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妈祖信仰的形成,与佛道二教影响分不开.人们较多地关注她的平风息浪、海上保安的功能,很少关注妈祖信仰与民众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基于此深入探究妈祖与巫道文化的密切联系.本文从民间文献、民间文学及田野调查道坛科仪资料着手,以文化人类学、民间宗教学的视野,对妈祖信仰形成的巫道背景、妈祖信仰与道教文学、妈祖信仰与巫道女神陈靖姑信仰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对于妈祖信仰文化研究有新领域的掘进和发现,扩宽这一课题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
陈靖姑是民间神、女神、妇幼保护神、生命之神。陈靖姑文化发扬了道教文化积极进取、生机勃发的一面;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创作对陈靖姑文化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作用;民俗信仰使陈靖姑文化成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在闽地,出现陈靖姑与妈祖这两个保护神、女神,实属一大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3.
宋代妈祖信仰,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和传播,已经遍及海内外华人居住区,尤其在中国大陆福建和台湾地区,妈祖信仰最为活跃.如今妈祖信仰已经成为大陆与台湾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平台.文章探讨了妈祖信仰在大陆福建和台湾地区火热传播的共同因素,以及从福建莆田传播到台湾的妈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闽台妈祖信仰形成的差异和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为更好地利用妈祖文化促进海峡两岸人民感情交流、早日实现国家统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产生于传统农业文明背景的陈靖姑信仰文化,一千多年来,其信众广泛,影响深远,已成为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地区共同的文化现象之一。考察探讨作为传统民间信仰文化之一的陈靖姑信仰的媒介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播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睦平 《莆田学院学报》2006,13(3):78-81,85
简要介绍闽北妈祖庙宇的分布情况,阐述闽北与妈祖信仰有关的各种信俗表现,并探讨历史上闽北山区兴起妈祖信仰以及在现代妈祖信仰发生嬗变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6.
陈靖姑是民间神、女神、妇幼保护神、生命之神。陈靖姑化发扬了道教化积极进取、生机勃发的一面;口头学与书面学创作对陈靖姑化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作用;民俗信仰使陈靖姑化成为普遍的化现象。在闽地,出现陈靖姑与妈祖这两个保护神、女神,实属一大化景观。  相似文献   

7.
福建客家地区民间信仰丰富多彩,就陈靖姑信仰而言,属道教闾山派,但从实际表现而言,它明显呈现出民间化信仰性状,并传达民众日常生活的现实诉求,同时与各种民俗事项紧密关联。综观福建客家地区现存的陈靖姑信仰的现状,分部于长汀、清流、连城、武平、永定的汀州府南部各县,为南路的夫人教信仰,表现为多事项信仰功能,而明溪、宁化的北路陈靖姑信仰,则表现为一般性保生护幼的诉求;其中南路的夫人教信仰,还保留了浓烈的福建古代信仰巫文化,并且与民间的小戏表演融合为一体,尤其是傀儡戏对夫人教的影响(或对闾山教的依托);但无论如何,客家人的陈靖姑信仰附有很强的神秘性、娱乐性和诉愿性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妈祖信仰文化社会功能的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妈祖信仰与其他信仰相比具有本身的特质。在千年历史的传承和变异中,妈祖信仰文化的社会功能不断得以分化和演进。文章在分析妈祖信仰文化原始功用的基础上,从人类学的角度剖析了其对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作用,这对正确看待妈祖信仰、发挥妈祖信仰文化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妈祖信仰是中国社会中一个极富特色的民间信仰。沿海漕运北上催生了妈祖信仰向北传播,而沿海和运河贸易的发展促使北方妈祖信仰进一步扩展。与南方相比,妈祖信仰的北方传播无论是传播路径、信众来源,还是价值功能都体现出了北方特性。通过简单归纳北方妈祖文化的特点,政府或民间可在今后的倡导和推进工作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针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明代行人是明王朝专门从事对外工作的人才 ,他们在出使过程中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 ,无不将自身在使途中的平安寄希望于妈祖这一海神。本文主要从妈祖信仰之由来、明代行人出洋之艰险与妈祖信仰、明代行人妈祖信仰之具体表现、明代行人妈祖信仰与“人定胜天”的关系四个方面谈谈对明代行人的妈祖信仰这一问题的一点理解  相似文献   

11.
信仰作为价值观,存在两对矛盾:终极性(超越性)与现实性,理性与非理性。科学并不消解信仰,相反二者还会交合,产生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信仰,是科学信仰,我们应用现实运动与终极理想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2.
信仰危机·信仰对象·信仰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危机是一种精神现象 ,是社会变革在观念层面茫然状况的反映 ,也是个人生命价值追寻中的迷失。信仰危机发生相关的有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信仰对象的统摄性 (权威性 )削弱或丧失 ,二是信仰方式扭曲或倒错。在与信仰对象超越性有关的“总的假设”论证中 ,明确研究定位是首要的 ,即必须明确信仰不是认识 ,所以不应当、也不可能在认识论中解决信仰和信仰危机问题。引起信仰方式扭曲或倒错的主要原因是 :信仰方式与信仰对象、信仰观念、社会基本制度的不契合。反省已有信仰方式的缺陷 ,及时进行调整修补 ,减少盲目性和绝对化 ,是舒缓和解决信仰危机的一个有效路径 ,同时亦有助于信仰主体及信仰观念的提升 ,对社会信仰重建具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信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德育过程中影响人的德育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道德意志 ,而对道德意志起直接推动作用的精神因素是信仰。信仰主要有促进情感的激化、意志的推动和知行的统一三种功能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必须开展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4.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一种崇尚,它不但是法治的内在动力,也是法治实现的必要条件。西方具有悠久的法律信仰传统,然而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原因,尚未重视法律信仰,所以树立法律信仰应作为目前中国法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5.
李洪星 《中国德育》2007,2(11):8-10,13
当前我国由经济体制改革主导的社会转型,使传统的信仰方式和信仰教育无法适应急剧变幻的现代生活。由此带来的信仰危机和信仰教育危机一度成为困扰当代人的难题。为此,必须肃清关于信仰及信仰教育的种种误区,从哲学上对什么是信仰、信仰对人的意义以及信仰是否可教等命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当前大学生信仰的主流,然而"90后"大学生则出现信仰危机现象,信仰呈现多元化、突出功利化、面临世俗化。文章通过对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成因分析,提出大学生信仰教育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营造信仰教育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18.
谈法律信仰     
塑造全民法律信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首要任务。塑造法律信仰需要有良法的存在、统治者和法律职业者法律信仰观、权威性法律的存在和公正的司法。唯有此,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制。  相似文献   

19.
信仰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的"意义"一指信仰的内涵或本质,一指信仰的价值或功用.信仰是人意识到自身终极有限性而要超越之的精神需要.信仰可以通过宗教的途径也可以通过哲学的途径达成.宗教信仰作为满足人从精神上超越自身终极有限性的一种途径,是绝对必要的.信仰层次的高低由信仰什么与如何信仰共同决定.无论是对个体的人还是人类,信仰都是完满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维度.  相似文献   

20.
论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指特定社会和国家的人们在对某种社会政治体系及其理论学说认同、信服和敬仰的基础上,进而奉为自己言行准则并身体力行的精神体系。政治信仰在社会的政治系统中隶属于政治文化,不同的政治文化会孕育和形成不同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成分之一,是意识形态中的“集体无意识”,它通过这种“集体无意识”表现出对社会的强大的凝聚、控制、导向和感召功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现实的政治活动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上升到政治信仰的高度,才能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自觉贯彻,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