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奕 《中国培训》2023,(4):10-1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并将高技能人才列入国家战略人才范畴。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学徒制在我国历史悠久,师傅带徒的工匠技术传承方式一直是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制度。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伴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动能转换,需要有充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2.
王梅 《今日教育》2023,(5):44-47
<正>“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发展,依靠的是教育事业的推动。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这一部署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关心重视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强调与期待。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2010年5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在国家话语体系中提出了“强国必先强教”,“强教”成为“强国”的核心驱动力,“教育强国”成为“教育大国”的高级演化。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命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构成与重要基石,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学刊》2006,(8):17-17
2006年7月18日,在中英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首届“少年中国”高峰论坛暨2006北京中英教育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遵照国家主席胡锦涛关于“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的指示精神,旨在为培养创新型、国际性人才和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基础。英国社会发展事业总署、剑桥大学派要员出席会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照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族高等院校以培养高层次少数民族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并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和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背景下,民族高等院校如何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结合学校的地缘优势和学科特色,主动融入新时代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跨境教育合作,发挥其特殊的价值与功能,已成为民族高等院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正式启动,必将对高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极大影响,而对民族院校的影响和推动则会更大。其不仅为民族院校指明了质量是立校之本、特色是兴校之法,而且使民族院校在“分类指导”的原则下获得了更为宽松的办学氛围,“对口支援”使民族院校获得了强校之“捷径”。民族院校应把握机遇,积极参与国家“质量工程”,深化校内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工程,凝练特色,在民族院校间形成差异优势,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有学科优势,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办学模式,形成分工构成合理、科学、完善的民族高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力发展国民素质教育是我国经济进步的基础任务。现在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标准是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来完成,所以教育自然而然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民族的雄起,国民素质的提高等人类的全面发展都要依靠教育事业为基础事业。我国现代化素质教育不仅决定了民族的光复,还决定了现代化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8.
程华 《吉林教育》2007,(1):16-17
2l世纪,国际和地区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知识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的综合实力的竞争,科技和人才日益成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关键因素和最重要的资源。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也决定了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教育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与地区发展息息相关。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人才强国”战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9.
廖锦 《贵州教育》2010,(11):1-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后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必须改革和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今年我国教育界第一件大事是“减负”。“减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社会的关注,因为它事关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减负”体现的正是全社会对未来主人的关心和爱护,对国家振兴、民族未来的高度责任感。“减负”是为了把未来的主人培养成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为了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减负”意义重大,负担非减不可,这已经形成共识。但是,从目前社会方方面面的反映来看,人们对“减负”的内涵、实质、对策还存在一些偏差,这些…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和国家的最强音。强大的人才竞争力无疑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十四五”时期,我国人才发展要从重规模、重素质、重数量向重水平、重能力、重贡献转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校对于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卓越创新人才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各高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养多样化卓越创新人才,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管理,树立引才引智机制创新的新思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高校是培养优秀国际组织人才的主阵地,肩负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重任,应力争在培养和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卓越创新人才方面有所作为,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与发展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百年。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进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总中央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常治国方略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重大决策,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以学术生态整治促高教质量提高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强则国家强。随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胡锦涛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浙江教学研究》2004,(1):10-15
21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就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而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的竞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已是当今世界的共识。前苏联认为“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日本认为“没有师资质量,就没有教育质量”。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则强调国家兴旺、民族强盛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民族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基本建立起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民族教育体系,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各级各类少数民族人才。但不容忽视,我国民族教育仍落后于全国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特别是在一些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更显滞后,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呈现出诸多的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 其一,“两基”工作仍处攻坚阶段。为确保“两基”目标的实现,控制学生流失是前提条件和首要任务。但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厌学…  相似文献   

16.
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泉,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动力。江总书记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但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应试教育仍普遍存在,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孕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小学阶段,知识经验正处于迅速积累时期。他们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他们思维的不良定势较少,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这些都为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近年来,针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弊端,在学科教育领域中实施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了初步研究和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8.
当前,素质教育的观念与实践深入人心。它不仅对人才的培养,而且对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都有着根本的关系。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要求;1997年,国家教委在文件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和学会审美”;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应当有较大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未来的较量,归根结蒂是人才的较量。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①高等教育既培养高层次人才,又孕育高水平成果,其重要性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不言而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战线也沿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②的方向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底子薄,教育投入长期不足;作为“文革”的重灾区,高等教育所受的破坏至今还未彻底消除,其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面临世纪之交,应当抓紧时机,使中国高等教育尽快再上一步…  相似文献   

20.
王丽 《天津教育》2013,(17):49-50
一、“开放”教育的内涵开放式教育是以全方位开放式教育理念为办学基本指导思想,结合外国语学校自身优势,走国际化办学道路,通过一系列开放式管理手段。将学生培养成为兼具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综合型预备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特色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