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面人”——时代变迁中的受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闻文本的意义是由新闻信息资源开发者与受众通过对文本意义的预设和解读合作完成的。读者主动参与制造文本的意义 ,补充文本中没有写出但是作出暗示的那部分。在影响受众解读文本的宏观因素中 ,文化传统和时代变迁是最核心的 ,它们是受众心理特征和行为结构的有力构造者。两种因素整合的结果 ,是形成了“多面人”———具有多侧面、多重的接受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受众。  相似文献   

2.
尹兴 《编辑之友》2017,(5):90-94,99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动态“图解新闻”成为一种广泛流行、全新样式的新闻报道文体.它以“图像”为核心表达媒介,调动一切视觉元素来重构新闻核心事件,满足传媒受众对新闻信息直观化阅读、多样性选择的需求.动态“图解新闻”的传播者借助平面画像、动画文本和视频文本来还原新闻现场.动态“图像”取代了传统媒体抽象的解释性文字,以直观逼真性、现场还原性、多向互动性、高度综合性的新媒介特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跨越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3.
“数据驱动”与“叙述驱动”:数据新闻生产的双重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编辑之友》2015,(3):80-84
大数据时代,“数据驱动”的新闻文本形态多样,对新闻叙事的传统构成了极大挑战.一些数据新闻显示出一种数据信息僭越新闻故事的倾向,新闻生产正面临着叙事危机.事实上,数据新闻仍然应当坚守新闻本位,“叙事”要素不可或缺,它更应当被视为一种“叙述驱动的数据分析”.“数据驱动”与“叙述驱动”构成了数据新闻生产的双重动力,它融合了新闻报道的“信息模式”与“故事模式”,最终生成一种易于被受众接受的“有趣且重要”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付蔷 《青年记者》2017,(22):20-21
媒介技术的发展锻造了全新的受众-内容交互模式:一方面,信息爆炸、多端口的内容接入模式使得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养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深度报道、调查式新闻中的垂直式、线性叙事与之方枘圆凿;另一方面,国内外各大媒体在内容制作方面,得以借助融媒体平台打造全新的内容展示模式,“文本”的载体不再是单纯的文字信息,图片、视频、甚至虚拟现实都能够成为“文本”的载体与平台.新的技术手段与媒介交互模式带来了改造媒介生态的可能性.在新媒体时代“娱乐至死”的幕布下,矫正新闻阅读中的碎片化倾向,让深度报道、严肃内容吸引更大的受众群体,不仅是提升受众阅读质量的不二之选,也是加强新闻公共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信息接受活动中,受众既可以获取新闻文本的整体信息,也可以只是把握新闻文本中的核心信息,还可以从新闻文本内获取部分信息——微信息。  相似文献   

6.
“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体在传送信息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功能,从政治、经济、文化、审美及自身利益价值等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层层把关、筛选与编码,从而决定最终面向受众的新闻信息内容,并通过发出的新闻信息影响受众。因此,在传统媒体运作过程中,“把关人”的作用极其重要,体现出权威性、规范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牛天 《青年记者》2016,(34):11-12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冲击着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模式和新闻生产模式,形成冲击与吸纳的一波波浪潮.在新的一轮媒体创新中,视频直播和短视频成为新的风口.新华社以此为契机,在新华社客户端开启“现场新闻”视频直播,把新闻现场实时、全方位、全息化地呈现给受众,链接传播者、文本、事件以及受众,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新闻生产链条,构建出一种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型新闻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8.
国际媒介     
新闻越是铺天盖地,越是不能让人满意。数字时代。受众在海量的新闻和选择的多样化中陷入“新闻疲劳”。《应对信息过载的逆向思维》提出媒体的应对之策:媒体不仅要提供有深度和背景的新闻,还要当好信息的过滤器,引导受众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经济报道经常涉及理论性很强的东西 ,很难避免使用枯燥的数字和晦涩的术语。农村经济报道中就长期存在着“老、空、硬”现象 ,很多报道以简单的因果关系出现 ,有的作品与工作总结无异 ,令读者望而生厌。这导致受众在接触这些信息时精神消极 ,对信息的敏感度降低。潘光旦是一位用进化论思想来分析中国民族性问题的学者 ,他把在信息接受过程中处于消极状态 ,缺乏个人体验及与文本的交流、缺乏主体创造的状态称为“假死状态”。处于假死状态的受众 ,丧失了对新闻文本的解读能力 ,新闻信息资源的价值也得不到全面开发。受众在枯燥的经济新闻解读…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信息接受活动中,受众既可以获取新闻文本的整体信息,也可以只是把握新闻文本中的核心信息,还可以从新闻文本内获取部分信息——微信息。一、什么是微信息纵观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周老虎、天价烟、维基解密等事件,  相似文献   

11.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一场信息传播业的革命,使在新闻传播领域里业已形成的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之势,受到新兴的“第四媒体”网络新闻的严峻挑战.网络媒介可以实现“信息源、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三位一体,从而使得新闻信息来源更加丰富,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信息覆盖面积更加宽广.因特网减少了传播的中间环节,增强了受众选择新闻的自主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发布机关(传统意义的第一、第二、第三媒体)——传播媒体用户——最终受众”之间的分层传播关系,同时削弱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地位.这直接导致对网络媒体的引导与控制工作将更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   

12.
肖蓉 《传媒》2020,(2):52-54
全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新闻媒体进行融合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核心渠道,作为“两微一端”中的核心构成,互动传播是其基本功能,但如何在维护功能运行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建设,以彰显客户端的品牌个性,强化受众黏性,成为运营方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国内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运行实践为例,重点总结了其互动传播的特色,期望能为我国新闻客户端发展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良好范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省级媒体近两年在新冠疫情防控报道方面的探索及实践,探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主流媒体如何进行传播策略的创新,实现彰显媒体公信力和传播力的目标:畅通信息渠道,弥补信息缺口;主动设置议题,抢占话语权;创新表达构建新的话语传播体系;通过“新闻+政务+服务”增加受众黏性;强化叙事能力吸引受众注意力。  相似文献   

14.
新闻解读,是借助于理解、解释和阐释的方式,深入重大复杂的新闻题材的内部,作一般经验的超越,进行理性世界的探索和创生,与对象展开对话和深层的考问。进行新闻解读,意在缩短“此在”与“彼在”的距离,把新闻信息传播中被隔绝的事实信息世界与理性信息世界在瞬间贯通起来,用解读主体的理性探索、思想诉求,发掘出受众所想不到的信息,使新闻信息传播的文本意义具有厚度、深度、力度,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快速跨入深层的理性世界,获得新闻题材的深层意义。新闻解读,在我国,最早是以单篇解释、单篇分析的形式出现,且沿用至今。而像《湖北日报…  相似文献   

15.
赵丹  葛静 《青年记者》2017,(21):55-56
当好新闻资源的“深耕者”,把推送内容做“优”做“精” 时政新闻是党媒的“主阵地”.长期以来,时政新闻给人的印象都是严肃的,与受众有“距离感”,在普通受众中关注度低.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为时政新闻“转型”提供了平台,为党媒在受众中树立新形象提供了窗口.党媒应顺应微信传播规律,利用自己掌握“第一手资源”的优势,对新闻资源多作“深加工”,在新闻选题、文体体裁方面多下功夫,为用户烹制出精致的“悦读小品”.  相似文献   

16.
樊成 《新闻爱好者》2006,(10):39-40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事实的概括,是新闻内容的精华。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新闻标题对受众是第一视觉冲击波,对传播信息、引导舆论、表现主旨、沟通受众、刺激受众感官、调动受众的注意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指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也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他吸引力的大小。”胡乔木同志说:“首先要讲究标题,报刊上那么多文章,谁知道哪一篇好,都要先看标题,标题好就能吸引住人。”标题常常被喻为新闻的眼睛,哪双“眼睛”最明亮,哪条新闻也就最能吸引人。为此…  相似文献   

17.
从“神舟五号”报道看科技新闻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逸涛 《新闻界》2003,(6):22-23
成功的科技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够产生很强的社会影响力,除了科技自身的特殊性,传播者有效地从信息、媒介、环境、人文和受众等角度开发和整合新闻资源是其形成强势致效的重要因素。一、全面开发新闻信息资源,借助高强度信息流确保受众求知欲的满足科技新闻的传播,其科学性、知识性和效益性是其显著特征,科技新闻要实现对受众求知欲的满足,就必须透视科技信息文本,全面开发新闻资源。本次“神舟五号”报道就是以快速的信息流量和充足的信息内容给受众以满足,媒体积极开发信息资源来获得受众的注意力,从发射前到发射成功后,有关神舟五号的各类报…  相似文献   

18.
受众:需要“解读“的新闻   当今信息社会,在多种媒体演绎的“信息爆炸“令受众晕头转向时,受众不仅需要传播者提供可“读“的新闻,更需要经过信息传播者“解读“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传播技术发展迅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展示出良好的发展空间,受众接收信息途径的扩展、获得信息数量的剧增和获取信息速度的加快,对作为信息“把关人”和“引导者”的新闻编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理论上讲,受众接收信息是有主动选择自由的,但面对媒体上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选择变成了超选择的选择,自由也变成了太自由的不自由,信息进人了一种过剩、过滥的失控状态。  相似文献   

20.
欧漫 《新闻前哨》2014,(6):55-55,62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通过新闻网站、手机报、微博等随时随地获取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布信息、发表意见.这些信息快速更新、篇幅短小,汇集成大量的资讯让人目不暇接.不少传统媒体纷纷顺应这种信息碎片化的趋势,在新闻写作和编辑方面采取“碎片化”的方式.所谓“碎片化”,出自英文的“fragmentation”,意即完整的东西被分成许多零碎的小块.根据人民日报2012年针对8万多名受众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碎片化”消费趋势初显.近四成人习惯于“先看标题,如果感兴趣就往下看”,“从头到尾仔细看”的人不到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