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8,(1)
图像符号所传递的某种"视觉意象"(Visual Images)通常和特定的情感诉求、历史记忆或身份想象之间存在某种象征性联系,这就涉及图像符号的社会建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1949-2017年《人民日报》国庆头版图像叙事变迁,指出领袖图像向领袖符号转变的象征体系建构与政治秩序确立过程,以及政治仪式与图像表征中的政治记忆刻写功能,并进一步指出基于图像表征的政党媒介形象具有"技术表征"、"视觉迁移"和"影像增值"特征。  相似文献   

2.
罗奕  梁煖 《传媒》2017,(10)
自2013年起,每年在央视春晚期间播出的系列公益广告均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作为仪式化传播的组成部分也发挥着文化维系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研究对象.本文以2017年央视春晚期间播出的公益广告《包住篇》为例,运用符号学研究方法,分析该广告是如何在贴近现实的语境下,运用富有张力的符号系统唤起民众联想,实现"家国情怀"的中华民族文化建构和维系.  相似文献   

3.
胡超 《传媒》2021,(14):81-83
公益广告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依托于央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传播力,央视公益广告通过对符号的意义建构和情感表达,在勾起民族情感和价值观教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一个个暖心的故事中,受众对国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油然而生.2019年央视春晚以《美丽中国幸福年》《新春新声》和《过年》三个公益广告亮相,通过独特的年文化符号系统,用日常生活元素来进行文化承载和情感关联,得到了受众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4.
公益广告不同于商业广告,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在广告诉求中能从文化、精神、环境等方面给人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人们规范社会行为、提高整体道德素质。情感诉求作为公益广告的重要诉求方式,决定了公益广告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要想使公益广告更加地深入人心,就要找到最佳的情感诉求手法,并结合创意形式表现出来,与受众达到共鸣。本文主要探讨了公益广告中情感诉求的应用情况,并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了公益广告中成功应用情感诉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泰国被公认为是整个亚太地区具有较高广告创意水平的国家,由地理和历史原因形成的独特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形成了泰国公益广告的独特风格,情感诉求策略的运用正是泰国公益广告的一大明显特色。文章重点分析了温情、幽默两种情感诉求方式在泰国公益广告中的体现,并进一步指出平民化的视角、故事性的情节、反转化的剧情等情感诉求创意策略在泰国公益广告中的运用。通过对情感诉求策略在泰国公益广告中的运用研究,能够为我国公益广告的创作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推动我国公益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以期为我国公益广告的创作提供一定的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索公益广告对社会大众捐赠心理的提醒与引导作用。基于情感适应理论,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感性诉求公益广告所引发的受众情感变化及其对后续捐赠动机和意向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正面和负面感性诉求公益广告会分别引发正面和负面情感,负正结合广告诉求引发低负面情感;与正面情感相比,负面情感会激发更高的捐赠意愿,但是相比于高负面情感,低负面情感下的受众会产生更高的捐赠意向。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不论情感类型,情感对捐赠意向的影响都是通过中介变量动机完成的,其中负面情感下的受众易于产生利他动机;但是随着负面情感的加深,受众会倾向于产生利己动机。  相似文献   

7.
宫贺 《国际新闻界》2015,(6):128-149
本文通过梳理公关的理论范式,呈现公关理论的两幅面孔:其一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功能逻辑,以秉持系统思维,效率导向为特点;其二为近十年来显现的"社会一文化"逻辑,以倡导人文思维,意识形态与权力分析为特点。基于文化研究与公关理论的文献整理,笔者尝试提出公关"文化分析"路径的假设:"象征性表达"可以成为公关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接合点"。此假设下公关或可被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互动主体通过象征性符号系统生产意义的一种文化现象。本文进而提出"文化分析"路径下公关研究的可能模式。公关的文化分析路径即用文化分析的手段针对公关主体的身份建构、情感互动以及象征性表达体系,依次借助情境分析、仪式分析与修辞分析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8.
林云  罗俊 《新闻爱好者》2012,(19):53-54
本文以1990—2010年《人民日报》中的公益广告为分析样本,从公益广告的标题、图片、诉求方式、人称代词、版面和主题六方面进行文本的建构分析。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23):18-23
通过对2012-2014年间国内不同平台发布的食品安全公益广告进行文本分析与框架研究,了解国内食品安全公益广告的传播现状及问题。研究发现,"危害·恐惧"与"责任·诚信"是目前该主题公益广告的主要框架。前者通过渲染了食物的"毒性"或强调对人体的危害等方式来表现主题,食物成为罪魁祸首,人为与制度因素被淡化与忽视。后者将食品产业链上成员与消费者进行关联,强调产业行为对于公众生活的影响,这一框架被赋予了较高的道德意义与期望。这两类框架存在的主要风险在于两者都将食品安全视为整体来建构,较少从具体层面或问题入手,诉求对象混乱、关注视角单一以及缺乏具体改进建议,容易导致公众情绪恐慌与责难。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流行广告语说服技巧的演进,分别从诉求方式、创意类型、卖点提炼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流行广告语在诉求方式上,由理性诉求占主导地位转为感性诉求一边倒;在创意类型上,从平白直述商品信息的告知型,到"花言巧语"的劝服型,而后转变为阐明观念、宣泄情感的沟通型;在卖点提炼方面,则经历了由产品功能转向符号意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于茜 《东南传播》2010,(2):104-105
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的共享性活动,是对某种象征资源或象征符号的共同分享过程。电视通过传播某些象征性符号呈现媒介仪式的功能是建构"让社会保持一致"的中心,让人类在共享的信仰中和谐相处。CCTV直播中国国庆60周年庆典是电视对媒介仪式的呈现,直播以不同的方式对庆典活动中各种象征性符号的呈现,使观看电视直播的全球华人心中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得到确认,从而建构起一个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杨华  何斌 《东南传播》2010,(5):61-63
本文以仪式建构的视角看待新闻奖,从仪式规则、仪式程序和仪式象征性三个层面对普利策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探析二者完成自身符号意义的完整过程,同时进一步思考由这种仪式所导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公益广告带有一定的目的和预期功能,但由于中西方存在社会习俗和文化价值(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思乡之情和迁徙之好、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以及审美标准)的差异,功能目的论在英汉公益广告翻译中显得必要且实用.在此基础上,探讨英汉公益广告的翻译策略,以期提高公益广告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4.
黄薇 《传媒》2015,(19):66-68
伴随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网络动员成为公众践行公益广告主题的核心推动力.公益广告网络动员的行动者若想带动社会公众自发、自觉地加入动员活动,从个体努力发展为群体参与,就要依据所要实现的公益广告目标,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以有传播力的内容促进信息流通,以情感诉求聚集人气,以社群思维塑造认同,以强化管理保障方向,最终实现公益广告信息的广泛告知、立场的明确表达、情感价值的普遍共鸣,使线上及线下的集体公益行动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态伦理的视角对公益广告进行了全新的解读。通过大量公益广告实例的分析总结出公益广告天人相谐、仁爱生命、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生态伦理诉求,并对公益广告生态伦理价值进行了探讨,提出公益广告"呼唤生态道德回归、强化生态伦理责任意识、倡导合理的生态伦理秩序、传播生态伦理精神"等四方面生态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胡河宁 《今传媒》2010,(4):62-64
象征性互动作为一个研究的主题,至少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人类在用语言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创造出各种象征性符号,并运用这些承载着意义的象征性符号,在互动过程中交流经验,把自我带到与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西方修辞学及Bourdieu象征性权力理论,新闻场域"框架"借助语言符号对事实的处理,实则是通过构建事实进行权力再生产,其修辞机制主要是对三类修辞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rearrangement):道理、情感及人格权威。  相似文献   

18.
图像符号如何以修辞的方式构造了某种“劝服性话语”,这是视觉修辞研究的基本命题.根本上讲,图像所表征的文化意象之所以能够达到一定的劝服效果,是因为和特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情感诉求、历史记忆、生命哲学或身份想象建立了某种象征性联系,这使得图像意义的构造与生产过程完成了两次认知飞跃及话语飞跃:从“启发性认知机制”到“系统性认知机制”,从“工具性价值观”到“终极性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莫漠 《视听》2023,(9):49-52
视觉修辞关注图像的意义体系,强调对符号信息意指形式的挖掘。导演程耳利用极具个人化风格的量子纠缠式叙事,引出空间隐喻的社会表达、生态表达以及精神表达。在视觉修辞视域下,《无名》通过土地、领带、楼梯等意象的表意性、多面性和象征性展现了文化衍义的层次感,使得影片具有修辞性意义与视觉文化意涵,从而实现悬疑历史电影文化认同的符号建构。  相似文献   

20.
杨茗翔 《传媒》2023,(8):79-8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每年春节期间播放的公益广告已成为一大特色,这些公益广告在内容上通常选择以故事的形式来表现,并选取大众最熟悉的场景或元素,在贴近真实情感的基础上引发共鸣。本文从符号学视角下,对央视春节公益广告与观众共情的深层原因进行符号解码,同时关注央媒公益类广告的叙事方法,通过分析结构进行再思考,对当今公益广告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