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从来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侵蚀和攻击。在新时期中,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文化、中国革命、中国道路进行歪曲和否定,实质上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要坚定历史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代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党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党的百年历程和伟大成就是坚定“四个自信”最牢固的根基。历史自信为道路自信提供历史基础,为理论自信提供历史逻辑,为制度自信提供历史根据,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底蕴。历史自信深刻揭示了党的光辉历史及其与“四个自信”的内在关系。因此,通过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厘清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四个自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有着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为其理论渊源,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为其历史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其根本保证。坚定历史自信是党实现初心使命,引领新发展阶段,展现百年大党天下情怀的现实需要。坚定历史自信需要从认识论和实践论两个维度展开,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历史认知以及自我革命的淬炼与升华是其具体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旨在削弱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革命文艺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文艺再现,不仅以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史诗情怀完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同时也塑造了大量革命英雄形象,讴歌了共产党人崇高信仰与精神品格。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危害主要体现在颠覆青年正确的党史观,动摇青年共产主义信仰,淡化青年社会责任担当,瓦解青年无产阶级政治情感。因此,我们更要坚定自信、努力营造革命文艺创作新生态,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地鼓励青年读经典,多管齐下、正确塑造青年历史观与党史观。革命文艺不仅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财富,更是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效武器。  相似文献   

5.
道路关系到党的命脉,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邓小平的道路自信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邓小平的道路自信体现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体现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体现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邓小平的道路自信对中国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章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深入系统地学习党史不仅是丰富和拓展青年学生对中国历史认知的要求,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使命,更是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历史虚无主义者抓住青年大学生群体知识体系不完善、辨识能力不强、价值观念不成熟等特点,以更加隐蔽的方式传播、影响和腐蚀青年学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样态集中指向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全面解构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这些关涉中国发展的重大命题,蕴含着从"认知—解释"到"价值—信仰"再到"目标—策略"的意识形态解释逻辑。为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要在学理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本质,并在学好历史、观照现实的基础上做好治理匡正工作,坚定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重新泛起,并呈现出形式日益隐蔽多样、危害日趋严重之势,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维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理论维度上,剖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政治本质和价值特质;历史维度上,厘清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脉络;现实维度上,指明了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整体策略。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对于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股反党、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对青年大学生造成了严重影响。它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虚无革命历史事件,抹黑革命历史人物,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削弱大学生文化自信,歪曲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元、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不足、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历史观的不成熟。为此,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以法治手段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深化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发挥,加强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增强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历史文化的缺失。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有选择性的虚无化,以"理性探讨"为幌子批判中华文化,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以文化信仰为契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牢牢把握文化自信话语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文化创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筑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彰显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为我们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形成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赓续与发展是其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重拾、强化和彰显自信的历史进程是其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政治根基、群众基础、物质前提基础之上的自信,集中体现为党对自身发展历史的充分肯定和整体认同的情感态度与精神状态。新时代新征程坚定历史自信需要强化正确的历史认知,坚持科学的历史自省方法,具有开阔的历史视野,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  相似文献   

12.
《滁州学院学报》2019,(4):24-28
从旧式道路、理论、制度的屡试屡败到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从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的成功实践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有机统一;从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到跨入新世纪、站上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再到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体系的确立和完备,这一演进过程客观、全面地再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搞清楚这一历史逻辑,对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四个自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以后,学界掀起了对"三大自信"理论依据的研究,但多拘泥于现实理论、实践与成就的相互印证,读来总显深度不够、论证不足。杨文圣博士的力作《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加以提炼和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本身就是在坚持理论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过程中创生的强大意识形态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化思想引领,构筑中国文化的时代精神、完成历史合题,开拓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天下大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与方法、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坚定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用改革开放的成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引领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16.
葛兰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及意大利国内斗争形势相互交织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以党员深刻把握党的性质、职能,在实践中不断宣传、发展和完善党的理论,最终形成党的"集体意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这种思路设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启示我国党员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坚持"四个自信",巩固和加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到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提出,并被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再次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全部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南。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深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坚定"四个自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新教材议题示例(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必须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为议题,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用历史的眼光,实事求是地探究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用铁的事实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从而引导学生强化制度认同、坚定政治信仰、保持政治定力、坚定"四个自信",做一个有理想信念的  相似文献   

20.
坚定历史自信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交出优异答卷的关键,彰显和奠定了党长期执政的历史基因和底气。历史自信教育的基本依据,存在于历史自信本身的意义和底气中。而历史自信教育的根本要义,在于准确把握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主题和价值主脉。对历史自信教育辩证内容的把握,要求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正确处理历史规律和历史主动、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历史机遇和历史挑战三对辩证关系,丰富强化历史认知,建立真正的历史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