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业内外     
2000年文学期刊变化不大 据《文汇报》报道,2000年各地文学期刊虽没有突出的变化,然而也有不少刊物在进行多种形式的调整。《人民文学》他们的精力主要放在刊登文章的内容上,兼顾老中青三代作家。 “动作”最大的莫过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啄木鸟》等。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当代作家》已  相似文献   

2.
韦泱 《出版史料》2009,(2):108-116
近年来,海派文学已形成一个研究热点。不少专著专论在谈到海派文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认为上世纪40年代上海文学期刊,为海派文学走向成熟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显著作用,功不可没。比如联华广告公司出版的《小说月报》,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范泉主编的《文艺春秋》等,却忽视了另一份期刊——《春秋》。我将全套《春秋》旧刊逐期翻阅一过,又与仍健在的两位《春秋》主编文宗山、沈寂前辈就刊物的旧事多次闲聊,加深了我对这本海派文学期刊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发展才是硬道理——《芙蓉》改版一周年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市场的萎缩和文学期刊生存的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从1998年开始,文学期刊的生存问题变得愈来愈严峻,尤其当《昆仑》、《漓江》、《小说》等几种有全国影响的刊物因为发行量上不去、经济上不堪重负而先后宣布停刊以后,文学期刊的生存问题更日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书业内外     
据《文汇报》报道,9月初在《北京文学》50诞辰座谈会上,与会的作家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对文学期刊一个个让人买走的现状表示忧虑。 《北京文学》前主编、著名作家林斤澜认为:现在是文学期刊最困难的时候,版面难,版面后更难(财政),办文学刊物,不是香饽饽,成了人见人怕的苦差事。文学编辑除了编稿子,还要拉赞助,搞策划,搞炒作。写的人,编的人都累。 城市文学期刊实际就是一个个文学碉堡,它们的存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期刊市场上,90%为纯文学期刊,其余少量为通俗文学期刊。前者在办刊理念和指导方针上,追求文学的艺术性和文学形式的创新,注重文学认识功能、教化启蒙功能的发挥,侧重对现实生活寄予理性的反思,具有较强的精英文化意识。《人民文学》、《当代》、《收获》、《十月》、《中国作家》、《小说月报》等均属此类。通俗文学期刊则追求故事性和传奇性,注重发挥刊物的审美娱乐功能。《故事会》、《今古传奇》等属此类刊物。目前我国市场上各类期刊近9000种,大众生活类期刊在抢占市场时独领风骚,高居榜首,财经类、时尚类期刊虽屈居其后,却也浩浩…  相似文献   

6.
据《文汇报》报道,推出新人、发表有质量的新人新作成为不少文学期刊追求的新时尚。《十月》从今年起设立“小说新干线”栏目,每期推出一位还不大为人知晓的青年作者,在他们的中短篇之后,附上评论,予以推荐。《东海》的“新锐文本”栏目,每期选择两位年轻作者。《上海文学》的作者则呈现出全面“年轻化”的趋势。而标榜先锋性的《芙蓉》,更主要刊发年轻人作品。纵观期刊界,除掉少数依然“固守城池”外,绝大多数都开始着眼“未来”。《十月》主编王占军说,老刊物要保持自身的活力,一定要关注青年作家,多进行相互沟通,及时反映他们的创作成就,这是大型刊物必须具备的前瞻性眼光。在市场竞争下,谁都不愿意在现在或将来丢掉自己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7.
从2006年10月郭敬明的《最小说》上市开始,到2012年11月南派三叔主编的《漫绘惊叹号》杂志创刊,畅销书作家主编刊物已成为期刊市场上不容忽视的力量.这不仅使大众文学有了更多的后继力,也给我国期刊市场带来勃勃生机.但同时,这些杂志的大量涌现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学期刊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期刊是何等的辉煌,作家如雨后春笋,刊物漫山遍野。处于文化消费主角地位的文学备受读者的青睐,《人民文学》曾创下了发行量146万的显赫记录。进入90年代,文学期刊戏剧性地衰败,文学期刊的发行量江河日下,发行量的锐减使文学期刊的成本大幅上升。期刊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读者日趋减少,使得办刊经费捉襟见肘,编辑人员生存困窘。一些著名的文学期刊停办。《昆仑》、《峨嵋》不见雄姿,《漓江》“宣告断流”,文学界的优秀期刊《小说》也与读者依依惜别。大型的文学期刊相继停办,众多的中小型文学期刊也感到举步维艰,在四面楚歌声中茫然回顾。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回顾文学期刊动荡的历史,探寻文学期刊发展的道路,也是在山穷水尽的处境中寻求一条柳暗花明的蹊径的一个尝试。一、文学期刊衰落的原因1.文化消费的多元争雄文学作为文化消费的主流受到读者的钟爱,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多元和现代化,传播媒介的多元共存使文学受到读者的冷落。文字、音像、多媒体传播方式虽各有千秋,彼此不能相互取代,但文化市场必然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娱乐生活类报刊的活跃、影视传媒的发展、电脑的网络化已夺走了文学期刊的部分读...  相似文献   

9.
楼适夷     
楼适夷,1905年生,浙江余姚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9年赴日本自费留学。1931年回国,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成员,参加左联机关刊物《前哨》(后名《文学导报》)的编辑工作。从此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编辑生涯,并历任《文艺新闻》编辑,《大陆新闻》、《社会生活》等刊物主编,武汉《新华日报》副刊主编,《抗战文艺》编辑,《文艺阵地》代主编,江苏淮阴华中版《新华日报》社编委,上海《时代日报》、香港《小说》月刊编辑等职。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举国文学热的背景下,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出现在数百种文学期刊和大量的报纸副刊上.作品散落各处、水平参差而又多如牛毛,迫切需要有一种披沙拣金和荟萃精华的媒介出现.于是,《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微型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纷纷创刊,到1985年前后各类文学选刊的数量多达30余种.此后,随着通俗文艺和大众娱乐的兴起,文学读者大量流失,文学期刊的数量和发行量都日趋萎缩.但大部分选刊依然存活了下来,也逐渐积累起了不错的资源和名气.  相似文献   

11.
2006年,网络上最热闹的事件恐怕要数“韩白之争”了。争论双方都是当今文坛颇有影响的人物,一方是“80后”中的明星作家韩寒,一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白烨先生。论战起因是白烨写了一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始发于《长城》杂志2005年第6期,后搁入白烨建于新浪网的名人博客,文章认为,“80后”作家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票友”,尚未进入文坛,因为他们很少在文学期刊上亮相。该文一出,立即引起“80后”作家韩寒的强烈反应,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一篇题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的文章,对当…  相似文献   

12.
困惑与苦斗中的文学期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相当多的文学期刊面临窘境,已经是不争的现实。1998年7月,在新疆召开的。全国文学期刊主编研讨会”上形成了一个会议纪要、一个会议消息稿,消息稿的题目便是《文学期刊的生存与出路》,文章中这样描述了文学期刊的现状:“目前文学期刊的现状不容乐观,办刊经费不足,发行量下滑,成为困扰主编的主要问题。由于政府正在减少拨款,甚至即将‘断奶’,文学刊物的生存面临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由80后知名作家春树主编,联合阎连科、韩东、伊沙、颜歌等作者共同打造的主题书《by Smalli Look》第一辑《缪斯超市》,11月11日由盛大文学聚石文华图书公司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由80后知名作家春树主编,联合阎连科、韩东、伊沙、颜歌等作者共同打造的主题书《by Smalli Look》第一辑《缪斯超市》,11月11日由盛大文学聚石文华图书公司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5.
世界博览     
当前我国文学期刊的发展我国期刊今天已达8000多种。1997年,文学期刊达548种。而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各种文化娱乐增多,纯文学期刊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办刊艰难,部分经济亏损。有些文学期刊开始面向市场走上改革之路。回.一部分文学期刊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既定的办刊宗旨不变。它们一直以不变的内涵面对骚动的世界,并赢得广大读者,如《十月》、《收获》等。2.部分文学期刊走向通俗化。如《佛山文学》转变办刊宗旨力求接近大众,将刊物定位在为广东的打工者服务上。也有的开始走向通俗和传奇,变为故事性的文学期刊。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创刊背景、刊物特点、翻译选材、翻译人才与译文质量及海外发行等方面比较了《中国文学》与《人民文学》英文版,分析探讨建国以来英文文学期刊的出版及对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和编辑家,又是蜚声中外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严谨学者和一代名教授。他在30年代主编的《现代》、 《文艺风景》等刊物,均荟萃了鲁迅、郁达夫、巴金等全国第一流作家的佳作,近年曾分别由上海书店、百花文艺出  相似文献   

18.
《西部》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省级文学期刊,它先后有过很多名字:《新疆文艺》、《天山》、《新疆文学》、《中国西部文学》。应该说,在2000年以前,这本期刊一直是新疆惟一的省级纯文学刊物,也是新疆境内第一文学期刊,几十年来一直发挥着培养新疆本  相似文献   

19.
《回族文学》,这份植根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全国唯一以回族命名并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长期以来不仅服务于办刊区域内的回族,而且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作为一份少数民族文学期刊,《回族文学》为了最大限度地突显这本刊物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纸张危机!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胡绩伟等委员发出了解决新闻纸危机的紧急呼吁。据《新闻出版报》和《文艺报》等报刊报道,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到《现代家庭》《上海法苑》,刊物主编终日愁虑的是纸源紧缺,纸价上涨;如今,他们东奔西走主要已不是忙于约稿,而是筹集资金和纸张。作为全国第一大报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