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关键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经济学.中国经济学是研究中国经济制度、经济运行、经济发展及其规律的经济学,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本质和经济关系形式进行双面探讨的经济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殊道路有机结合的经济学,是人和物并重的经济学,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统一的经济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是以邓小平经济理论为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的经济学,是综合古今中外一切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的创新性经济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经济改革,离不开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而中国金融的发展又离不开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政策与改革定位.本文从我国国情、金融历史发展入手,就研究中国金融现存困难、研究问题的切入点、中国模式金融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重新梳理中国金融的有关问题,对中国金融的研究发表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3.
13亿人口的中国为世界生产超过50%以上的产品.但是,最近的"中国制造"问题,不仅中国产品、中国企业而且中国的经济伦理状况也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最近发生的一些中国制造事件,然后讨论了中国经济伦理的发展状况及其相关问题,最后探讨了中国经济伦理发展的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作者的结论是,中国经济伦理学面临两方面挑战,即: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除我国生产中存在的极少数的粗野制造现象以及如何通过公司和政府部门的管理确保员工、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国情构建中国发展经济学适逢其时.构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其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思想,其研究对象是具有发展中经济、中等收入经济、大国开放经济、转型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五大特征的当代中国经济.新发展理念涵盖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设计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指南,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制度变迁构成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史学是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出现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经济史进行研究,是五四以后学术上的重大进展。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率先宣传唯物史观,为包括中国经济史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面,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原理研究中国古代经济生活,勾勒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线索,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作出开创性的努力;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方面,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原理研究中国近代经济的演变,阐释近代经济与帝国主义的关系、近代经济与封建势力的关系,揭示了中国近代经济演进非自然性的特征,深化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认识。李大钊还将经济史的研究与现实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结合起来,为奠定中国经济史研究关注现实的传统作出了贡献。李大钊是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6.
浅析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初见成效。在此过程中,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提出、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三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重要步骤,对于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是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国际经济规则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技术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而不强的中国金融业已经开始进行制度变革。目前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尚存在缺乏"中国制度"的经济理论基础、缺乏"中国金融"专业课程与案例、缺乏"中国标准"的学科评价与教师评聘、缺乏"中国文化"通识教育与领悟等问题,在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背景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急需改革。本文从构建以中国政治经济学为基的经济学体系、以"中国金融"为主线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师评聘机制、深化以"中国文化"为主导的通识教育四个方面,为新时代下金融强国人才培养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之歌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应有之义,能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摆事实驳斥各种谬论、作比较展现中国优势、思问题探寻解决之道,能够正确认识唱响中国经济光明之歌的合理性,有助于增强对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信心和底气。  相似文献   

10.
在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坚持数字中国建设,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数字时代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数据要素的流动性、数字技术的通用性、数字空间的包容性和数字经济的普惠性。数字中国建设通过四个层面推动中国要素体系、产业结构体系、国民经济体系以及国际贸易体系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化高质量数据要素市场改革、加快高质量产业数字化转型、注重高质量数字经济型人才培育、加大高质量数字经济领域对外开放力度。以数字中国建设驱动高质量发展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始终以党对数字中国建设的领导为政治纲领;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为价值立场;以结合科技发展的“四个面向”为重要抓手;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效能为关键依托;以构筑互利共赢的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为积极举措。  相似文献   

11.
本分析中国蛛网一样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法律和政策上的模棱两可、严重的官僚主义、太多的政府干预、内耗嫉妒、墨守成规、封闭保守、自立性较差等消极因素与中国经济滞后性二之间的关系.旨在从中国化的角度探讨如何兴利除弊,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更好地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学文科》2007,(2):32-40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手工业发展、古代商品经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具有面广、题型全的特点。在内容上既考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史,又考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改革,以及经济思想、经济上的主张等。  相似文献   

13.
军费是一国国防政策的经济表现,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是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军费开支的增加准备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中国国家安全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具有补偿性、有限性、防御性和协调性的特点。“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论调是荒谬的,其炮制者的动机无非是要削弱中国的军事防御力量,遏制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世界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影响,而且对中国政治发展也有影响。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分析入手,客观剖析了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给中国政治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简新华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研究,曾经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突出,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中国工业化及其道路、中国城镇化及其道路、三农和农民工问题、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6.
章简速了全球化的涵义以及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意义,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两方面的影响,并认为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这个历史潮流中.中国如果不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就只能处于被动发展的局面,所以,抓住机遇、趋利弊害、加入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文章简述了全球化的涵义以及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意义,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两方面的影响,并认为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这个历史潮流中,中国如果不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就只能处于被动发展的局面,所以,抓住机遇、趋利弊害、加入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是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运用当今最新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的五十多年的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和前后关系,进行综合深入地分析。从一个全新角度来介绍中国经济的发展.大胆提出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关系,引导人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以理性的观念来处理与中国经济的关系,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新的建议,希望中国经济能不断开拓进取,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9.
2010年以来,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一样面临着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明显出现过热现象.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中国政府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终于在2011年末出现经济软着陆的趋势,通胀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经济软着陆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模式"成为海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海外学者深入分析了毛泽东在建国后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认为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为"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强大的物质基础、明确的前进方向。毛泽东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在改革开放后被继承下来,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毛泽东时代存在过于注重政治而忽视经济,过于注重意识方面的功能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为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