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月6日至9日,《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作者会在山东长岛召开。首都新闻界曹世钦、叶祖兴、铁城、徐人仲、刘印生、胡文龙、童兵、金锡谟、苏越、刘保全、王银桩,还有画家李滨声、庞希泉、杨达林、刘龙庭等2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作者首先热情地肯定了《新闻与写作》编辑部的工作。他们说,编辑部人少,终年从事着“超负荷”的劳动,但工作效果好。刊物办了八年了,发行量稳中有升,始终居全国同类刊物之首。前不久,中国图书馆学会曾对全国期刊作了一  相似文献   

2.
四川《新闻界》是由四川日报、四川省记协和四川省新闻学会主办的综合性新闻刊物。主要面向初学新闻写作的广大通讯员,普及新闻学、新闻业务和采访写作知识,交流新闻工作经验。该刊设有新闻改革、采访与写作、总编辑论办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办的《国际新闻界》杂志,从今年起,公开出版,扩大发行。这个刊物的内容包括:国际新闻界动态、外国报刊宣传述评、新闻理论、新闻业务(评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编辑、新  相似文献   

4.
经上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新闻前哨》杂志将从1995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新闻前哨》杂志从1988年冬创刊至今已整整六年了。六年来,在上级新闻主管部门和主办主管单位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新闻界同仁的关心爱护下,经过刊物广大作者、读者和办刊人员的共同努力,刊物在研究当代新闻理论,探讨新闻传播规律,传播新闻改革信息,反映新闻战线动态,介绍新闻业务知识,展望新闻发展趋势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在省内外新闻界有一定的影响,受到了新闻界同仁的好评。但是,由于刊物出版周期过长,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已不适应新闻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用事实说话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几年前,关于新闻是否"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是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问题,曾经在学术界引起一场争议。2001年至2006年,《新闻传播》、《新闻记者》、《新闻界》、《今传媒》等刊物  相似文献   

6.
与《新闻与写作》相识是在2004年9月,那时我刚参加工作,领导安排我协助抓信息工作,于是就经常找一些有关新闻写作的书来读,由此就和《新闻与写作》结下了这个不解之缘。正好赶上一年一度订报刊的时间,我毫不犹豫就订下一年的刊物。在与《新闻与写作》相处的一年里,培养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写作热情高涨,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7.
《新闻与写作》是一份受到读者欢迎的刊物,发行量长期稳定在10万份左右,名列全国新闻业务刊物首位。内中有很多经验和优势值得总结和发扬。我以为,首先是办刊指导方针上注重知识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启迪性,符合客观实际,切合新闻界特别是广大基层新闻工作者和初学新闻和写作的  相似文献   

8.
4月28日,《新闻与写作》编辑部的同志来到繁荣的京郊县城——昌平召开了读者座谈会。在北京的远郊县中,昌平订阅《新闻与写作》数量最多。清茶一杯,刊物几本,每个到会人员认真地对《新闻与写作》展开了评论。无论是一本书,还是一本刊物,首先映入眼帘的,无疑是封面。会议一开始,大家就集中谈论起刊物的封面来。  相似文献   

9.
更上一层楼     
《新闻与写作》在同类刊物中影响大原因有两条:1、刊物中理论性的文章层次高,这类文章经常引起新闻界注意。应该肯定刊物自创刊以来。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大方向是正确的。2、刊物介绍新闻写作知识,有知识性、基础性、系统性,“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适用。  相似文献   

10.
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稿,是近些年来在新闻写作中兴起的一种新文体,已上升为一个重要的新闻写作门类。从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最初设立的“特稿写作奖”,特稿在国际新闻界的出现和发展还不足三十年。而在国内特稿这种文体的兴起和发展也只有十年。《中国青年报》1995年1月份推出的《冰点》特稿专栏;  相似文献   

11.
一稿多投析     
新闻稿的一稿多投,过去曾引起过争论,现在似乎听其自然了,笔者也无意再去“挑起事端”。我这里要“析”的,是新闻业务文章的一稿多投问题。最近,偶然翻阅1989年头几期的《新闻战线》、《新闻记者》、《新疆新闻界》、《新闻与写作》、《新闻界》等,竟发现数篇同时出现在两个刊物以上的文章,如《地市报应强化开放意识》、《跳出小圈子办报》、《地市报在改革中崛起》等。在为编者们“英雄所见略同”而感到由衷敬佩的同时,不免想多说几句。一篇文章被几家刊物重复刊用,我以为编辑同志也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年一度的《新闻与写作》作者笔会于7月18日至21日在京郊平谷县召开。出席笔会的有新闻界的前辈、有关报刊的总编辑、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和新闻理论研究工作的专家、教授以及书画家20多人。大家济济一堂谈笑自如,以参与者的身份对《新闻与写作》从政治导向到刊物内容、栏目的设置、四封设计等问题,说长道短,展开了热烈而充分地议论;同时听取了平谷县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关于平谷县改革开放成就的报告;参观了部分乡镇企业;还游览了风光幽美的京东大峡谷。大家情绪很高,兴趣很浓。与会作者认为,《新闻与写作》迈步稳,能够全面、准确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刊物对此抓得早、报得多。宣传毛泽东新闻思想和写作艺术很突出,有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宏观调控还不是很完善、健全的情况下,一些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8月5日,本刊举行编委会会议,讨论如何进一步办好《新疆新闻界》,以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编委们在听取了本刊编辑部关于近些年来杂志编辑和发行的情况汇报之后,一致认为,这份刊物遵循党的新闻宣传方针,坚持新闻党性原则,发表交流新闻理论研讨和新闻改革的成果与经验,反映编辑记者的工作和生活,成为自治区内外新闻界同仁和社会各界读者比较爱看的新闻专业刊物。今后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办好《新疆新闻界》。与会同志指出,新闻期刊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做好新闻舆论和新闻理论研究的导向,报纸把言论视为报纸的灵魂,刊物也应把言论视为刊物的灵魂。近些年来,我国的新闻界为适应改革开放,对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 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上,曾发表了寄晨同志撰写的《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提出了“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该文谈到新闻写作时认为,还有一类新闻不能完全用我们所肯定的新闻写作理论的框框去套,作者说:“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一部分非事件性的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组织性的新闻”。从此,“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界就作为一个新闻种类被提出来了。1980年5月新华社在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又重点研究了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问题。接着在该社业务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探讨性文章。随后,一些新闻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探讨性的文章。比如1981年第1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张铭青同志的《探讨“非事件性新闻”》一文;1982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上发表了祁泰同志的《“非事件性新闻”浅析》;1982年第11期上海《青年报之友》上编发了《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15.
你愿意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成长为优秀的新闻写作人才吗? 你愿意在这个“培养新闻界明星的‘摇篮’里锻炼成名编辑、名记者或名通讯员吗? 你希望你那个地区的通讯报道事业蓬勃发展吗? 那就请订阅《新闻爱好者》这份普及型的、着重采写实践辅导的新闻知识刊物。《新闻爱好者》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以广大青年新闻工作者、新闻系学生、中小学教师、在乡知识青年和其他业余新闻写作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力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6.
已故著名记者金仲华,是我国新闻界一位多才多艺的能人。他从写作评论、记事散文到主持报刊编辑部的全部工作,无不精通;在普及国际知识方面尤其功勋卓著,他编制的国际形势地图,至今令人难忘。他可算是我国报刊采用新闻地图的创始人。一仲华同志早在30年代与新闻界另一前辈胡愈之同志合作,一起经办我国第一本报道国际时事的刊物《世界知识》,这刊物有个明显特点,它以普及国际知识为己任,为广大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服务。它的文章以短小精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见长。作为主编的金仲华同志也同刊物的创办人胡愈之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用事实说话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几年前,关于新闻是否“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是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问题,曾经在学术界引起一场争议。2001年至2006年,《新闻传播》、《新闻记者》、《新闻界》、《今传媒》等刊物连续发表争鸣文章,《新闻记者》还刊载编者按推动讨论走向深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感谢与祝愿     
《新闻与写作》的十年,是编辑部同仁辛勤耕耘的十年,是刊物质量不断提高的十年,是刊物不断获得读者赞扬的十年! 《新闻与写作》是为广大新闻爱好者提供写作、语法、逻辑等知识的园地,是进行新闻写作教学的函授教材;是传授采访、写  相似文献   

19.
每当与同行们提起《新疆新闻界》,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何以如此?话还得从我读《新疆新闻界》谈起。 我是出席1985年春天新疆记协和新疆新闻学会成立大会的代表,也是新疆新闻学会的第一批会员。起初,我关心《新疆新闻界》,只是因为它是本区新闻界的刊物。但渐渐地我被它吸引住了,成了它最热心的读者。  相似文献   

20.
我从事业余新闻写作已经十五年了,热情很高,然而也有不少忧虑和苦恼。概括地说,有四个“难”和“盼”:一、新闻业务学习难。报社业务学习资料发得少,内部通讯刊物很少收到;在农村书店里发行的新闻业务书籍简直没有,除能订阅公开发行的《新闻业务》、《新闻战线》、《新闻通讯》、《新闻记者》而外,想多读些新闻书刊,真是难得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