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洁琼 《师道》2011,(2):41-42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生前一直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在和广大贫苦农民接触后,陶行知意识到平民教育的方向应该有所转变,他认为如果平民教育不能深入到中国广大农村去,是没有前途的。可是因城市平民教育运动的发展迅猛,陶行知一时无暇分身农村,而农村开展平民教育的困难较之城市也更多些,故而一段时期以来,乡村平民教育实际处于城市平民教育运动的附带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当下的中国,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教育方式。与农村隔代教育相比,城市隔代教育并未受到过多的关注。在城市的特殊背景下,把握隔代教育的特点,分析其利弊,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入手,方可扬长避短,从而有利于城市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覃卫国、徐健在《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3月第24卷第1期撰文指出,“五四”运动后,中国的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团体纷纷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将教育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该文分析了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当时的政治环境提供发展契机;农村经济的凋敝需要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4.
杨洁琼 《教育》2012,(2):59-60
教育家陶行知生前一直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在和广大贫苦农民接触后,陶行知意识到平民教育的方向应该有所转变,他认为如果平民教育不能深入到中国广大农村去,是没有前途的。可是因城市平民教育运动的发展迅猛,陶行知一时无暇分身农村,而农村开展平民教育的困难较之城市也更多些,故而一段时期以来,  相似文献   

5.
回归乡土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将城市与乡村被割裂为两个对立面:城市文化通常被理解为先进、文明,而乡村文化则被理解为落后、愚昧。在这种思想认识的影响下,中国乡村教育也异化成了对城市教育模式的简单追逐,但是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诸如师资力量、硬件等,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还是存在着巨  相似文献   

6.
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可以使未来的城市管理者、城市规划师、环境设计师、城市雕塑家、公共策剐人在园林、景现等专业领域,在布局和创造城市文化未来、建设城市未来的过程中,在思想认识上集中体现公众的思想.明确审美标准本身,也可以整合公共政策,城市和社区形象与城市运动的媒介.在高校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利用"公共性"来整合城市文化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日益影响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在此背景下,城市在开展社区教育过程中,如何推动信息化发展,需要前瞻的视野和整体的思考。首先,要以城镇化推进与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发展之取向,因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是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其次,要以互联网思维与信息技术变革作为发展之支撑,因为互联网思维赋予人们新认知,信息新技术激发社会新活力,"互联网+"增强发展新动力;还有,要以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作为发展之基础,因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全面推升,社区教育新格局基本形成,社区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8.
宋亦芳 《职教论坛》2017,(27):50-57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日益影响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在此背景下,城市在开展社区教育过程中,如何推动信息化发展,需要前瞻的视野和整体的思考。首先,要以城镇化推进与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发展之取向,因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是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其次,要以互联网思维与信息技术变革作为发展之支撑,因为互联网思维赋予人们新认知,信息新技术激发社会新活力,"互联网+"增强发展新动力;还有,要以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作为发展之基础,因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全面推升,社区教育新格局基本形成,社区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9.
李一扬 《农村教育》2000,(12):10-10
城市教育综合改革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我国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化的条件下,为促进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适应整体推进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改革,并先后纳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原国家教委和各省(区、市)教委确定了102个城市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城市,通过实验示范全面推进城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不完全隔代教育家庭中,祖辈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制约着家庭教育水平和效果得以有效提升。本文对城市不完全隔代教育的产生原因做出了论述,对城市不完全隔代教育中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代际差异、祖辈监护人在城市不完全隔代教育中需要改善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以对祖辈监护人教育活动进行有效干预为出发点,对城市不完全隔代教育家庭中的老年教育优化方向开展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儿童的自然观对其成年后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现象图析学的方法,对上海主城区201名大班幼儿的绘画作品和访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城市学前儿童心目中的自然是动植物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外部世界;自然是城市学前儿童自由玩耍的地方、户外休闲与运动的场所,以及感知世界和探索发现的媒介;城市学前儿童初步形成了朴素的自然知识观,但其自然伦理观、自然审美观和自然保护观还有待发展。为推进儿童早期自然教育,家庭与幼儿园应在突出儿童自身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让自然教育成为家庭生活的常态和幼儿园日常教育内容,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快构建儿童友好的生态社区,丰富儿童对自然的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12.
本分析了国际化城市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国际化城市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经济效益的分析,阐述了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徐亮 《教育与职业》2012,(21):168-169
当前教育,处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期,应当立足于城市发展的节点,在转型期主动介入城市的经济文化变革,充分做好城市未来智力与文化的支持工作。学校教育,承载着城市未来意识培养的教育工作,在现代社会发展语境中应有助于社会转型,以期更好地服务社会。在此基础上,教育工作还需注意发展学生的未来意识与审美观念,以此实现转型期学生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市民文化品位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社区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学习型城市建设背景下,社区教育要在资源整合,平台建设,制度设计等方面有所作为,进一步拓宽社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通过转变观念,完善队伍,加强实验项目等措施,推动社区教育的改革发展,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作者在2001年11月北京召开的“城市发展世纪论坛暨中国城市发展与教育经济论坛高级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 新的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城市在促进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在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推进现代化方面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重要地位和独特意义。在新世纪初,深入研究教育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加快城市现代化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现代社会教育与城市发展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是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邱旻玮 《上海教育》2014,(11):18-19
说到美国的特许学校,就不得不提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这座城市里进入特许学校的学生占比在全关是最高的,目前超过80%。这样的结果与2005年爆发的卡特里娜飓风有关。这场灾难几乎将该市的教育系统全部摧毁为了尽快在废墟中重建学校,也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减少辍学率,这座城市以最开放的姿态拥抱了特许学校运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教育与城市凝聚力的关系,提出了增强城市凝聚力所需要的教育理念以及政府在教育决策上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社区教育是适应终身学习城市的教育需求而出现的,在学习型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发展社区文化教育,可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借助社区教育空间,可以供给城市服务基地;利用社区教育平台,可以整合城市教育资源;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可以满足市民教育需求。学习型城市视野下的社区教育发展策略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强化市民学习意识,提高社区民众的参与度;创建多样学习组织,实现社区活动的丰富性;完善相关管理体制,提高社区教育的时效性;利用城市媒体作用,发挥社区信息的辐射性;拓宽社区教育领域,实现资源平台的共享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文化精神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教育是塑造城市文化精神的关键手段和内容:它不仅传播知识,更传承与创造了文化。在南通现代城市建设及城市文化精神的建构中,教育及教育建设成果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南通通过转变教育目标、扩大教育对象、注重培养师资等举措打破旧文化中的教育元素,建构真正与城市化进程相匹配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文化。城市文化精神不但要继承、积淀,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滋养与丰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城市经济、城市人口、城市文化和城市管理四个方面探讨美国城市教育的兴起,以期对我国的城市教育、城乡流动人口教育以及城市中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