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的神化形象和帝王形象从单独发展到结合确认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三皇五帝时期的龙形象主要是作为部落的图腾出现;作为姓氏存在,是拥有了降雨神性的正面形象。部落首领与龙并称的情况出现后,龙的神化性与帝王性结合开始萌芽。夏商周时期,龙的正面形象进一步得到宣扬,除了原有的功能外,龙纹饰正式与帝王结合在一起,龙的帝王性特征明显。秦汉时期,龙的形象更加神秘威严,在司马迁手中龙的神化性与帝王性完成了统一,龙成为帝王的专属。  相似文献   

2.
龙纹是龙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之一,龙文化最直接的展示,在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活动中承栽着吉祥寓意。在元宵节、农历二月二、端午节这些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中,龙纹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生活中龙纹被大量运用在服装、建筑中;另外,还有寄托人们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鱼龙纹饰。  相似文献   

3.
襄阳地处中国的南北交界之处、思想文化碰撞之地,襄阳从城市形成之初就嵌进了龙文化元素,展现在建筑上,形成襄阳的龙文化建筑形象符号;表现在地域、风俗中,形成了襄阳的龙文化精神;更迭在各个时期的帝王将相中,形成了襄阳的龙文化气质禀赋。龙是帝王的形象、尊贵的象征,龙文化的精髓是兼容并蓄、追求卓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襄阳的城市发展借助历史的龙文化文脉形成襄阳跨越千古的帝王旅游文化。  相似文献   

4.
龙是中国人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自古以来,龙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是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是“神龙”。华夏民族自称“龙的传人”。自汉代以后,龙被帝王所利用,成为帝王的化身。龙文化在我国有深厚的基础和积淀。今就龙文化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探讨,以求正于学术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天地的使者和王权的象征,也是民间喜爱的瑞兽。作为龙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龙纹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吉祥纹饰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2019年国内学界对中华龙文化的研究呈现出"炽热"的态势,研究主题多集中在龙纹的发展演变及其应用,古代典籍中的龙与龙文化,多民族视阈下的龙文化,龙的词汇、符号与形象,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新时代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此外,在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较以往亦有较大扩展。在今后的龙文化研究工作中,仍需汲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理念和成就,拓展龙文化的研究视野。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西方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对于深化龙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龙纹镜是中国古代青铜镜的一大类型,也是华夏文明中龙文化的载体。龙纹镜出现流行于战国时期,自战国至两汉,是铜镜龙纹饰的图案化阶段;而唐、宋以降,则是铜镜龙纹饰的写实阶段。在夙有“东方巨龙”之称的中国,龙文化曾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的构成部分。今天,反顾这些变化万千、形态各异的龙镜纹饰,仍会给我们以多元的文化憬悟。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76):174-176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商周文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繁荣,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青铜时代,龙纹成为青铜装饰艺术的一大主题,反映出了当时的宗教信仰。甚至龙纹青铜器与政治统治有了联系。另外,龙纹的形态演变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审美意识转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龙文化从抽象符号到精神内核的认知转变和从尊贵特权到趋大众化的受众变化体现了中国龙文化的外化表征与精神内核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的不断演化、变更。从哲学角度解读中国龙文化历史嬗变的内在逻辑,构建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输出路径,是挖掘龙文化资源和维系民族精神纽带的重要前提,也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龙与西方的Dragon在形象、性质和作用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中国龙主要是正面形象,曾被奉为雷神、雨神,曾是帝王的象征。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华人的文化纽带。Dragon在西方神话中是看守财宝的怪物,凶狠、残暴、危害百姓,在《圣经》中它是与上帝作对的魔鬼,与中国的龙有本质的区别。"龙"与"Dragon"的互译最初是西方传教士所为,由于某些原因,这种误译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两者之间的互译妨碍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多数学者主张将二者分别用音译形式翻译。从长远来看,音译形式将更有利于中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杨宗 《高中生》2014,(7):48
正从上古发展到明代,龙的图案经历了无数次变化。总的看来,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牛头、蛇身、鹿角、虾眼、狮鼻、驴嘴、猫耳、鹰爪、鱼尾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把龙和帝王联系起来,进而成为帝王的象征,从汉代开始就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龙成了皇帝的化身和权威的象征以后,它在很多地方就成了皇帝的专属品。比如皇帝即位称为"龙飞",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就连皇  相似文献   

12.
人文视野     
辽河流域被确认为“龙文化”的摇篮“二月二,龙抬头。”这是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谚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被称为“龙的传人”,但对“龙”的起源一直说法不一。最近,中国考古学家根据最新考古发现研究确认,龙最早起源于辽河流域。中国发现较早的龙纹是雕刻在商代青铜器上的,但那并不是时代最早的“龙”。早期的“中国龙”形象真正被发现是在辽河流域。2003年午底,考古学家在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1件玉龙。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苏秉琦教授等人鉴定,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红山文化  相似文献   

13.
如意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它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从汉代到今天,它的形式以及文化内涵在不断地变化中。如意从民间走向书斋,为名士、帝王所喜爱,成为装点门面的器具。同时,如意还被佛、道二教作为法器。如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一个生动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胜景探幽     
胜景探幽晓鸿1、北京的"龙"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古都,与龙有不解之缘。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封建帝王也以"真龙天子"自喻,所以北京从建筑到服饰,从山水到街巷,从工艺品到食品,处处都有龙的影子。北京带龙的地名近200个。仅市内四区,就有龙凤里、龙爪槐...  相似文献   

15.
交龙纹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历经红山双龙首玉璜——甲骨文"虹"——青铜器交龙纹——汉画像石伏羲女娲像——二龙戏珠五个发展阶段。交龙纹包含着生殖信仰和避邪祈福两种涵义,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濮阳市拥有内涵深厚、得天独厚的龙文化资源,为确保龙文化得以系统保护、合理利用、有效传承与不断弘扬,从濮阳市已有的经济社会、政治法制、历史文化三大立法基础看,濮阳市已经具备针对龙文化立法保护的可行性。濮阳市可以尝试制定《濮阳市龙文化保护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为龙文化保护进行地方立法,进一步保护好濮阳龙文化资源,提升濮阳龙文化的地位,助力濮阳和全国龙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统一场论”(把古代文献与考古资料结合起来,作综合考察排比,以求得较正确的答案)的研究方法,由《左传》记郯子关于少氏“以鸟名官”的谈话,探讨龙凤形象的文化内涵及东夷文化的流变.太氏所在的东方(东夷)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龙的形象的产生,是东方人对人类起源的解释.龙的形象是古人对雷电现象所作的观察,但闪电(长条形张牙舞爪状)不是生物,作为一种图腾,鳄鱼则是其具体生动的代表,故龙的形象是用互渗律虚构的产物。后来龙成了帝王和封建皇权的象征。凤鸟,或曰凤凰,也是现实中没有的,凤凰的原型是野鸡.凤鸟作为一种吉祥物,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固定下来.龙与凤二者连在一起,由帝王渐进民间,却成为美好婚姻的象征.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东夷文化是中国当时最发达的文化,它影响和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东夷文化在商代是自愿融入文明洪流的,在周代却是被迫的.当申原文化在吸收了东夷文化的营养而崛起之后,东夷文化的领先地位也就丧失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正统王朝、民族政权以及地方割据政权等23个统治者使用过14个"龙"字年号。从文献学的角度进行全面梳理,逐一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命名原因,并对年号文化与龙文化的结合原因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可知战乱频仍的十六国和盛世大唐是"龙"字年号使用的高峰期,且首次建立政权的帝王尤爱使用,从中可充分显示龙文化和年号文化在政治意义上的共融性,二者都是统治者展示权威和正统的重要政治标志。  相似文献   

19.
“龙”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龙是中国人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自古以来,龙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是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是"神龙"。华夏民族自称"龙的传人"。自汉代以后,龙被帝王所利用,成为帝王的化身。龙文  相似文献   

20.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是吉祥、如意、和谐、长久的美好象征。全世界的华人都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龙威严、神秘。所以,古代帝王都自称为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