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集中呈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样貌与文化表征,女性形象作为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在新世纪多元文化杂糅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以“花腰新娘”为代表建构起来的女性形象成了一种隐喻的象征,作为“她者”的少数民族之“底层”,接受时代召唤、迎合视觉消费、浓缩民族文化、书写“族群记忆”、承载多重“凝视”、表达个体意识,在多重文化权力场域的博弈中,在抵抗与“失语”的鲜明对照下,形成了形象塑造与结局反差,并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在对少数民族电影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近二十年来学界从思想主题、影像风格与人物形象、叙事模式、导演、地域拍摄风格、少数民族电影与人类学关系、少数民族电影发展路向等角度对少数民族电影展开了宏观、微观、综观研究。对"少数民族电影"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爬梳、对成果进行评价、对发展走向进行探讨,有利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开始逐渐崛起。导演身份的本土化、多元化代替了过去的单一化,转变了传统叙事模式,强化了人文关怀价值。在塑造良好“新疆形象”及中华民族身份的整体建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是指除汉族外的各个少数民族为描绘对象的中国画。和古代相对单一的意象表现不同,近代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在总体艺术风格上呈现出语言写实、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装饰构建审美的特点。但是也存在题材的丰富性和表现样式上的单一性、缺乏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相结合、缺少对中国画中“美”的更深层表现等问题。地域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是今后少数民族中国画的创作的思路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是建国后国内第一份对外译介中国文学的英文杂志。分析该杂志有关少数民族作家及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翻译情况,研究该英文杂志译介少数民族相关题材作品主要是受审美艺术、对外宣传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繁荣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构建和谐国家理想形象以向外宣传新中国形象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题材歌剧艺术水平是少数民族艺术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少数民族题材歌剧艺术,是全面推动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的需要,是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是时代对少数民族文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题材歌剧的灵魂,是衡量少数民族题材歌剧成败的关键。发展少数民族题材歌剧艺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韩万峰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中率先尝试将叙事空间从乡村转移至城市,他的“城市三部曲”(《屋顶上的马奶节》《西兰姑娘》《父母的城市生活》)都偏向共同体美学风格。透过“城市三部曲”可以看到他以现实主义的当下性叙事为主要手法,聚焦少数民族的发展轨迹,在城市中追求更高层次的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云南以独特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乐土。新中国成立后,拍摄了多部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以政治性叙事、历史性叙事、情爱叙事、歌舞叙事为主要叙事模式,以期反映现实,形式与内容关联性强。近年来拍摄的有关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则更注重对其生存状态和心理的表现和叙述。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设和管理好少数民族经济逐步成为少数民族经济研究领域内的重要内容。文章阐述了少数民族经济管理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少数民族经济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民族题材电影是我国电影百花园里一株独特而亮丽的奇葩 ,是我国电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电影题材领域拓展上的一个新亮点更是在新中国大放异彩。民族特色、时代共名、汉族视觉构成了这些电影的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11.
12.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了“现实主义影片一探索片一娱乐片”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主要有歌舞片、历史片、革命片、生活片、儿童片、探索片和娱乐片七种类型。其中,探索片和娱乐片最值得研究和探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追求电影语言本体性、先锋性,表达人文关怀,凸显娱乐性等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和探索。总结其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有利于探索和揭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广西电影制片厂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推出诸多少数民族题材的故事片佳作。具体来看,这些作品均呈现出“戏剧化叙事”的创作特质,尤其在“故事内容择选、叙事线索形塑、人物主体构建”三个层面较为显著。同时,以“戏剧化叙事”作为创作策略的少数民族题材故事片,通过兼容地域性民族精神和优秀品格,发挥了弘扬主旋律、讲好“中国-民族”故事、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作用。将“戏剧化叙事”的概念置于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所摄制的少数民族题材故事片中考察,有助于研讨少数民族题材故事片的创作策略,并建构主流价值与民族特色之间的融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勇英的少数民族题材儿童小说创作突破了单一民族立场,以文化间性意识观照西南少数民族儿童的生活,集民族性、当代性、儿童性于一体,有助于引领各民族儿童读者以平等的间性思维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对话中实现优秀民族文化的互通与互补。这对当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民族互嵌式结构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将西北原生态性与民族、社会、文化等概念联系起来,用审美的、艺术的思维来观照少数民族题材人物画创作。其意义重在以人文传统和人性品格,解读民族题材对人物画家施以影响的稳定性,体现和证明了民族题材的最终呈现不是一种符号,而应当是一种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和电影美学的角度对电影中出现的关于少数民族的影像特点进行阐释,电影中关于少数民族的影像具有奇观化的特点。其中少数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意识形态和商业逻辑所变形、遮蔽和夸大,作为一种独立于汉文化之外的少数民族文化,具备独特的文化品质,但在掌握话语权的影像奇观制造者和欣赏者的凝视下,最终失去本身的特性,而仅仅成为被任意盗取、借用的文化资源和奇观商品。  相似文献   

17.
装饰性在少数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线条;二是色彩;三是构图  相似文献   

18.
本在一个较为宏阔的时空间与鲁迅与少数民族学的联系进行了横向纵向的扫描, 指出:鲁迅对少数民族学的影响不止限于字间的借鉴、模仿、更表现为心灵间的神魂相契。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广西少数民族电影的叙事空间有一种独特的诗性。这种诗性呈现出了碎片化隐喻以及个人化民间表达的内容。而这也正是新世纪广西少数民族电影诗意空间的重要两翼。从民间那里叙事空间获得了电影的诗性即民间性的个人化诗意,同样在碎片化空间里,民间也获得了诗性的隐喻。因此,这两翼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20.
以网络数据库提供的样本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主题抽样调查法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研究现状,这是少数民族电影研究开始走向实证分析之路的初步尝试。“改革开放30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研究现状”的调查显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研究是一个处女地,学科体系及理论基础都还极为薄弱,尚需树立少数民族主体意识,强化学科意识,建立研究基地,选拔重点培养对象,系统理性建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