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在对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提出改革意见的同时,还针对北宋军事制度上存在的种种弊端,阐明了他的军事思想。一、“强兵”以“制褐夫”,也是为了制“暴君”为什么要“强兵”,加强军队的建设?李觏作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他的“强兵”的宗旨是为了“制褐夫”,即防范、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他在《强兵策·第一》中,一开始就指出:“兵之作,尚矣。黄帝、尧、舜以来,未之改也。故国之于兵,犹鹰隼之于羽翼,  相似文献   

2.
李觏(1009—1059年),今江西南城人,出身于破落的中小地主家庭,是一个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思想家,在政治上他是有名的“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李觏生活在北宋中叶。其时,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地主阶级内部官僚地主同中小地主的矛盾,北宋王朝同辽、西夏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面对这种政治局势,一些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思想家,为缓和阶级矛盾,挽救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3.
李觏不仅在哲学上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主张革新,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许多有益的见解。李觏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的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庆历兴学”的支持者。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就必须培养人才。为了培养人才,就必须兴办学校,加强教育。范仲淹指出:“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育哉?乃于用人之际,患才之难,亦由不务耕而求获矣。”他认为只凭科举考试取士而不教育的办法,是不问耕种只求收获。庆历年间,范仲淹为相,在政治上实行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兴学的主张,即所谓“庆历兴学”。兴学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州县立学,并改进太学和国子学。一是改革科举。经宋仁宗同意,并下诏州县皆立学;规定应科举者必须先受教育,士必须在学三百日才许参加考试。但不久范仲淹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庆历兴学也宣告失败,州县之学也只留下空名,科举改革也全部作罢了。庆历兴学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兴办学校,改革科举,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的思想,比当时国家只管科举考试,不管教育的现象是一个进步。李觏的教育思想正体现了这种变革的精神。李觏在《安民策》、《教道》、《庆历民言》等论文中,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又称盱江先生,北宋中叶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庶族地主家庭。在范仲淹的大力推荐下,他曾被宋仁宗朝廷授以“将侍郎太学助教”,曾充“太学说书”、“海门主簿”。逝世前曾任“权同管勾太学”之职,但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讲学和著述活动。李觏青年时期即已开始著述。他的著作丰  相似文献   

5.
李觏是北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既为范仲淹庆历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又是王安石熙宁新法的思想先驱。在教育上注重治国安邦和培养贤才的巨大作用,他终身以光大儒学为奋斗目标,以儒家学说为教育基本内容,提出了“性之品三,而人之类五”的人性学说。重视学习,强调人才成长离不开教育,形成了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李觏教育思想对今天教育改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王朝分为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两个阶段,共计320年左右。约占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七分之一。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前夕封建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个时期。宋代的社会经济比唐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等方面均有明显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受到激烈的冲击,生产关系也相应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期间,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决策、进步理论以及一些改革思想也较多的出现和制定,宋太祖建立宋朝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思想  相似文献   

7.
北宋中期内忧外患日益加重,有志之士纷纷挺身而出,要求进行变革以挽救危机。李觏便是其中一员。在学术上,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开宋代义理先河。在思想上,他主张经世致用,是宋代功利主义先驱。在政治上,他追随范仲淹,拥护“庆历新政”,提出了一整套通变救弊的革新主张。虽然没有史料表明李觏与王安石之间存在直接的交往,但重要的是两者的革新思想基本一致。李觏是王安石的先驱,王安石将李觏的理想付诸了实践。李觏与王安石以非主流的身份同占据宋学主流的程朱理学相对而立、相映成趣,并对南宋以陈亮、叶适为主的事功学派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李觏的唯物论思想王步贵李觏(1009—1059),字泰伯,江西沪溪县人,生于宋贞宗大中祥符二年,卒于宋仁宗嘉佑四年。他是北宋前期第一个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家。李觏一生不仕,以教书讲学为业,人称直讲先生,曾在家乡设胜江书院,故人称盱江先生。李觏在哲学上,...  相似文献   

9.
李觏(1009—1059),字泰伯,是北宋中期革新运动中一位有真知卓见的思想家.从青年时代起,他便博览群书,“以康国济民为意”,(《上孙寺丞书》,见中华书局1981年版《李觏集》.以下凡引自该书,均只注篇目)关心国家大事,富于革新精神,注重经世致用,常著文针砭时弊,对“古今治乱得失之由,无不发之于文.”(《王谦序》)所著被誉为“琅琅金石,光芒万丈”的“医国之书”.(《王(纟京)序》及《前言》)  相似文献   

10.
李觏从“气”的物质世界出发,并把它作为人类认识反映的客体,且已感悟到了人类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并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北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李觏(1009——1059),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王安石"熙宁变法"舆论上的先驱者.他对北宋社会作过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挽救赵宋王朝濒危的方案.他的政论文章,曾被人们誉为"医国之书."他的经济思想,是我们研究北宋社会的宝贵资料.本文想从李觏在土地、赋税、财用三方面的主张来探讨他的经济思想.一、"农本"与均田思想  相似文献   

12.
李觏以义利并行的义利观为理论基础,以强本节用为基本途径,辅以调控与鼓励相结合的工商业思想,形成了体系完整的富国富民思想.李觏的富国富民思想产生于北宋中期,针对唐末五代以来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而产生的新矛盾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李觏一生作诗三百多首,虽然不以诗名世,但其诗艺亦颇耐人寻味。透过李觏感时论世、论史品文、赠友送别、借景抒情、旅居交游、即事咏怀、托物言理等不同题材的诗,可见李觏诗中内蕴着由用意出人、用字立异、用辞尚诚构成的诗艺。李觏的诗艺对诗歌创造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李觏是中国十一世纪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易论》之中。在《易论》中,他把《易》从神学迷信的唯心主义藩篱中解放出来,并给以唯物主义的解释,他一再申明,他所著的“《易论》十三篇”,是根据王弼对《易》的注解来引伸和发挥自己的思想,即“援辅嗣之注以解义”,其目的是为了“急乎天下国家之用”和使“人事修而王道明。”为此,他对当时流行的刘牧著的《易数钩隐图》大加删定,指出这种学说是“释人事而责天道”,是“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的妄谈之说。因此,他极力主张禁止这种邪说的泛滥流行,不使其祸国殃民。他所著的《易  相似文献   

15.
北宋中期著名思想家李觏的妇女观的形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对母亲、妻子及女儿充满亲情;对下层劳动妇女深切同情;对上层妇女,认为她们应该受教。李觏妇女观的形成受制于他所处历史时代及社会地位,有其积极可取的地方,也有其落后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李觏及其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觏是我国北宋中期江西籍有深远影响的进步政论家、教育家、哲学家。本文根据他在当时两次重大政治改革中的进步态度和理论影响,根据他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从隋唐进入宋明时期之伊始,开启唯物主义反唯心主义理论之争的先声等史实,论述了李M思想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儒家化注重个人修养,关注理想人格的塑造。李觏的人格观涉及理想人格的目标、演进、培养等问题。分析、探讨李觏的理想人格,对全面认识理解李觏的思想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8.
李觏性刚而傲,狂狷却不孤独。其孤傲的气质有理想信念及价值取向作为支撑。他安贫乐道,竭力养亲,促成其气质形成既有儒家文化的影响又有地域文化的熏染。  相似文献   

19.
试论李觏佛教观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觏佛教观具有双重性,既有排佛的一面,也有容佛的一面。李觏排佛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一是以经济建设、财富积累和社会秩序为内容的物质领域,一是儒家礼治伦理领域。而容佛主要表现在对佛教某些教义、佛教教化功能的肯定。李觏佛教观的双重性特征是极富启示的。  相似文献   

20.
王通(584—617),字仲淹,谥号文中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人,是隋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王通思想蕴涵颇丰,遍涉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各个方面。本文拟就王通的政治思想作些概略的探讨。 一、讥时弊 悯苍生 王通出身于儒学世家,从小就受到儒家修齐治平思想薰陶,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建功立业意识。隋文帝仁寿三年(604年),弱冠之年的王通“慨然有济苍生之心”(《文中子世家》),西游京城长安向隋文帝献《太平策》,“尊王道,推霸略”,准备在政治上匡时济世,“运天下于指掌”(同上)。隋文帝虽有爱才之心,但公卿不悦,王通未被重用,只封为“蜀郡司户书佐”(《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这个职位根本不是王通施展政治抱负的场所,因此他应付一时便弃官归里,并发出了怀才不遇的悲叹:“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遂怀古人之心兮,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皇皇不断兮,劳身西飞。”(同上)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