来看,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新闻专业人才,以推进大众传播的发展来促进人类的信息交流,促进人类社会的民主和进步.  相似文献   

13.
周颖菁 《新闻前哨》2023,(15):10-12
国际中文教育是新型交叉学科,可以和新闻传播学交叉融合。国际中文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教材资源的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命题、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提升是融合的基础。交叉的领域有语言技能课程、通识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中文+职业教育”课程。交叉融合的原则为规范性、针对性和互动性。  相似文献   

14.
江凌 《新闻世界》2009,(4):60-61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从而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全球化视角来反思过去,变革大学新闻与传播教育的传统培育模式.以通识教育为“体”,以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为“用”,“体”“用”融合,培育复合型的新闻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各大高校的新闻专业也正面临着一场教育转型的改革风暴。对照我国新闻教育理念的变迁,全媒体背景下我国新闻人才培养有许多的创新之举。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展开了差异化定位。其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所长,各显特色,其中包括拓展通识教育,培养思维修养;突破专业教育,强化优势学科;开设新媒体课程,提高学生新媒体素养。另外,在实训方式上也体现出全媒体特征,多媒体网络化的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技能。  相似文献   

16.
鲍枫 《传媒》2021,(5):84-86
美国大学电影教育主要包括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种模式.本文以哈佛大学为考察对象,回溯其电影教育的发展历史.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评估方式,探讨美国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电影教育模式,旨在为中国综合性大学电影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媒介融合时代催生了传媒行业的剧变,对高校新闻教育进行改革也迫在眉睫.本文紧扣媒介融合的现实语境,深入剖析当前新闻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本体论的角度而言.高校新闻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其根本应当回归人本维度.基于此论点,本文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三个方面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完成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工作,为全省高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打下基础,结合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情况,全面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开发校内校外资源,加强媒介实践,构建多重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专业素养,参与社会实践,打造新的实训平台,提升精准化新闻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迅速发展背景下,新闻业正在面临新的变革.VR、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全新的媒介技术,正在悄然改变新闻生产、传播方式,也为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临迅速变迁的媒介技术,新闻教育应当如何进行实时调整,以跟上传媒业急剧变革的语境?本文以美国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和雪城大学纽豪斯公共传播学院为例,探讨西方新闻院校如何通过培养理念、课程设置、专业方向的调整,使新闻教育与迅速变迁的传媒业界实践接轨,以培养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语境的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20.
王敏 《今传媒》2015,(1):49-51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业态正在发生极大的改变,新闻人才需求也随之出现不断改变,呈现出一些迥异以往的新特征。从业界需求变化反观我国目前的新闻教育,明显感受到其中存在的脱节与危机,主要体现在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教育资源整合、实践渠道等方面,导致传媒市场出现结构性人才供需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