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归主要与国内应届毕业研究生就业产生竞争,国内一线城市是海归与国内研究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以上海为例,海归对上海市研究生就业市场有极大的冲击,2013年留学回国人员达到了35万人,到上海就业的海归人数在5万左右;上海市毕业研究生3.8万人,在沪就业人数3万人左右,海归在沪就业人数已经远超本市毕业研究生人数。海归和国内研究生就业选择的趋同使竞争愈发激烈,造成人才流动失衡。通过深入分析这一竞争态势的成因,提出改善经济发展结构和就业结构、大力支持自主创业、重视留学教育和国内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人才优惠政策的吸引力等政策建议,有助于解决高学历人才的就业难和就业流向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以后的海归人才政策将如何进一步创新与突破,未来海归创业的新方向和新领域是什么,中国海归创业与发展,其成功的因素和规律何在,海归精英们如何在创业与发展中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围绕着海归发展的一系列问题,4月20日,中国海归发展与建  相似文献   

3.
"海归"指海外学成归国人员,初称"海归族"或"海归派",后直呼"海归",因与"海龟"谐音而颇具诙谐色彩.十多年前,"海归人士"、"海归夫妻"、"海归现象"等词语在报章上频频出现,当时"海归"在国内成为十分抢手的"香饽饽".但如今"海归热"已成一道"逝去的风景","海归"变成了"海待".所谓"海待",指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求职遇到困难,而暂时"待业".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海待"成了职业市场的新话题.据报载留学归来四五个月还没找到工作的一位"海归",戏称自己已成"海待干"了.  相似文献   

4.
海归满腔热情回国创业,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创业时遭遇缺乏科研项目、技术开发能力不足、市场空间狭小等问题,最终导致创业失败,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博瑞生物医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留美药物化学博士袁建栋以他成功的经验给海归创业者提出建议,海归回国创业要盯住下面3个重点.  相似文献   

5.
声音     
《神州学人》2013,(7):24-25
海归人才在创业阶段能够放下身段敢于下海,并擅于发挥自己的优势、长处,还应积极投身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的中间研发产业、填补国内市场空白,以及做好各领域人才的组合,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相似文献   

6.
国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行业的不确定因素、海归对于创业程序的一知半解,使许多海归回国创业走了弯路.笔者在武汉留创园采访期间,就海归创业的注意事项采访了留创园副主任袁煜农先生.  相似文献   

7.
周娟娟 《留学生》2011,(8):15-15
《留学生》:1992年,您曾留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并取得硕士学位。1996年回国后,您成功创办了加达国际商务投资咨询公司。作为一名成功的“老海归”,您认为,新海归在求职与创业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2013,(2):13-13
现在的海归,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都可以在不断奋斗向上的过程中,学习和提升自己,最终获得自身的满足感,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成功。不过,现在的海归和当年的海归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一个大形势。目前海归的人数和以前海归的人数相比,有很大增加。在大量海归返回祖国寻找工作的时候,就可能会面临不同于以往的形势和环境。我认为有三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9.
《留学生》2014,(21)
正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海归创业的机遇。国内巨大的市场无疑为海归创业提供了很多机遇。所以,海归创业行业多元化也就成了必然趋势。海归创业者在传统文化中有无限的商机。部分海归把自己的本土文化优势和国际化商科教育背景相结合,在创业路上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也使得海归创业行业更加多元化。曾在德国学习企业管理专业的王婧,回国开起了戏曲人物造型摄影工作室。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弘扬和振兴,选择这个行业,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国粹做点事  相似文献   

10.
黄海峰 《留学生》2014,(3):16-17
我认为,海归回国创业要学会“交朋友”,建立好人脉关系。很多人讲作为海归,回到国内发展需要“入乡随俗”,学会落地。我本人在国外待了十几年,在德国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海归”派,还是“本土”派,适者生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更多地追问,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和市场的契合点在哪里?找准自身优势和市场的契合点,才可能走向成功……据世界 HR 实验室发布的题为《职业测评成为“海归”求职第一关》的调查报告,文中提到,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35%以  相似文献   

12.
学缘对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而海归教师因同时拥有国内和海外二元学术关系网络而在学缘上表现出特殊性。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在量化部分以上海21所高校的359位海归教师为样本,在质性部分对来自上海6所高校的10名海归教师开展一对一半结构访谈,共同探究学缘对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海归教师对自身学术职业发展现状的评价不高;学缘影响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平台选择以及职业"入场券"的获得。"校缘"对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影响不显著,但与海外导师联系的频率对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最后从高校、学院和个体层面对促进高校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莫天全 《留学生》2014,(3):14-15
我觉得海归本身就是有创新的想法,因为当时的中国人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毕竟是少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创新。海归在国外学到的东西与国内大学相比,大部分也都是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海归到今时今日的“海待”.究竟是什么在其中引起了化学反应?海归怎么了.招谁惹谁了?现今人才市场.到底是国家政策不够有力,还是国内经济环境不够景气?是混日子的”海龟”太多太滥,还是企业过度地贬低了海归?且看看海归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和海外归国人员的持续增长,在西方高校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回到中国高校任教的"海归"教师已经逐渐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但是学界对海归教师回国任教状况的关注度不高,特别是从学校的角度对这些海归教师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研究还很欠缺。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对20所中国大学的校长进行深度访谈,在每个访谈的录制、转写和编码的基础上聚焦五个主题的分析和讨论:聘用海归教师的原因;聘用海归教师的标准、要求和期望以及对海归教师的满意度;海归教师的优惠政策;海归教师的优势;海归教师的劣势和困难。最后提出了海归教师重要作用的再认识,海归教师优惠政策的再落实,海归教师优势的再发挥和海归教师劣势的再克服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内某教育集团下属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海归就业力调查",共回收超过8000份有效问卷样本.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人数越来越多,海归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虽说海归的起薪并不高,但后劲十足,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后,平均年收入高达32.7万. 调查显示,中国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5%起薪不足4万,67.2%起薪不足6万.无论4万还是6万,都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数字.相反的,这两个数字与国内毕业生的起薪相差不多.既然起薪相似,那么,海归们的留学价值又体现在何处?他们的留学是否纯属多此一举?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要知道,起薪只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既不能决定职业生涯的走向,亦不能决定职业生涯的成就.对任何一名职场中人来说,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不是起薪,而是日后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季昕 《神州学人》2020,(1):30-35
留学人员一直以来是我们所关注的群体,其回国后的生存发展状况也一直牵动着我们的心。近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了《2019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结合问卷调查和大数据,对2019年度海归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海归在国内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让海归更好地成长并充分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海归自己勤修"内功",也需要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引。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作为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战略逐步实施的桥头堡,对引进国外学术领域顶尖人才或鼓励青年学者出国进修等“国际化”人力资源建设工作日趋重视,现今高校已成为高层次海归人才回国就业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妥善安置好高层次海归人才,做到人尽其才,使其长期稳定地留在国内工作,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化进程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近十年来回国就职高校的高层次海归人才工作单位流动情况,总结出高校高层次海归人才流动原因,并提出加强高校高层次海归人才工作稳定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神州学人》2008,(6):41-43
我国将把留学回国人员纳入央企人才战略,国内企业:急需有国际经验的人才,广东即将出台吸引海归新政策,上海正在研究降低优秀人才居住成本,青岛烟台与上海联手为海归创业建平台.  相似文献   

20.
《留学生》2011,(5):6-6
【环球时报】近年回国发展的海归不在少数.但大部分人都是经历了10年左右的“打磨”后才获得成功。海归回国创业要想获得大成功,就必须学会在创业过程中“寂寞地长跑”,而不是“百米冲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