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因此也面临各个层面的社会问题,其中城市新移民群体的自我认同成为当前中国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自我认同感是城市新移民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的重要素质。自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以来,移动智能媒体在外来务工人口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本研究以城市新移民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为主体视角,试图以此建构其自我认同的维度,来深入探究目前城市新移民自我认同的现状、造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以北京高校后勤员工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自我同一性,自我存在感和精神归属感方面的特征,并尝试从社交媒体的层面对其影响机制进行解释,从而对增强城市新移民自我认同感提出探索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郑维东 《视听界》2011,(2):19-21
相比于上星频道集群,城市电视是地面频道的一极,也是区域媒体的一极。在上星频道与地面频道之间,在全国媒体与区域媒体之间,我们往往放大了前者的势力和影响,忽略了后者对于市场演进的动力含义。市场竞争瞬息万变,媒介环境在竞争与变化中演绎。城市电视既是媒介环境中参与建构的一部分,也是受制于媒介环境影响而不得不调适出自我发展道路的一极力量。城市电视置身的这一相互作用和持续变化的过程,被业界一言以蔽之称作"城市电视台转型"。本文以新环境下的电视传媒发展及其对内容竞争、广告竞争和产业增长的影响为分析重点,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景观:媒介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是人们基于自己的世界观及与他人的关系创造、表述和解释的结果.在社会现实中,为景观赋予意义的方法很多,其中媒介中的阐释与再现能够加速和深化景观的意义呈现.景观的标志与差异化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地区文化和地区差异.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景观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与消费场所等景观趋向同质化.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表现了社会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正是通过地理景观得以保存和巩固.无论是作为对立景观的城市与乡村、作为一种尴尬景观的郊区还是地下的隐蔽景观,通过各种媒介,其象征意义与价值系统才得以体现.可以说,媒介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是建构景观象征意义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新移民"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能否顺利的融入到城市生活,成为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重点考察社交媒介的使用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所带来的影响。基于合肥个案的网络数据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新移民社交媒体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个群体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城市新移民"群体的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交往平台。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更新换代逐渐拓展着人们的视听感官世界,人们在享受着媒介所带来的狂欢和快感的同时,媒介所构建的景观社会让人们在“隐性凝视”的状态下自我分离,这种凝视不仅是外部投来的凝视,也是媒介发展建构的景观中个体对自身的“凝视规训”即以虚幻的景观为样板进行自我再塑造与再转换。从眼睛、摄像机到数字监控,“电影眼睛”在后现代媒介变化的推动下实现了形式上的变迁,并以时代特征的形式展现出来,媒介的更新加剧了凝视权力的深入,人们精神上痛苦不堪,呈现出“麻醉中痛苦狂欢”的图景,但依然有部分突破和抵抗。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研究的热度日益提升.本文从媒介地理学的理论视角出发,站在"人"的立场上,详尽考察了媒介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媒介以其自身的运作模式和传播手段,深入地参与了城市形象(景观)的建构,最终成就了城市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城市作为媒介组织藉以栖身的物质"母体",为媒介发展提供了各类资源,使得媒介深深地打上了地方烙印,亦通过城市带的集聚效应,促进了媒介集群的产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在快速推进的同时出现严重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认同感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大众传媒与城市景观的关系入手,提出地方媒体能够通过强化地标性景观的文化内涵,唤醒怀旧的城市集体记忆,发挥公众舆论对景观变迁的影响力,来对城市景观进行塑造和想象,建立起自我、集体与城市景观之间的联系,强化城市的记忆功能,建构城市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们在网络空间生存、集结,将自我延伸至网络,组建了一个个与"传统社区"截然不同的数字化虚拟社区。这些"生活"于虚拟社区的用户,随着媒介景观的不断变迁,逐渐呈现出新变化。本文从观展/表演范式的理论框架出发,探究"果壳网"用户的新特征,及其与媒介渗透、日常生活、观展、自恋、互动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9.
沈鲁  乔羽 《中国编辑》2023,(4):92-96
“智能+社交”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形态,以泛在化的态势浸入大众现实生活,凸显出多元化的媒介景观特质。人们利用智能技术制作影像争夺流量,关注自我形象的视觉呈现,同时也沉浸在由平台制造的虚幻景观中。随着技术的演变升级,沉浸式虚拟社交体验将进一步模糊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建构出更为深度化的景观世界。然而,隐藏其中的传播范式偏向与媒介伦理风险,正在逐步导致社交生态环境出现失衡的危机。面对智能技术隐性力量的冲击,我们应在警惕反思后积极建构出以人为本、技术向善的治理体系与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0.
横跨14年的两届北京奥运会其盛大召开与落幕在Z世代的成长中见证,对这一代青年的世界想象和认知必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新旧媒体为两次国际体育盛会带来了丰富的媒介景观,青年积极的话语表达,成为建构世界想象的媒介“文本”。本文将分析北京双奥的媒介图景和Z世代的媒介实践,探究青年群体不同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过程,由此形成了“民族的共同体”、“消费的共同体”和“情感的共同体”,以及在共同体的联结下青年对民族和世界的理解与想象,揭示北京双奥带给中国青年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城市的客观存在和人们主观认知的综合融汇.全媒体传播视阈下,城市形象更接近于一种经由媒介传播所建构的"媒介意象".本文以城市"媒介意象"研究为切入点,探究全媒体时代城市形象的建构、传播策略、强化路径及效果管控,以期为全媒体时代塑造城市"媒介意象"、展现城市魅力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王卫池 《东南传播》2021,(7):109-112
在媒介化生存的当下,人在相当程度上陷入对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的狂热依赖,形成了复杂的线上社会关系场域."SH名媛"事件是当下社会社交展演与群体伪饰现象的集中呈现.社交展演的泛化与人设营销、身份建构密切相关.媒介作为社会结构性权力建构关系秩序、人与人的关系逐渐物化、人与物的关系强化是话语空间集体粉饰的深层次原因.媒介仪式与符号消费使用户自我呈现逐渐走向异化,导致情感型数字劳动和人的主体性消解等问题.对这种"畸形表达"与"视觉欺骗"景观保持必要的警惕和反思,是规避被技术俘虏的风险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党洁  占琦 《东南传播》2018,(7):142-144
2018年6月第二届世界西商大会将在西安召开,"一带一路"和"大西安"战略背景下,传承西商精神、建构"西商品牌"对西安营造重商、亲商、富商的城市形象意义重大.大众传播媒介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在"西商品牌"的建构和传播中能起到有效作用.但自2017年"西商品牌"概念在首届世界西安大会上提出以来,媒介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受众对"西商品牌"普遍存在指向不明、概念模糊等问题.融媒体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传统媒介与新媒体,持续建构"西商品牌",助力城市经济发展,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吃播",作为一种近两年流行的网络直播形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下逐渐兴起。其表现形式主要是运用身体来作为个体符号,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达。本文从居伊·德波的景观理论分析,聚焦当下"吃播"热背后,个体的身体被吞入媒介景观当中,成为我们所观看的媒介景观的背后,带来的这种新的媒介身体文化。  相似文献   

15.
吴志远 《当代传播》2021,(6):41-46,5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都市社会研究转向空间政治,尤其是城市空间中的空间正义问题.基于媒介化理论,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介对于城市空间正义的现代性意义,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突出空间占有、空间使用、空间消费、空间再造、空间抗争和空间想象这些元素,用具体的新闻报道、广告、舆论、艺术设计等内容,建构了城市空间正义的四道"媒介墙"的角色,即:区隔之"墙":建构城市空间所有权的正当性;监护之"墙":影响公共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性;遮蔽之"墙":通过代言或标签化扭曲不同社群在城市空间中的平等性;想象之"墙":干预城市空间中异质空间的开放性.但大众媒介的资本属性和技术特征使其建构的城市空间正义具有局限性.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新技术对大众媒介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也启示我们思考未来网络社会中空间正义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6.
媒介的发展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监督和自我认识的产物,媒介世界是对现实的反映,为现实服务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现实世界为媒介世界的存在提供依据,媒介世界对现实世界造成影响,而媒介真实也是对客观真实的反映,是虚拟的、片面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而客观真实则表达已经存在的。不因人的思想变化而变化,"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媒介真实"客观上反映了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17.
2014年是国内户外真人秀节目"井喷"年,各种形态、各式内容的节目层出不穷。关于户外真人秀节目外景地的选择,可分为城市和农村地区,一直以来,农村出现在媒体中的频率明显少于城市,如今,户外真人秀再次把目光聚焦农村。电视作为一种以影像传播为特长的媒介在塑造景观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文梳理近年来我国户外真人秀中展示农村景观的内容,分析户外真人秀制造的"农村景观"的特点,并试图弄清楚它们如此建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SoLoMo媒介生态构建将对城市居民的本地归属感产生直接影响,许多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美国皮尤研究中心(Milleretal,2012)所发布的"本地新闻爱好者"报告显示,热衷关注本地新闻的人与社区的联系更为紧密。当下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论证友好的本地传播环境与居民社区归属感之间的关系,但如何构建友好的SoLoMo媒介环境却缺乏相应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提出评估SoLoMo媒介友好度关键性指标来探讨城市文化与城市新移民群体间如何建立更好的连接。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以来,暴力恐怖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世界风险社会语境下,媒介是现代风险的主要建构场域,也是公众获取风险信息的主要来源,对于形塑公众风险感知、推进社会风险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和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15年来关于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主流媒介如何报道暴恐事件以及建构暴恐风险景观。  相似文献   

20.
史云华 《新闻世界》2009,(9):150-152
随着媒介景观的不断演变,网络受众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摄影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摄影博客中,网络受众以更具个性化和风格化的方式参与网络传播。通过观。展/表演的方式,网络受众在网络空间中以更具目的性的视觉呈现,来传递和建构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并以此观照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