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悠纯 《湘南学院学报》2001,22(3):33-35,40
白薇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创作跨越了两个时期--五四时期和左联时期;其创作主题,也随其人生经历和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由抒写爱情转变为对革命对政治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陈祥福 《文教资料》2008,(28):154-156
林语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自由主义作家,以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著称,被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早期从语丝社的"急先锋"到另起炉灶创办<论语>,提倡幽默与性灵的小品文,他的写作观念和创作理念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本文将结合社会环境.作家的创作心态等方面,从林语堂在"语丝社"和"论语派"两个时期的创作变化来解析其创作理念的建构与变迁.  相似文献   

3.
90年代初期,军旅文坛上的“农家军歌”以其新写实手法引起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对“农家军歌”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其出现初期受到关注的原因。其次,通过对“农家军歌”与传统军旅小说的对比,指出其创作所遇到的障碍及原因。接着,对90年代中期以后同类题材创作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创作手法上出现新变化。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指出这一变化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小说创作与20世纪相对照,形成了一系列的变化。小说创作人员的构成、影视媒体对小说文体风格的强势影响以及网络空间对文学生长空间的新要求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是研究新世纪小说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乡村情结是贯穿于王安忆小说创作整个过程中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作家的这种情结在其创作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显现,它引领着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不断变化和朝着认知与审美的双重深度延展。本文主要探究分析乡村情结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以及乡村情结的生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王世贞的文章学成就受到学界的公认,但在应用文创作的得失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论。实际上,从应用文创作格式化与规范化的要求上来看,王世贞的创作不仅量繁质高,也中矩合度,甚至还能在规范中求变化,并透露出复古派文章向晚明性灵小品文过渡的气息,实为王世贞文章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中国小说创作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过程中,从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到其他作家、流派、团体的小说创作,几乎无不受到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正是在这种冲击、吸收、融合、创新的情况下,中国小说创作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此走上了它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小径分岔的花园》、《死亡与罗盘》和《阿斯特里昂的家》是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迷宫"命题中三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家在关注对象和创作心态上的变化,揭示出其"迷宫"命题从建筑迷宫般的结构到对人生终极的思考徘徊绝望,以及从积极到消极的创作倾向的变化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作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里盖蒂是当代匈牙利作曲家。前期他注重音块与音色的变化,尝试用微分音来使音高层次变化和色彩的明暗更精细。八十年代起创作风格开始回归调性音乐领域。在九十年代的创作中,将节奏的因素发展成复杂的复调节奏技术(即"复合律动"),创作了可以称为20世纪钢琴作品经典的三册《钢琴练习曲》集。本文将对第一卷中的压轴之作,被里盖蒂看作是一首"tempo fugue"的"华沙之秋"进行分析,深入了解他作品中的复杂的复调节奏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代书法大家都有一些勇于探索者,在"创新"与"狂怪"圈中进行艰辛的演变和追求.从历代书法创作主体、客体以及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来分析书家创作观念和性情、书法创作环境及社会意识对书法艺术创新和发展的影响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创新"与"狂怪"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篆刻的材料从古至今经历了从硬到软的变化,现在普遍使用软石来刻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篆刻课上大多采用更软的材料学习篆刻,以便于学生学习.设计印稿是篆刻创作的核心,选用软材料有利于学生把精力用在关键步骤上.学生初学应该从平正风格入手,先临摹后创作.  相似文献   

12.
在“主旋律”创作中,作为大众文化重要形式的影视剧在意识形态传达的效果上要好于小说,因而,影视剧获得了市场和国家的双重支持,因而可以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和象征性利益。这吸引了众多小说家投身“主旋律”影视剧创作,或者把获得影视剧改编作为小说创作的重要目标。这内在地影响了小说创作的技巧与模式。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小说又构成了“主旋律”创作包括影视剧创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并为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法国崛起的"新小说",以反传统为旗帜.它对传统的反叛和否定主要体现在反对传统小说编织和虚构故事,以故事性吸引读者;否定传统小说以人物为中心,把对"物"的描写作为创作的主要任务;反对文学承担社会职责,推崇形式技巧.新小说的主要创作特征是注重对物的描绘;独特的"内心描写";时空交错;绘画法;迷宫式结构;追求文字的结构变化,甚至以文字游戏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如何丰富、提高舞蹈创作这一艺术行为入手,浅述了舞蹈创作中"拿来"与"创新"的几点看法,以期促进舞蹈作品不仅会出现新颖的创作元素,更会融会各个领域的精髓,达到舞蹈创作的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5.
李攀龙七律的诗意凝滞、意境淡化以及沧桑老成,与其取法李颀而偏重格调的创作风格密切相关。李攀龙七律取法盛唐而片面追求气势、格调的倾向,促使复古派诗人逐渐认识到自身创作的局限性,进而从理论的高度对诗歌创作中意与法的关系、格调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加以反思。尽管李攀龙的七言律诗本身在“拟议”与“变化”之间瑕瑜互见,但其在明代复古派诗人及后世评论家中引发的理论思考与理论阐释无疑具有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章着眼于新写实小说的流派特征,从其代表作家池莉的创作入手,展示了她作品中人物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方式并剖析了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特色,从而探讨了90年代以来“新写实小说”创作的审美变化。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在新时期的"故乡系列"创作中,主体的创作心理状况即选择"回乡"的心理动因和创作<受戒>最佳心态的出现,作品中人性探索的不断深化,以及"现实系列"创作中直面现实的勇气和信心不断增强.上述三个层面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汪曾祺在新时期"主体性"回归的状况.由此可看出政治对文艺、政治对知识分子精神心灵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意境"和"境界"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重要概念,两者没有实质性差别。他的意境说始则受叔本华哲学影响,后有怀疑,故其内涵有变化。其中王氏提出的"无我之境",从意境的整体性、创作过程以及以往词作实践来看,实际是不存在的。王氏自己曾两度扬弃"无我之境"的旧说,值得人们体会和深察。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提出了很多创造性概念,但忽略了"作者的读者身份"问题,因此很有必要从中西文论的历史梳理中提出其概念,并论述其内外涵义。"作者的读者身份"的核心、内在涵义,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读者身份,就阅读与创作的关系来说,它有同时性、同质性、异构性和严格性等几方面的特征;它的外在涵义,是创作之后或非创作状态的作者的读者身份,特别是作者阅读自己作品时的理性和感性层面。了解作者的读者身份,对研究接受美学和创作美学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现代散文创新理论的考察和海峡两岸散文创作的分析,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海峡两岸现代散文的创作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样式,大陆现代散文创作较突出地体现了“载道”的文学精神,台湾现代散文则较多地表现出“言志”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