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两代《彰德府志》有七次编修,嘉靖《彰德府志》是第一部,也是流传最广,好评度最高的一部。崔铣编辑的府志之所以被后世称为海内名志,有其价值所在。从嘉靖《彰德府志》为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文献支撑的角度来看,编者崔铣以"备物垂轨"为宗旨,在府志编修过程中特别注重文献的保存,这对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记王忠肃公翱事》节选自《洹词》卷五,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记叙文。 作者崔铣(1478—1541),字子钟,是明朝的理学家。崔铣为人言动有则,守正不阿,不畏权势,敢于直言。他生活在武宗、世宗时期。当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特别是武宗正德年间的宦官刘瑾,真是气焰嚣天,炙手可热,文武百官见之莫不股战。而独崔铣见到刘瑾则“独长揖不拜”,后来因为嘉靖皇帝重用奸佞张(王总)、桂萼,他愤而上书辞官,可见他为人的刚正。  相似文献   

3.
魏晋名士尽管风度各异,但在生活方式上多表现为"达"与"雅",达,表现为违礼逾制惊世骇俗的率性之举;雅,表现为清高自赏绝尘超逸的诗化人生。从盛唐著名诗人的生活轨迹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魏晋名士或达或雅的生活方式对盛唐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世说新语>成书之前,志人小说中最负盛名的当推东晋裴启的<语林>.此书堪称"魏晋风度"之生动图画.品题之风是裴启<语林>一书的主要内容.从<语林>一书中可以看出人物品藻的内涵演变,东汉时品题标准注重"德行",汉末魏初人物品藻标准注重"英雄"与"才能",魏正始以迄两晋时期品藻标准以审美为目的.以审美为目的的品藻标准体现了魏晋士人的名士风度,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节选自明代崔铣的文集《洹词》,原题作《书王忠肃公翱三事》。“王忠肃公翱”,就是王翱。王翱(1385年——1467年),字九皋,江苏盐城人。明成祖永乐间中举,历官都御史、提督、两广总督、吏部尚书。因他“刚正廉直,忧国奉公,忘情恩怨”,死后谥号“忠肃”。作者崔铣(1479年——1541年),字仲凫,号后渠先生,河南安阳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为人忠耿,曾诣见权贵刘瑾,长揖不拜;因而不得重用。后来奸佞张璁、桂萼得势,崔铣被撵出京城,出任南京吏部主事,经筵讲官等职。至世宗嘉靖时,擢拔南京国子监祭酒,官至礼部右侍郎。死后谥号文敏。著述颇多,有《洹词》十二卷、《文苑春秋》、《晦庵文钞续集》等十余种。课文出于《洹词》卷五。课文只节选了原文中的二、三两则。前面一则是记叙王翱禁止自己的孙子参加科举考试,以免妨碍其他寒士仕进之路的事。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魏晋人物的典故,通过这些典故,李白表现出对魏晋名士风度的仰慕,而这种对魏晋名士的积极态度不仅对李白的生活和创作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李白饮酒题材和山水题材诗歌的发展,而且李白诗歌的个性化和主体性的高扬也和李白学习魏晋文人有关。此外,李白"清真"、"自然"的诗歌美学观念亦与魏晋玄学风气下的人物品评有相当关联。  相似文献   

7.
<正>魏晋交替之际,文人名士纷纷远离是非之地,啸傲泉水山林之间,其中,形成了以阮籍、嵇康为核心的名士集团,人称"竹林七贤"。《三国志·王粲传》有注:"(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竹林之游是名士们自觉逃避政治风险,不肯屈尊降志而退隐山林的选择。曹魏正始年间,名士生存环境虽不宽松,却也并不逼仄。  相似文献   

8.
魏晋名士风气表现在个性的张扬、清谈、服药、饮酒、崇尚自然等几个方面。社会环境是造就名士风气的重要原因,玄学的形成与兴盛也为名士风气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魏晋名士风气对后世的思想、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激烈动荡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斗争激烈。但这一时期却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时期,思想解放、名士辈出,一时尽显"魏晋风流"。文人名士成为权力斗争的各派争取拉拢的对象,处于政治斗争漩涡与夹缝中的名士的命运也随着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而如流星,瞬息可灭,以致"名士少有全者"。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在恐怖肃杀的氛围下,有着较强号召力和较深影响力的名士们的精神及生存状态也被扭曲,他们崇尚自然,啸聚竹林,以醉饮和放诞不羁回避和对抗着现实世界。而各自的结局也因性情差异而不同,嵇康因"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被砍头,阮籍由"口不臧否人物"而得以保全。但"风流"无关死生,他们皆以自由奔放的个性上演了生命的绝唱,铸就了千古风流。  相似文献   

10.
名士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主流思想相联系的。清初的乡村塾师蒲松龄满身浪漫气息,却颇受当时经世致用氛围影响,志在“勋名”,尽管一辈子没能挤过科举的独木桥。他从未将自己当作名士,却也会流露出被目为名士的自豪。在他笔下,既有对名士的赞不绝口,又让一些名士出尽了洋相。在他身上,有以丈论名的传统,也有自己独特的痴与狂。  相似文献   

11.
魏晋名士是出现于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批特殊人物。他们的出现不仅有特殊的历史条件,而且作为整个历史中的一环,其思想必然与前后时期的人物有继承和影响的关系。魏晋名士虽然活跃于中古时代,但他们的人格形象是先秦至汉代的文化积淀与魏晋时代的特定因素结合的产物。影响魏晋名士思想形成的因素很复杂,本文主要从道家人格思想形成的历史与时代原因出发,通过对道家人格思想的内涵和外化的分析,探讨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思想)对魏晋名士人格的影响以及魏晋名士人格思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评论界都把崔莺莺和杜丽娘看作是追求婚姻自由,反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小姐的典型.但在她们思想的深处却依然都是以封建体制中名门闺秀的标准来进行自我约束的.本文试从"名门闺秀"的角度入手,分析崔、杜二人反抗中的软弱性与矛盾面.  相似文献   

13.
佛教论著常以"弥天"称谓东晋名僧释道安。此称谓源于道安与襄阳名士习凿齿的一段对答。道安对中国佛教发展贡献甚大,可谓具有"弥天"功绩。道安和他的事迹也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14.
时尚是社会的产物。时尚的形成与流行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时尚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现象。魏晋南北朝时代,男子"傅粉施朱"、"褒衣博带"成为名士们的时尚,通过对魏晋南北朝社会名士的妆容、服饰时尚现象的展现,从生产方式、人的觉醒、玄学兴起和人物品评等方面对魏晋南北朝社会男子妆饰时尚的形成、流行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众多文士共同编撰,记载着汉末到魏晋时期名士言行的志人小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名士的形象和当时的时代特征。本文选取东晋名士戴逵作为研究对象,以《世说新语》中的记载为主,分析他身上折射出的魏晋士人的时代特征,得出魏晋士人以"名士"的形象出现,思想上有着儒道兼容、玄佛兼容以及崇尚闲游隐逸等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嵇康,魏晋时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魏晋之交,政治黑暗。当权的司马氏以"名教之治"为名剪灭异己、杀戮名士,文人名士无不心惊。作为当时文人领袖的嵇康,公然反对。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轻贱唐、虞  相似文献   

17.
正《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12期刊发了崔小凤老师的《小人学语文,快乐无穷尽》,其中《谁是另类》故事中,出现了这样一道习题,要求从"蟒蛇、刺猬、蚂蚁、青蛙"这四个词语中画去一个不同类的词语,从而引发了崔老师的课堂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另类"学生的另类思维。对此,《小学语文教师》2014年第4期倪运萍老师对崔老师的课堂表现提出了质疑与批评,倪老师指出崔老师在课堂上对"另类"学生的"另类"回答充满  相似文献   

18.
笔者有幸身处由本土名士——张謇创建的校园,尝试将音乐作品与张謇的生平事迹、精神文化相融合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拉近学生与这位本土名士的距离,贴近他的文化精髓,推动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亲身实践"尊人格重人道"等张謇精神,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作为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却被排除在魏晋名士之列,原因并无人提及.论及陶渊明生前身后长时间不被人赏识之由,学术界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其诗文质朴清淡,与当时华丽的形式主义文风相去甚远.先贤时哲对于陶氏的品评从文学史的逻辑上看并无不妥.但是,作为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却不是魏晋名士,这成了我们常识性思维中的悖论.笔者以为,首先其寡言静默、讷于言语与当时谈风不合;次之,他较之于当时名士缺乏放荡不羁的行为;再次之,其隐而绝"俗".诸种原因使其归于沉寂成为必然.而其非为名士恰恰是其生前身后长时间"不为人重"的缘由.  相似文献   

20.
晚清狎邪小说中,古典私家园林往往成为一个标榜“名士”身份,体现身份贵贱标准的一个秩序空间。它为小说中的名士名妓故事提供了合理的场景,表现出小说家对现实社会秩序的期待,同时对小说叙事的结构完整性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在晚清这个特殊的时代中国文人在文学创作中心理投射的重要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