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着》秉承了一贯的悲剧性创作风格,应从更为宽泛的视角来审视其浓重的悲情色彩。本文笔者尝试从更为宽泛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活着》这部作品的悲情色彩,从社会、历史等更为深刻的视角来揭示主人公福贵悲剧一生的必然性,在此之前的许多研究都将福贵悲剧性的一生归为命运和性格的偶然性缘由,其实命运和性格的悲剧只是这部作品的悲情表色,历史与社会的悲剧才是整部作品的悲情底色。  相似文献   

2.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其二》举曹植、刘桢、刘琨三人,既论述刘琨诗风与建安文学一脉相承之观点,亦表明刘琨在其诗歌批评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元好问对刘琨的诗歌批评内涵具有由评诗至评人的人文观照,这种人文观照的本质是元好问与刘琨相似境遇下的情感共鸣与其儒家诗教观影响下对文坛积弊的导向性清洗。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在刘琨诗歌批评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从《论诗三十首》的文本细读,元好问批评理论的深层解析,以及元好问对刘琨诗歌批评的诗史价值三个方面入手,可以较为全面地把握元好问对刘琨的诗歌批评。  相似文献   

3.
赵军 《阅读与鉴赏》2006,(12):42-44
兰亭集会,是在山水明丽的会稽山阴。远有崇山峻岭。近有茂林修竹,天高地远,清风习习。群贤毕至,又为这青山绿水平添了几分高雅。群贤们来这里不是狂饮大嚼。不是猜拳行令,而是“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简洁的笔触,写尽了兰亭集会的流风雅韵。  相似文献   

4.
《史记》是一部蒸腾着悲情美的著作,最大的特点是将文学与史学熔铸在一起,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来感受历史,文章就其产生悲情美的原因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典散中,《项脊轩志》堪称悲情美的绝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项脊轩志》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散文,这篇散文以叙事的真实传神、抒情的诚挚感人著称。细细品读便能体会到,文章不只因为写了亲情,写得真切,更因为他写的是悲剧,抒的是悲情。所以才会震撼人心,感人至深,“读之使人欲涕”(黄宗羲评语)。那么,文章的悲情主要在哪里?本文试作如下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时空错乱,历来存在解释式肯定和宽容式否定两种误读.文章从曹雪芹严峻的生活时代和历史承传中文人独具悲情特征出发,认为<红楼梦>中出现的时空错乱是作者在深厚的传统文化浸染下的有意为之.同时努力探讨这种无奈之举的悲情意识,以及源于生命感悟的自我审视.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登高》是其诗歌中七律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学语文的经典篇目。诗中意象壮阔,情感悲壮深沉。杜甫《登高》全诗渗透着悲情。诗人的悲是不断加重的。诗中不是纯粹悲个人命运,也不是单纯悲国运,而是将各种悲汇聚起来,使悲情愈发沉重。因此,聚焦诗眼“悲”,探寻诗中深沉悲情的呈现形式及其丰富的悲情意蕴,有助于更好地体会杜甫的复杂情感,加深对悲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众多宋代文集中所收录的王安石《答曾公立书》,其实应该是《答曾公亮书》。从对王安石写作此文的政治环境,以及文章的内容、文章的语气来考虑,还有王安石当时的身份和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分析考证.认为该文不应该是写给曾公立。  相似文献   

10.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中“本纪”是专门为皇帝立传的,而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却名列其中,可见,在司马迁心目中,项羽虽然兵败自刎,但仍是一位可敬可叹的英雄。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生于社会动荡新旧交错的清末民初,青年时期由于受到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影响,加之自己的忧郁天性,缔结而成的悲情意识便自然地在他的诗词中有所流露.在《人间词》中表现了他对“人间”与“梦”的纠结,并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悲情意识.王国维是悲观诗人,他执着于现实,欲有所解脱却终不能解脱,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错综复杂的悲情意识便集中体现在他的《人间词》中.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大陆的陈映真研究加以简单梳理,重点评析了《台湾的忧郁》和《陈映真论》。认为:《陈映真论》的作者集中论述陈映真小说中的死亡意识、诗思交融的叙事策略,就是对陈映真“悲情”文学世界的重点阐发。如果说从《台湾的忧郁》中,能够感受到陈映真小说世界的“忧郁”,那么从《陈映真论》中则能体悟到陈映真的文学“悲情”。  相似文献   

13.
归有光作为明代"唐宋派"散文的代表人物,其文平淡冲和而韵味不穷,备受推崇,后世对此评价已非常详尽。细读归氏之文,其构思也颇具匠心。本文试从其代表作《项脊轩志》的情感角度入手,对作者情感铺排的技巧作浅近的赏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陈映真《忠孝公园》文本的解读、剖析,试图在意象视角领域里探寻开掘新的含义空间,在文学、历史的背景范围里就人物身份认同焦虑进行追问解答,对文本里乌托邦式的精神追索与哲学品质复现等作多元思考。文章关注陈映真所传达的内心精神呈示和悲情意项范畴,诠释陈式文本话语特征及悲剧意蕴的当代特质。  相似文献   

15.
悲情何来,因悼亡二字始,北宋苏轼已开其端。这是一个既传统又特殊的题材,言其传统是因为自西晋潘岳、唐元稹以来,悼亡之作代有所出,而且体裁多样;言其特殊是相较于诗词中的常见题材,"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在悼亡之中,作者直面的是往昔相伴的俦侣的永逝不返,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经典的美学、文论专著,"悲剧说"是其中的经典理论。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依据,对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悲情城市》进行解读,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的悲剧思想。  相似文献   

17.
人情诗情悲情--论《红楼梦》的"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和明清情欲美学思潮出发,透视了<红楼梦>的"情"的体现;从人情、诗情、悲情三个方面论证了<红楼梦>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极致.  相似文献   

18.
曹操这位“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既总庶政,兼贤儒林,躬著雅颂,被之琴瑟”(丁晏《曹集诠评》卷十),虽“身亲介胄,务在武功”,“犹尚息鞍披览,投戈吟咏”(沈约《宋书》卷十四《礼志》),“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如此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方才有“自汉而下,文章之富,无出魏武者,集至三十卷,又《逸集》十卷,《新集》十卷,古今文集繁富当首于此”(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二)。大量的作品改变了两汉以来…  相似文献   

19.
韩愈,我国唐代名的学家、哲学家,唐代古运动的倡导。他的章说理透彻,气势充沛,结构谨严,语言精炼。他的《答李翊书》是论史上的力作,阐述了为人与为、立行与立言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修养对治学为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重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重被吸引,细细地琢磨,越琢磨越觉得有味道;联系到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则更是感慨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