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黄旭午:方老师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访谈。前不久,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uck),您是新诗研究专家,我们今天就聊聊新诗。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会颁发给一位诗人? 相似文献
2.
5.
秦海平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24-125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朝着实用型人才发展,而实用写作能力是大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着力加强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从实际需要入手,让学生认识应用写作与未来工作的直接关系;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加强练习,使应用文写作课变为一门可操作的技能课。 相似文献
6.
古人写文章,就强调“有物有序”。所谓“有物”,就是说要有可写的内容,作文是反映生活的,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有物”的保证。首先,要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新鲜感。要使作文写得有声有色,就要对凡人常事,对一切司空见惯的事物都充满新鲜的感觉,注入了新鲜的体验和感受,作文才会常写常新。我鼓励学生写生活札记,关注生活中的长幼之情,邻里关系,国事家事,校园风景,师生之谊,集会娱乐,演讲论辩,赛场拼搏,亲友纠纷等等都可诉诸笔端。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地捕捉,随手记下一些短小见闻,偶感随想,让学生意识到,平时积累多了,写作时就… 相似文献
7.
8.
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历来都是偏重古诗词。其实,新诗的阅读与鉴赏同样重要,不应处于语文教学的边缘地带。新诗教学不仅在于教会学生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诗既遥继了我国古典诗歌"言志""缘情"的文学传统,又萃取了西方诗歌重隐喻、心理描写等艺术精华.引导中学生兴味盎然地学习新诗,不仅可以更好地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放飞灵动的言语想象,而且可以更好地精致、纤敏、丰富他们的言语生命,不断邂逅更加完美的自我.牧养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必须注意四个紧密结合:一是与言语人格的牧养紧密结合,二是与自我生活的充盈紧密结合,三是与其他艺术的融通紧密结合,四是与言语想象的开发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0.
11.
当下的新诗写作教学存在明显的矛盾:作用重要,但课程失位;学生喜欢,但教师乏术。与此相对应,新诗写作教学应注重写作知识更新,强化过程指导,具体策略:炼制核心知识,诗化人生体验;提供任务支架,强化过程指导;重构教学范式,优化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12.
新诗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如话,形象鲜明,意境深。教学中,很容易将作品分析得支离破碎,于提高学生能力不利。怎样贯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怎样去实施能力培养,历来是一个难点。笔者就新诗教学所得,从导学评三个阶段谈一谈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3.
刘源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16(2):60-61
语文的世界亦是诗的世界。“不读诗无以言”。在现在中学教学中,利用有限的教材,对诗歌教学进行一些改进,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在诗歌的世界中得到美和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诗的失落是当代教育急功近利的表现,应试教育更导致新诗教学现状堪忧,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而新诗教学又几近教改研究的一处盲点,广大语文教师对新诗教学普遍感到难以下手。本刊特约一些在中学新诗教学和研究方面富有专长的专家、学者,开展一系列笔谈,希望能对新诗教学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统.可是由于受语实用倾向的影响,诗歌写作教学越来越不被重视.长此以往,只会导致诗教薪火失传,学生精神荒芜,生活缺乏诗意.为此。我在人教版高一语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诗歌教学之后,特地安排了诗歌写作教学课“意象的选择”.指导学生尝试写自由诗。 相似文献
16.
17.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由于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所以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新诗以其凝练的语言、多样的手法、含蓄的情感给学生的理解更是带来了阻碍。本文重点阐述了新诗鉴赏中一些必要的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18.
19.
张桃洲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2):90-95
本文对1990年代以来大陆新诗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梳理。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1990年代以后的新诗研究出现了某些变化,体现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成为强势话语,涌现出了一批成体系的论著;由于整体历史观的趋于破碎,新诗史写作呈现出多重的样态;研究的范式从充满锐气的批评逐渐转向内敛稳健的学术探讨,一些针对新诗历史和现象提出的命题得到了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0.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高中语文新诗教学,通过熟读成诵来培养语感、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悟意境,借助观察、联想和感悟,"规范结构"来模仿写诗。陶冶学生情操,进而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