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爬满青藤的木屋》是一个典型的所谓"寓言"式的文本,其叙事空间高度象征化以及述本对故事底本的加工提炼和灵活多变的叙述策略等诸多叙事努力,显示出文本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越关系史是中外关系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学术界的研究长期处于一种非正常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大陆学术氛围的宽松和中越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古代中越关系的研究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华侨史等几个方面,并取得不俗的成就,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首批美学原理中就有三本同名的《美学概论》。这几本概论就像三胞胎一样,通过对其外表即结构框架的比较,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而其内在的性格即美学本体论,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具有开创性,但也为后代美学教材的写作留下了漏洞去完善。  相似文献   

4.
作为《诗》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具有不同于之前及之后的《诗经》研究的独特之处。这主要表现为:反拨《诗经》的经学性质,确立起文学本位原则,并展开对《诗经》的文学和史料价值的探究;研究局面新旧杂陈,以新为主;研究视野大气开阔;研究态势急剧变动;研究方法自觉、创新;学术思维存在绝对片面的偏颇。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伤痕文学虽早已远去,但其影响却远未消逝。《伤痕》是伤痕文学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它的影响意义深远。《伤痕》的影响不在于它的"伤痕"描述,而在于它所开创的叙事伦理。《伤痕》叙述了王晓华在组织与母亲之间的艰难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精神创伤,这个精神创伤通过对王晓华个人生活的娓娓叙述凸显出来,《伤痕》改写了过去近30年小说宏大叙事的主体缺失历史。《伤痕》引领了伤痕文学个人生活叙事的潮流,伤痕文学不再提供普遍的集体化的道德原则,凡俗人等的生活悲歌取代过去的英雄赞歌成为常态。伤痕文学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个体生存伦理取代家国生活伦理、悲剧取代喜剧的新型叙事伦理,为之后的先锋叙事、解构叙事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和台湾的文学创作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大体的走向却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从原来的一体化格局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与本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一切都百废待兴,作家从"文革"的噩梦中挣脱出来,开始了新的文学之路。《重放的鲜花》一书的出版,象征性地表明了这个时期作家的心态、文学的要求、时代的精神。与此同时,以"归来诗人"为代表的作家群体,重新焕发了艺术生命,用他们凝聚血泪的情感唱出了再生之歌,这歌声融汇着沉重的历史感、主体的隐痛与深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技术创新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初走上“技术立国”的道路,其经济得到蓬勃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日本政府在政策上大力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鼓励创新竞争,并努力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日本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政府相比,它在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人员失发布等方面均占有较大比重。日本技术创新方面的许多先进经验均可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方针变革的成就与失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方针变革的结果和成就主要表现在: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前后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政治化偏差;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大解放;开创了教育方针理论和实践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时代。80年代教育方针变革的历史失误主要是:试图通过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以纠正政治化偏差、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结果使教育的政治性合理要求、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等功能被弱化甚至忽视。这一时期我国教育方针变革的历史启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个理论科学、规范完善、表述准确、实践有效、利于操作的教育方针。  相似文献   

10.
邓玉文 《文教资料》2011,(20):106-107
现代社会科技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实质为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在于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热浪在世界各国相继掀起,分析研究国外教育改革,借鉴吸收其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教育改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了“现实主义影片一探索片一娱乐片”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主要有歌舞片、历史片、革命片、生活片、儿童片、探索片和娱乐片七种类型。其中,探索片和娱乐片最值得研究和探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追求电影语言本体性、先锋性,表达人文关怀,凸显娱乐性等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和探索。总结其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有利于探索和揭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优秀的小城镇小说《新星》《矮凳桥风情》《古船》和《浮躁》,呈现出共同的精神走向:对小城镇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回应。对小城镇小说精神向度的探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中国乡镇逐渐城市化的过渡脉络,更好地见证与研究中国逐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海外英语》2013,(7):40-40
现在的流行歌曲一首接一首地出,但却很少再有像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一样的经久不衰的金曲。在闲暇时间听听老金曲,别有一番感觉,一下就能让人回忆起久远的时光。阅读本文,了解一下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人物和歌曲。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乡村社会的制度性变革引发了乡村社会各方面的革新,对乡村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学记录,20世纪80年代的乡村社会书写保存了这个重要时代的乡村记忆。这一书写客观、真实地记载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描摹了当时乡村、土地的复杂面貌,揭示了农民在时代潮流中精神灵魂的震荡与分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现代大学产生以后,大学就成为了作家们想象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环境的日益宽松、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文艺界掀起了一股十分强劲的"大学想象"热潮,产生了一些较为经典的大学小说。从20世纪80年代大学小说的内容看,关于大学的想象主要存在两种类型,即诗意的大学想象与异化的大学想象。80年代后期的大学想象更多的是展示大学在现代性语境下所面临的多重困境,因而重新建构现代大学精神成为作家们思考克服现代性大学危机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借着改革开放的强势语境,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堪称群芳斗妍,万本争春,各领风骚三两年,特别是萌生于80年代初、勃兴于80年代中期的文化意识小说,以其宏阔的野、清晒的开掘和深厚的理性批判蕴涵而独具一格,开启了新时期小说创作格局的新生面。这里以此期部分优秀文本为视点,逐层剖析了文化意识小说的主题分层模式。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存在六种态势,即注重本体的批评态势;科学的批评态势;注重审美批评的态势;注重文化背景的批评态势;意识形态论的批评态势;技巧批评即形式批评的态势。这一时期的文艺批评已经形成历史、时代与审美原则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开放式结构在扩大表现容量,拓展心灵空间、丰富意义内涵等方面有效地增强了探索话剧的表现力,但同时也带来素材庞杂、精神弱化,意义晦涩等系列问题,应引起戏剧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文学史写作和研究中所理解的"农民"不是"五四""国民性"代表的"农民",也不是革命文学所期望召唤的革命"大众"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在中西对照中形成的"世界文学"总体视野下的"农民"。这种观念结构背景,导致80年代的"农民"形象成为落后文化的代名词,也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物。这种"农民"观影响了80年代人们的文学史意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