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斌峰 《生活教育》2013,(4):111-11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跳出"庐山"这个圈子,换一个新的角度再去看"庐山",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景象映入我们眼帘。"二次作文"教学改革,让我们从学生学写作文的角度,从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去重新审视传统作文教学,并进行了教学方式、教学程序上的尝试和思考。学生学写作文的过程,在语句表达中渐渐感受语言的通畅,在标点使用中体会停顿和标点符号的表情达意,在段落设置、层次结构中领悟表达的逻辑……概括起来,学生学写作文,是在"写"和"改"的过程中,逐步  相似文献   

2.
苏武《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搞好课堂教学问题的认识,也是这样:当我们置身于教育学的“庐山”之中时,对各种方法优劣的“峰岭”之争难以裁判;而当我们离开原有的“观”点,在“庐山”之外看时,“峰岭”之争或许会随之而清。此正所谓“超越方知当局迷”。下面,乃是笔者在“庐山”之外看时,所见到的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途径和方法的另一种“庐山风光”。一、泛系五互律的运用泛系(Pansystem)是泛系理论的基本范畴。系指“广义的系统、广义关系或它们的种种复合。…  相似文献   

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诗写的是观庐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就有不同的风光。新闻写作也同样是一个道理,正面去观察,并不一定“识得庐山真面目”,对于客观存在的事实,侧过脸去看,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进行独创性的思考分析,平淡无奇的事,也许就能“看”出峰峦叠起的新天地来,新闻也会由此而出“新”。 侧面观察,易于捕捉到常规新闻外的“边缘新闻”。我们一些记者和通讯员,常常埋怨自己身边没有新闻可写。除了没有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的原因外,从思维方式上,不会多层面去看问题、分析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其实,只要…  相似文献   

4.
晓寒 《宁夏教育》2013,(2):41-I0001
一位哲人说:“角度比距离更重要!”人们察人观物,并非距离越近,看得越仔细,而是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观察才能认识得更全面、更透彻、更清晰。宋代诗人苏东坡《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谓是对角度的充分肯定。人在庐山中,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倘若跳出庐山看庐山,则远近高低,各显异彩。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游庐山,在西林寺壁上题过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大意是说,同一座庐山,我们站在东、西、南、北看,站在远、近、高低看,却有种种  相似文献   

6.
江美利 《云南教育》2002,(13):32-32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赴汝州任团练副使途中,路经九江,登临庐山,庐山胜景令诗人赞叹不已。“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的瑰丽景色触发了诗人的逸兴遐思,写下了若干首庐山纪游诗,《题西林壁》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道诗寓哲理于景物描写之中,给人以启迪,“以筋骨思理见胜”,使形象与哲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庐山峰岭的奇秀风姿。由于作者不断变换观察的位置和角度,移步换景,感受各异。横观庐山,连绵起伏,重峦叠嶂,侧观庐山,高峻挺拔,峭壁突兀,可谓多姿多…  相似文献   

7.
<正>一位哲人说:"角度比距离更重要!"人们察人观物,并非距离越近,看得越仔细,而是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观察才能认识得更全面、更透彻、更清晰。宋代诗人苏东坡《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谓是对角度的充分肯定。人在庐山中,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倘若跳出庐山看庐山,则远近高低,各显异彩。  相似文献   

8.
一、数学与自然 先来看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游完庐山后,对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留下的佳笔绝句,<题西林壁>.从诗句中可知,从不同的方面看同一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情形,这不仅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而且对教师的教学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9.
近日,在五年级语文试卷上看到这样一道口语交际练习题,让人拍手叫绝。题例:根据提示,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补全下列对话。淘淘:我最喜欢吉林的长白山,那里风景秀丽,物种丰富,美好的事物让人看也看不过来,简直是A__。乐乐:我最喜欢庐山。有"诗仙"之称的大诗人B__曾在《望庐山瀑布》中用诗句C__来赞美庐山瀑布的气势。  相似文献   

10.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研究 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日本创造学家角比嘉佑典说:“我们应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一样东西,从坐着、站着、蹲着、站在凳子上看,各个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苏东坡的名作《题西林壁》是一首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创作这首诗,运用了发散思维。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的奇特的风光:正看,高岭横空,侧看,奇峰峻峭。从远近高低的角度看,庐山的形状,各不相同。它形象地说明,一个对象,可从多个角度发…  相似文献   

11.
我前段时间爬了庐山——带着30年来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理解,寻着他的足迹,我用心去看、去听庐山。置身其中,我对苏东坡有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原来他的作品中蕴藏禅悟!比如我们都熟知的他写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似文献   

12.
风景优美的庐山,吸引着古今中外无数旅游者,人们不论站在那个角度去看,呈现在眼前的虽然还是同一个庐山,但却姿态各异,气象万千,难怪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在咏庐山的诗中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他深刻地告诉我们看同一事物,站的角度不同,感受和得到的结论就不同。  相似文献   

13.
笔者曾与一位出国留学人员闲聊中听到这样一句话:“你要想真正地了解中国,除了深入的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外,最好能站在外国看中国。”这位留学生的话,也许有些偏颇,但他“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观点却是很有道理的。由此,我联想到古人苏东坡观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变幻莫测的神奇景象,并非因庐山有什么“魔法和变形之术”,而是苏东坡不断变换角度观察的结果。由此我又想到了我们教育工作者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就多数人来说,基本是站在教育看教育,站在教育看经济,站在教育看社会,看的对象虽然有所不同,但看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马继红 《福建教育》2010,(3):60-60,64
一节音乐课上得好不好,最重要的要看三个方面:一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二看学生是否投入,三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到好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课后我们通过对照教学目标很容易判断出来。学生是否投入,我们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情绪。教师的表现是否到位,我们可以看教师的教学设计、读写基本功、教学语言等。这里,我想从“动”的角度来说说如何更好地上好音乐课,这个“动”就是“心动”、“行动”、“互动”。  相似文献   

15.
李兴苗 《考试周刊》2013,(35):58-58
<正>几年来,我着力于小学生习作创新,目前效果显著。我把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归纳为"五乐"作文训练法,不恰当之处,请领导、专家予以批评指正。一、乐看"观,大自然千姿百态;看,人世间多姿多彩;视,人和事形形色色。"这一切,自然会引起学生"乐看"。"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前提。"我在教学中采取传统教学和创新教学相  相似文献   

16.
一、错失良机——照旧式引导案例: 一位老师教学《题西林壁》时,当学生知道作者从各个角度看到庐山的景象不一样,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时,一位学生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3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2.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  相似文献   

18.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诗说的既是庐山,也是世界。虽说世界只有一个,但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眼光看过去,将会看出完全不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 ,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和主动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求学生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主要是让学生做到“六主动”。一、主动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如数学概念要理解读 ,记忆读 ,抓住关键读是主动读的具体表现 ,还可加深理解。在审题中 ,让学生仔细地多读 ,就更容易理清题意 ,提高思维准确性。二、主动看。看是思维的前提 ,是观察的主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先看后想”、“先看后讲”、“先看…  相似文献   

20.
<正> 李白诗的基调究竟是什么?是蓬勃向上精神,还是忧患意识?是快乐情绪,还是缠绵悱恻?不少评论家在其著作中各有表述。有的主张是前者,有的认定是后者。我以为二者各有道理,但又不全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横看是岭,侧看是峰,只看一面,都不是庐山的真面目。在评价李白诗的基调上也应做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