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彖》《象》解经”兼具象数、义理两种方法,以“象数”解《易》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六爻所处的位置以及爻与爻之间的关系,其所用象的内容较少,而且和《说卦》有一定区别。以“义理”解《易》则有以“理”解《易》和以“史”解《易》两种。传承费氏《易》的荀爽、郑玄《易》学并没有完全遵照费直解《易》的方法,而是在吸收其他《易》学基础上有所创新。通过分析“《彖》《象》解经”可知,荀爽二卦互易说、虞翻卦变说在《彖》《象》中已经出现,二说或与费氏《易》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2.
易学象数派解《易》坚持辞从象出的原则,三国吴人虞翻以卦变说解《易》,其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同为《易》学象数派的民国《易》学大家尚秉和,却对虞翻的理论批评颇多。其因在于二人对其《易》学体系中涉及的阴阳关系、八卦方位、纳甲、往来、上下等的解读皆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易>卦爻辞中的象征物例多端,该文专就其间有关植物与动物的部分入探,并以植物为主、动物为次,藉观其取象的分布概况,呈现的现象与特色,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微、多变且丰富的象征意义,至于取象的目的则仍在于见意.  相似文献   

4.
《易》卦爻辞中的象征物例多端,该文专就其间有关植物与动物的部分入探,并以植物为主、动物为次,藉观其取象的分布概况,呈现的现象与特色,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微、多变且丰富的象征意义,至于取象的目的则仍在于见意。  相似文献   

5.
南宋林至作为朱熹晚年的弟子,在继承和反思朱熹易学思想的基础上,作《易裨传》,以纠正当时象数易学之偏颇。林至认为《易》不出象、数和变三部分,主张以太极为本,纠惑于两仪四象之偏,画五图表示太极之理一以贯之;以天地之数为本,从“数”的角度纠以“河洛”为本之偏;以阴阳均衡之理,纠揲蓍之法挂扐之偏,表明易道不出一阴一阳。  相似文献   

6.
先秦《易》学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汉初传《易》者继起,《易》学开始成为显通学派。昭、宣以迄西汉之末,令文《易》前后承传大畅其势,以孟、焦、京为代表,形成新的《易》学体系。东汉《易》学的演化表现在令文《易》学与谶纬的合流,以及古文《易》学的由微而显。汉代官学地位的确立大大推动了《易》学空前广泛的流传,而象数说的突出发展构成汉《易》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7.
王弼的玄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反思王弼玄学的特点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命运,却提出了中国哲学必然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完全抽象的思辨,是否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特具的人文关怀色彩?或者说,过分追求思想言说形式的普遍有效性,是否会伤害思想内容的具体落实性?实际上,如何从普遍意义上重释孔子所身体力行的儒家精神,而又能在现实层面上具体落实儒家的精神,成为了王弼带给儒士解释及实践儒家理想的双重困惑.  相似文献   

8.
从《文心雕龙》理论观照《文选》所收《招隐士》,它行文用字符合《练字》篇观点,有着肥瘠磊落的审美效果,它用字之“奇”并非“诡异”之类,它所用包括“联边”字在内的“桂树”主体意象,草木意象、山石意象、鸟兽意象等烘托意象,与“归”“留”主旨意象一起,形成“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的骚诗风貌。结合古文字考察,它自有字象与诗象融合的另一种解读意境。  相似文献   

9.
郭超颖 《文教资料》2012,(34):38-42
《得一录》是清人余治在其半生行善过程中,辑录古今各种善举章程汇编而成的一部著作。此书首刊于同治八年(1869)苏州得见斋,全书共分十六卷,乃余治亲手勘定。光绪十一年(1885)长沙宝善堂重刊时编订成八卷本。得见斋十六卷本和宝善堂的八卷本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八卷本对十六本目次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这种修改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动,而是内在逻辑的改弦更张,它使全书在整体上的结构框架被打破。两种不同的编排方式实际上是编撰者编撰理念和所期目标不同而造成的,我们通过两版本目次的互相参照,对它们各自面貌进行较为深入的体察,并以此找寻到关于修改原因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10.
郭亚星 《文教资料》2008,(18):35-37
乔治·赫伯特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复活节翅膀>是其作品之一,诗歌形式独特,意义丰富.本文从象似性的角度分析<复活节翅膀>,探讨诗的符号象似性及其所反映出的象征和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1.
对谢枋得《文章轨范》的版本源流进行了梳理,认为《文章轨范》在不同时期一些版本的卷首名称和篇目等有一些变化,但在宋、元、明、清为一个版本系统。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的《黄河象》一文是一篇科学性较强的文章,对于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变化有激发和指导的作用。课文介绍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科学家假想这头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科学家推想这头黄河象失足落水前的情形及落水时那一瞬间的情况都有科学根据的,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然而落水后的想像失去了科学的准确性,想像不  相似文献   

13.
清初易学家胡煦在《周易函书》里,提出了他对《周易》“象”的种种看法和见解,包括“象”的含义、特点、作用、《周易》取“象”的范围、观“象”的方法等等。文章在通读胡煦《周易函书》的基础上,就胡煦对“象”的论述和见解,做一整理和申述,以期对今人阅读和理解《周易》原典方面,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文山学院学报》2016,(1):62-68
岩帅佤语述补结构分为VC式和V得C式两种语法形式(V表示述语谓词,C表示补语)。岩帅佤语VC式述补结构中,一般由动词或可以作谓语的形容词来充当述语,能做补语的有动词、形容词、副词、象声词以及数量短语。V得C式述补结构中一般由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主谓结构来充当补语,另外岩帅佤语存在"复动V得句"形式。VC形式,V与C结合得比较紧密,C是V的预期的、恒久的、客观的结果 ;V得C形式中,V与C之间要靠t?m(得)或ti?(地)来连接,C不是V的预期的、恒久的、客观的结果。所以,V得C的语法距离大于VC的语法距离。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中赵盾形象的真实内涵,即不才之才与不忠之忠,被作者掩藏起来,与叙述表面所传达的赵盾既忠诚又具才干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6.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从经和传产生的年代看,《易经》产生于西周初年,《易传》形成的下限在先秦时期,二者相隔年代较为久远。但从基本精神上看,我们认为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易经》是一部占卜的书籍。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易经》反映了当对人们的认识发展的水平。《易经》卦爻辞的内容,涉及宗教迷信、人生态度、伦理观念以及宇宙观、认识论等。而《易传》也正是在这些方面继承和发挥了《易经》的思想。可以说,《易经》通过占筮吉凶的外在方  相似文献   

17.
《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和源头,对中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前辈们已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过阐释,鉴于此,本文试从文学角度对"象"在《周易》中的重要地位和原因以及"象"对意象和象征手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古代识字教材的创新之作——古歙州胡氏《两得心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发现的《两得心知》是歙州塾师胡为治于1849年左右编成、后经多人修订且曾在徽州被广泛传抄的一种全新的识字教材。其基于汉字特点、儿童心理和生活实用等原则,对传统识字教材的弊端做了纠正,确立了口语化、常用性的选字标准,采用了情境化、归类式的识字方式,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小学识字教材的编写及识字教学实施来说,都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读王崧舟老师《与象共舞》的课堂实录,我觉得自己也成了台下的一名学生,与象共舞。掩卷而思,我瞬间顿悟:读和写,亦可以和谐共舞。  相似文献   

20.
《暗示》将写作视野投向词语背后的意识暗区,展示生活中存在于言说之外的隐秘信息和符号系统,是对中国古代语言中“得意忘言”、“言不尽意”等观点的阐发。《暗示》中语言观具体体现在重具象、重全球化语境下传媒对具象的改造、质疑语言符号、重具象对认知的弥补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