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当前科普节目"不科学"的现状,本文对科普节目在内容选题、叙事方法和传播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崔磊  刘伟娜 《青年记者》2007,(19):73-73
“电视健康类谈话节目”是通过电视媒体再现以健康话题为核心的人际传播形态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文章通过对“电视健康类谈话节目”传播模式的构建,分析它的传播方式、健康信息流的构成及传播特点,并对电视健康类谈话节目的受众进行解读,提出提升电视健康类谈话节目传播效果的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田磊 《青年记者》2007,(6):58-59
科学史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的萨顿认为:“自然的研究必然是由人研究的。尽管这种研究是客观的,并且科学家们试图使它尽可能的客观,但是它仍然是以人类的经验和价值来观察解释一切的。科学不过是自然界以人为镜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始终是在研究人,因为我们只能通过人的大脑才能理解自然。”电视传播要与科学传播融合,最关键的就是使科学人性化。人性化传播是当今电视节目制作的普遍发展方向,电视科教节目因其特殊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目的,要求它必然要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传播。[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王启祥 《新闻传播》2006,(10):23-26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载体和表现样式,它的产生和变化与电视新闻的产生和发展,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单一还是多样,简单还是复杂,直接反映了电视新闻的广度、深度,乃至自由表达的程度。由于社会背景、技术手段、传播观念等的不同,中国的电视新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节目形态。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中国电视新闻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慢、长、空”到“快、新、活”,节目形态也从最初的单一、呆板发展为现在的多元、鲜活,形成了电视传播中的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载体和表现样式,它的产生和变化与电视新闻的产生和发展,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单一还是多样,简单还是复杂,直接反映了电视新闻的广度、深度。由于社会背景、技术手段、传播观念等的不同,中国的电视新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节目形态。从1958年5月1日至今,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中国电视新闻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慢、长、空”到“快、新、活”,电视新闻的节目形态也从最初的单一、呆板发展为现在的多元、鲜活,形成了电视传播中的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电视节目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法制节目,各省、市级电视台也对法制节目的形态进行了拓展。本文主要分析目前电视法制节目的众多形态,论述目前电视法制节目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现电视法制节目形态创新的几点建议,旨在提高电视法制节目的收视率,促进我国法制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手机电视的节目形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电视技术的定位和实现是短期就可以解决的,但对其内容和节目形态的探讨将会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本文从手机电视节目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物理形态所具有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分析了手机电视节目形态应当具有的不同于其它数字新媒体的内容特征.视频内容充分发挥了手机的便携性、交互性和使用的广泛性特性,将使手机由传统媒体的补充走向独立媒体.  相似文献   

8.
电视服务节目是指以实用性内容为主,直接为观众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服务的电视节目形态。其基本的元素包括实用性、地域性和人文性。按照节目的功能,电视服务节目大致可以划分为这么几类:第一,是以传播信息为主的生活资讯节目,如北京电视台  相似文献   

9.
陶诗怡  李瑶 《青年记者》2012,(26):64-65
电视读书节目是一种特殊的电视形态,是电视和图书二元媒介的互融,它既有电视的属性,又包含图书的属性。两种媒介能否成功嫁接,取决于电视媒介对图书内容的再创作。电视读书节目极大地不同于电视新闻、纪录片、综艺节目等节目形态,它恰恰是要用电视最擅长的转瞬即逝的直观的视听语言,来表现电视最不擅长的需要反复思  相似文献   

10.
提高电视科学节目的可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刚 《新闻前哨》2008,(9):60-60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行业中,如何提高科学类电视节目的可视性,使之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能够留住观众.成为电视人亟待解决和突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电视节目形态发展中的融合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姿态。在这一多元发展趋势中,电视节目形态发展中的融合现象尤其值得关注。所谓“电视节目形态的融合”,是指电视节目形态在其演变发展中在同介质媒体内或跨介质媒体间所出现的不同传播形态的融合现象,这种融合既表现为电视节目形态之间的融合, 也表现为跨媒体之间即电视节目形态对其他媒体传播形式的融合。电视节目形态发展中出现的这种融合现象,催生了新的电视节目形态出炉,推进了传统节目形态的变革,使电视节目形态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飞速变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认真研究电视规律 科学推进节目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视业的生产组织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 ,发展于市场经济时代。大规模电视产品的出现与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发展是同步的。作为新兴产业 ,中国电视行业的转型所面临的矛盾主体并不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问题 ,而是由生产规模的迅速膨胀所带来的由垄断的卖方市场向多元竞争的买方市场的转型问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首先是体制的转型 ,是对外部环境的变革 ,而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型则更多地是在公平的外部环境下进行的内部变革。以往我们的电视节目制作从主体出发的情况比较多 ,那时候我们是在销售自己能生产的东西 ,在社…  相似文献   

13.
徐立军 《视听界》2007,(6):111-111
在CCTV做频道策划已经有四个年头了,参加了无数个各种各样的节目策划会,跟着频道领导听过无数次的节目方案汇报、讨论和论证,看到很多节目方案被枪毙、被推翻、被批得七零八落,感慨于很多制片人、总导演为栏目改版、节目形态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却收效甚微,于是,在我脑子里慢慢沉淀下来的,就是现在的电视策划最缺少的——传播策略策划。  相似文献   

14.
何谓节目形态?没有高深的东西,就是节目的框架形式,或者说是节目构成要素的组合规律。研究节目形态,也就是研究节目的框架如何搭建,节目基本要素如何排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21):46-49
本文主要以科学知识分子的社交方式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与概括了不同时期的科学社交传播形态。通过案例分析对比,论证科学精英们通过社交方式与科学圈层以外的阶层的交往与互动,形成了科学游历社交、飨宴社交、家邸私人社交、科学风尚社交、科学权力政治社交以及数字媒体的科学公共社交等多种方式,从而进一步阐述科学精英通过社交跨界于其他不同领域,并进行交融与互动,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为科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美国艺术理论家沃尔夫·里拉曾经说过:"电视是我们时代的顽童,它现在处在进入成年的门槛上……但谁也不知道它将会成长为怎样一种怪物。"也许,那时的他确实无法确定电视将给人们带来什么。但现在,电视被认为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便于展现人际传播的媒介。中国电视业已出现的趋向,开始让它成长为"人类的朋友"。谈话类节目的兴起和传播:自从1996年央视的《实话实说》播出,引发了中国电视的谈话浪潮,这就是有些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中国,因特网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以后的一个重要的传播工具,这种媒介环境的变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已不满足于从传统媒介上得到的信息、服务和娱乐消遣,甚至于不满足于欣赏那种单向的电视化和娱乐节目,希望自己能有所参与,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那种化娱乐。这种强烈的参与意识,迫使从事传统媒介工作的人们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创造出一种新的互动型的电视节目形态,使得观众的参与性随着各种互动性节目的出现而更加强烈、更加有兴趣了。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E时代”的电视节目将会是一种怎么样的形态,它将如何传播?  相似文献   

18.
基于观众对法制类节目的需求,大量法制节目出现在影视载体中,满足国家法律体系普法要求,满足了观众求知、探索和娱乐的需求,但从近几年法制节目形态来看,同质同类现象,娱乐性过强、缺乏道德底线等问题比较突出,本文通过对电视法制节目形态创新路径进行研究,力求为推动相关领域发展做出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电视科技节目不仅具备传递信息的功能,还具备普及科学知识、服务大众的多种功能。科技报道中新闻题材取舍、内容的拍摄往往都会影响到观众认识接收甚至应用科技的倾向。这就要求电视科技节目必须把握报道主流,对一些新发明、新发现、新理论要冷静思考,懂得某种技术进步的实质,正确引导人们向科技进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协“六大”上指出:“科学精神是人们科学文化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科普理念从“传授科学知识”向“公众理解科学”到“科教节目得到了迅猛发展。它突破原有的狭窄定位,变部分人需要为人人都需要。但媒介应充分认识到,在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弘扬科学精神、理解科学思想、提高国民科学素养。这样,才能抵御和防范邪教与伪科学的侵蚀,在突发疫情、灾难面前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