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①指在没有事实基础上被凭空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进行传播的消息.微信食品安全类谣言指借助微信平台生产传播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谣言.食品安全类谣言借助微信平台,不仅污染了网络生态,还对现实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食品安全类谣言为何选择微信 2014年12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联合微信、宏博知微推出的《“谣言”分析报告(第一期)》显示,食品安全类谣言占所有微信谣言数量的38%,居第二位(第一为人身安全类谣言,占51%).食品安全类谣言在微信的盛行与微信的特性和传播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2.
李丽  王勇 《新闻世界》2010,(7):202-203
今年初发生的山西"等地震"事件,说明在网络和手机构建的新媒介环境下,谣言传播具有易发性、速度快和范围广等特征,应对新媒介环境下谣言的传播,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提高公众传播的守法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政府快速应对谣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朱颖  李嘉碧 《今传媒》2016,(8):8-10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风险源之一。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微信公众号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本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谣言的产生原因和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治理谣言主体的不同,提出微信公众号谣言治理的内部及外部两种路径,以期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治理和危机传播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4.
田又萌 《新闻世界》2014,(8):126-127
现代传播技术助力下的网络谣言往往难以掌控,故而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阐述了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理和动因,从构建良好公共对话空间、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培养公众独立理性意识三个层面,探讨了治理网络谣言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陈涛 《新闻世界》2012,(8):129-130
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谣言在大众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内不断地发生和蔓延,并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特点。网络谣言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也给政府公共治理带来极大挑战,影响了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对几例较为典型的网络谣言案例的深入评析,进而梳理出网络谣言区别于其他谣言所独有的特点,以此来告诉公众防堵治理网络谣言已是一件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李科 《东南传播》2012,(11):85-8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网络谣言疯狂的传播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网络监管者的主要措施。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谣言的裂变式传播等使得单一的法制手段在网络谣言治理上显得鞭长莫及。从网络实名制的视角来关照和推行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具有重要意义,既实现了网络虚拟参与主体与现实主体的链接可以有效进行法律究责,也可以对网络谣言传播源、传播途径实行追踪监管,起到有效控制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微信安全中心公众号"谣言过滤器"的206条微信谣言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微信谣言的内容类型、情绪类型、传播方式和标题使用,试图发现当下微信谣言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分析发现,失实报道类谣言比例最高;其次为科学常识和食品安全类;儿童走失类谣言最少。在微信谣言的情绪类型上恐惧型谣言最多,但善意型谣言和中立型谣言与恐惧型谣言相差不大,敌意型谣言比例最少。谣言传播方式较之前有明显变化,视频类谣言有了飞速的发展,这给谣言防控增加了难度。微信谣言标题一般比较短小,多是结论性语言,标点符号多使用感叹号以增加关注度。  相似文献   

8.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意指“用户内容生产”)时代下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让海量信息泥沙俱下,信息把关缺位滋生不少网络谣言。网络谣言具有主体去中心化、内容碎片化、传播速度裂变式与危害广泛性的传播特征;传播主体的复杂动机、涉性与猎奇的敏感话题、受众偏爱的视频表达方式和部分非理性公众是导致网络谣言在信息空间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网络谣言乱象,多方主体应协力共治,让网络谣言无处遁逃,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以新型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web2.0时代的到来,谣言的形态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借助社交媒体而传播的网络谣言利用各种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进行阐述或诠释,一般而言缺乏真实性根据,由于"迷惑性"极高,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在新媒体时代,网民制造的谣言借助网络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还加快了传播速度,增加了人们对谣言辨识的难度,使其危害性更大,后果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杨小林 《东南传播》2014,(1):101-103
本文在深入剖析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谣言发生的概念模型。依据对谣言发生和扩散机理的分析,提出了政府应对谣言的长期预防和短期应对机制,并认为在长期预防机制上政府应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信息透明度,建立健全网络监管的法律规范;在短期应对机制上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加强网络舆情"把关人"的监测、"意见领袖"的引导、信息发布途径的多元化。通过长期预防、短期积极应对才能有效防范和应对网络谣言的产生和泛滥。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普及变得越来越重要,公众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收科学知识,而是有意识地搜索跟工作、生活、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面对公众的科普需求,科普谣言漫天飞,轻则影响一个家庭,重则对社会生产造成恶劣影响。本文联系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有关科普知识的传播,在分析科普搜索现状与根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网络科普谣言的治理现状和难题,从政府管理、推送机制、专家把关、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提出解决网络科普谣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秦艺轩 《今传媒》2016,(1):70-71
由于微信独特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特征,一经上线就受到广大用户的支持,然而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谣言传播渠道,同时,由于微信具有深社交、强关系、精传播的特点,导致网络谣言通过微信朋友圈向更大范围扩散,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危害.本文就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微信的传播特征入手,分析网络谣言在微信中的形成要素,探索阻断网络谣言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路径,维护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是突发卫生公共事件,而在此次事件中网络谣言的出现给疫情工作带来了众多困难。网络谣言也始终与事件伴生存在,煽动公众负面情绪,对社会稳定和疫情防控产生不利影响。新媒体时代下,对于重大突发卫生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对网络谣言产生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以新冠疫情期间的事件为研究样本,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激发了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欲望,网络谣言因此层出不穷,给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带来诸多挑战。社会管理是社会正常运行与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立足媒介传播规律及案例,阐释当前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表现形式,并据此提出在社会管理视域下,网络谣言治理的过程性路径、源头性路径、基础性路径和自省性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刘荣 《出版广角》2015,(6):85-87
善治在网络谣言治理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对政府的作用范围及方式做重新界定,重视治理过程的法治化、信息公开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发挥网络民间组织、社区和个体公众在治理过程中的效用和作用机制,从而形成从现有单一到多元的网络谣言治理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6.
高章幸  肖峰 《东南传播》2014,(1):97-100
21世纪,随着网络在全世界范围的普及和3G时代的到来,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的网络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谣言不可避免地延伸到网络平台,网络谣言随之诞生,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了当今大众的舆论导向,其危害性不得不引起网络媒体业界、新闻传播学界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网络谣言作为一种新的大众舆论现象,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传播特性和传播机制。作者试图从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探究行之有效的治理网络谣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网络谣言对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严重危害性。基于多模态和趋近化理论构建网络谣言的趋近化模型,从空间、时间、价值观、情感和认知五个维度定性探讨网络谣言中的趋近化策略,归纳其常见表达,发现:网络谣言内容具有典型的趋近化特征,普遍采用五类趋近化策略的一种或多种策略;涉及文字、图像、声音、触觉、嗅觉、数字、颜色、符号等多种模态,同一模态可包含多种趋近化策略,并与其他模态中的趋近化策略同时作用;一种趋近化策略还可成为其他类型趋近化策略的先决条件。研究有利于从语言和非语言层面探究网络谣言的认知机制,为公众识别和终止传播谣言、权威机构辟谣及AI自动识别谣言技术开发等方面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杨静 《新闻窗》2011,(2):26-27
谣言与突发事件 顾名思义,谣言,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得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  相似文献   

19.
灾难事故发生后,通常也就产生了谣言,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谣言在网络上传播更加严重,谣言传播源头无法把握,传播范围较广,应对谣言传播更加困难。所以,新媒体形势下,以传播学视角审视谣言的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了解谣言产生机制,从各个层面治理谣言。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从秦火火到周禄宝再到傅学胜,还有一些乐于传谣的网络大V,他们利用互联网络带来的便利,造谣、传谣,进而谋取自己的不当利益,成了危害社会的“大谣”。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网络旱已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恶意编造与传播网络谣言,对社会和民众生活造成的冲击真实可感,一点也不虚拟,对待网络谣言,全社会应该营造“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氛围,切实从源头上遏制网络谣言滋长的势头。新华社刊发评论认为:打击网络谣言,有助净化网络空间,但不能把不喜欢的声音都扣上谣言的帽子把握好打击谣言和保证公众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平衡、必须以法律为准绳,避免随意性.本期我们约请传媒界人士,就开展打击网络谣言、建立健康有序的网络与传播环境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