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的一种对话活动,语文“既表现为由言语向语言的发展,也表现为由语言向言语的发展。而语文教学在技术层面上,也可概括为这样两个方面:通过言语让学生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发展学生的言语。”在这种“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由言语向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基础性的活动,语文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言语环境的把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2.
“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两大核心素养。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文本为载体,组织一定的语言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从情境任务创设、言语活动开展、言语思维生成等方面,探讨言语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借助文本这个语言场境。对各种言语形式进行解读、感悟、积累、运用。最后转化成学生言语能力的过程。所以,以“言语形式”为抓手,磨砺学生的语文慧眼,不仅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阅读担负着从学习语言到应用语言的过渡。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言语表达的方法,让阅读教学为儿童的言语习得而服务,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本文从如何习得言语内容和习得言语形式两个层次,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5.
儿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语文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言语实践活动。教师要聚焦言语形式、创设言语情境、着力言语运用,引导学生学习、感悟、运用语言,积淀言语经验,养成表达习惯,使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6.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选编文言文,这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文言文言语教学中,教师可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入手,引领学生推敲耐人寻味的言语细节、领悟逻辑严密的言语关系、鸟瞰影响全局的言语章法。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建构言意共生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展开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7.
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阅读感悟中学会表达.逐步形成“言语能力”。那么,老师们将言语训练放在应有的位置了吗?言语训练是否切实有效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深入课堂.对相关细节进行切片分析.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思维的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思维价值的言语实践既是高品质的语言活动,也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托学习活动,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运用具象思维、归纳思维、比较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激活学生的语言概括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力。这样,让课堂泛起思维的涟漪,提高语文教学的品质,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本意是“为了让下一代热爱并掌握祖国语文,即热爱并掌握母语,包括母语的知识系统——语言.和母语的实际运用——言语,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则是提高下一代的言语能力”.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言语训练中把握语言规律.从而发展他们做人所必需的言语能力”。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智育也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核心和本质。这段话,是王松泉先生语文智育观的典型表述.它至少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最后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可见语文课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祖国语言,获取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规律,提升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1.
当下的一些小学语文课堂里,因为教师的“伪提问”“泛化要求”和教学方式的简单化运用,学生的言语需求和能力未能在第一时间被激活,致使学生言语生命的不“在场”.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顺应、养护学生的言语天性和个性、潜能与才情,通过挖掘高质量的问题、探寻学生言语发展的“最近发展区”、适切选择教学方式并具体运用等途径,让学生的言语生命得到发展,从而使其在课堂里找到归属感与生长感.  相似文献   

12.
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说到底是人从言语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言语能力。以“言语”为本位的语文课程,则意味着“语文课”是教人学习言语(交际)的课,语文课的对象是动态的语言运用(听、读、说、写),即现实的言语交际和言语行为,语文教学的重心必须向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偏移。  相似文献   

13.
言语实践,立足于语文课程的宏阔视野,指向语文课程的本体特质,指向语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更指向诗意的言语人生。其课程视角,从“儿童母语”走向“言语人生”;精神旨归,从“阅读本位”走向“表达本位”;内容甄选,从“教课文”走向“教语言”;实践路径,从品味“语言”走向习得“言语”。言语实践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站在了语文的本体立场上,观照言语生命的蓬勃成长,是自赎,更是新生。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运用有效的策略,真正让学生习得语言、发展语言,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本文对言语运用的三次转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人生活在言语之中,人是言语的存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 一、言语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1.语文教材是言语的汇萃 纵观中外语文教材,都是言语活动内容的汇集。首先,教材本身是语言运用的结果。一段前言、一篇课文、几句提示、一道习题,无不是按照语言运用规律将语言巧妙组合而成的言语行为的结果;其次,语文教材是言语内容、规律、方法等的载体,记载着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典型事例,记载着如组词、造句、布局、谋篇、语法、修辞等言语活动的基础知识;其三,语文教材向人们提供了大量成功运用语言的佳作,既给人以言语精品的享受,又给人以言语活动的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必须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唤醒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意识、提供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动力、张扬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个性。  相似文献   

17.
语文用一定的言语形式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表达的妙处,获得言语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但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人文理解、内容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到写,了解文童写法。  相似文献   

18.
言语的构建与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言语构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材文本的言语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语言敏感、语言内涵以及语言底蕴等方面引导学生沉入语言世界,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表达、学会交流,以实现提升学生言语智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言语",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工具进行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从中提高言语技能,形成语文素养。文章选取部分小学教学案例,从言语实践角度出发,呼唤教师的语文意识。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4):36-37
如何落实语文阅读教学中言语训练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