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小学老师多年,接触很多家长。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家长的通情达理,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也存在许多无奈,甚至是有苦难言。特别是当我们发现孩子与其他同学相处过程中出现问题,向家长反映真实情况时,有些家长要么不能接受孩子表现不好的事实,要么认为老师言过其实。更有甚者,当着老师的面打孩子,闹情绪,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致使孩子和老师对着干,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这样一来,孩子不但无法认识、改正缺点,家长和老师也容易在心中结下疙瘩,造成教育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里,与家长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是一门艺术,需要技巧。交流得好,会让家长心悦诚服,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教育孩子;交流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作为班主任,以下几种情况应尽量避免。1.告状。孩子出了问题就打电话给家长或叫家长到学校,这是家长很害怕也很反感的事情。孩子难免出错,有了问题,班主任应该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而不应该推给家长。教师与家长比起来,教师毕竟是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毕竟是掌握了教育方式方法的,大事小事都叫家长,只能显示班主任的无能。“孩子哭了抱给娘”,这在学生管理上不可取,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对老师的敬重。2.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任何一位家长,无论他的孩子多么顽劣,都不希望别人当面数落,更何况有些班主任会在办公室里,当着许多老师的面对家长数落学生,这会让家长很没面子,结果只会让家长窝着火回家训斥甚至打骂孩子,无益于问题的解决。3.指责训斥家长。学生犯了错,有的班主任会对家长说“:你的孩子怎么回事啊?老出问题。“”你们怎么教育的?“”你们也管管孩子!”等等。遇上好脾气的家长,也许不会说什么,但有些家长会反驳你“:我们的孩子在家很好,在你那里怎么就不听话了?“”孩子交给你了,老师怎么教...  相似文献   

3.
何楠 《家教指南》2008,(1):29-31
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虽然许多生活、学习方面的事情都由老师负责管理,但家长千万不能袖手旁观。假如有一天,老师告诉你:你家的宝宝在幼儿园有什么什么“问题”。你可不要以为老师在向你告孩子的状,或者说老师在故意挑你孩子的毛病等等。于是,要么不软不硬地与老师理论,要么漠然置之。那么,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在幼儿园里出现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4.
“多说”“多做”是我们在长期的农村幼儿园家长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乍一看,好像有点婆婆妈妈、絮絮叨叨的,但它在我们与农村家长的沟通中,确实效果显著。 一、多说 “多说”即多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变家长错误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 由于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存在不少错误观念,容易形成“两极化”教育趋向,要么说孩子小不用管、树大自然直,要么望子成龙心切,一味给孩子灌输知识、培养技能,而轻视其他方面的教育。我们根据农村幼儿家长文化水平较低的状况,开展以“说…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岂止如此。可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其地位和重要性非学校教师可取代。家长在孩子面前往往以两种面目出现:一是对孩子实施家教的“老师”;二是本色的人和家长。当家长以“老师”的面目对孩子进行家教时,概而言之就四个字:言传身教。“言传”一则是给孩子指导学习,做老师的助手,或指导孩子专长的发展,其角色和作用相当于家庭教师。二则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做人教育、意志教育等。对没有直接指导孩子学习能力的家长而言,家教主要是后者。许多有见地的家长越来越重视“身教”这种无声的教育的作用。但“身教”关键在于“做”,“做”一时容易,  相似文献   

6.
杜为 《新疆教育》2013,(15):15-15
个性学生历来是老师最棘手、最感到头痛的学生,有的老师要么放弃,要么一有问题就丢给家长或学校。殊不知,你这一放手,或许就会彻底熄灭孩子心中所有的火花,影响他的一生。该如何才能有效地走进个性学生的心灵,带领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呢?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性事件或急于解决的问题,这时,老师们往往会“请”家长到学校,共同商榷,配合教育学生。而在传统意识中,家长被“请”到学校就意味着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或成绩差.使家长觉得脸上无光。此方法用得过多,会使家长从内心深处产生抵触情绪.也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处理不当,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因此,“请”家长来学校配合教育应当讲究些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我曾经在师大附中工作,给我一些在思想教育理念上的启发.即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两条信念,一条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另一条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们现在的父母,我们的老师都爱学生,但是我感觉很多老师、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去爱。爱学生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学生,父母爱孩子最主要的是要理解孩子,  相似文献   

9.
十、莫给孩子“吃偏饭”希望老师或有关方面多给自己的孩子一些关照,即多吃一点“偏饭”,这是许多家长的潜在心理,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作为父母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总有太多太多的担心,怕他竞争不过别人受委屈,怕他弱小受到别人欺负,怕他生活能力低麻烦多等等。于是,有些家长千方百计讨好老师,有的甚至竭尽全力为学校做贡献,只求让自己的孩子“吃偏饭”。家长与教师的紧密配合是改进教育的必要条件。但是,给孩子“吃偏饭”却有百害而无一利。在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多数老师对许多学生的两学期评语一直唱着一成不变的“高”“中”“低”调子,把成长中的孩子毫无顾忌地用老眼光框在了一年又一年的白纸上,由此以来“鉴定评语”也就要么成了“喜报”,而掩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无从找到自己的新起点;要么成了“控状”,而抹煞了孩子努力后的闪亮点,让学生怯懦、家长灰心。  相似文献   

11.
钟柏贤 《教师》2008,(2):33-3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自身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专家比较了中西方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提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放学回家的时候,中国家长总要问:“今天你答对了老师几个问题?”而西方的家长则问:“今天你给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这虽然只是几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的结果,而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是否进行了思考,有没有自己的创见。  相似文献   

12.
前一段,我校组织班主任老师学习了《少年儿童研究》杂志1999年第9期上的一篇题为《如果您的孩子也是“差生”──一封家长写给老师的信》的文章。文章虽短,但老师们感受却很深,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得到不少启发。他们纷纷以“教育需要情感交流”、“以母爱的心珍爱学生”、“像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给学生一张笑脸”、“人格魅力”、“要善待每一位学生”为题写出了各自的感想和体会。一位教师这样写道:“如果自己的孩子也是‘差生’,自己不是也希望老师将爱心播洒给孩子,用耐心来教导孩子,使之成为一名能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有的家长说:“老师不喜欢我的孩子。” 有的老师说:“家长不管,不配合。” 其实,哪位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获得好成绩。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 家长和老师的这种误解,往往源于没有很好地沟通。依据时空的变化,家长与老师在教育孩子上扮演着不同角色,他们需要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和支持。 本栏目将陆续发表老师与家长的心语,在家长与老师间架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4.
家长和教师每天给孩子或学生写上几句话,会给孩子带来什么?目前,焦作市5000多名家长和老师正在进行着这样一场新教育实验。  相似文献   

15.
《幼儿教育》2010,(9):6-7
孩子入幼儿园后.家长们往往如释重负:好了,难题总算交给了老师!好像自己成了教育孩子的局外人.其实.家长不应该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老师.而自己做“甩手大老板”。  相似文献   

16.
贺珍 《陕西教育》2011,(7):37-37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大部分家长都出门去打工.有的在附近.有的则在外地且常年不回家.孩子就由爷爷、奶奶看管,而老人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教育关心较少:在家的家长对孩子要么太严厉.把打骂当作教育;要么则不管不问.称之为自主发展.其实是放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7.
2003年8月31日楚天都市报以《一声“蝗虫”好伤人,老师给学生取绰号惹麻烦》为题,报道了发生在武汉市汉口某学校的一起真实事件:吴女士的孩子在课堂上被老师取绰号“蝗虫”,同学们跟着叫个不停,结果伤害了孩子,导致孩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最后,家长被迫给孩子转学。这类事情在中小学绝非偶然。有一些老师好给学生取绰号,好当众揭批学生的劣迹,以讽刺、挖苦的方式取笑学生,并以此为教育学生的惯用方法。他们给学生取的绰号千奇百怪:如称爱打瞌睡的学生为“猪八戒”、“瞌睡虫”、“瘟鸡”;称反应慢的学生为“榆木脑袋”;骂屡犯错误的学生是“…  相似文献   

18.
张华 《教师》2013,(4):33-33
何谓“沟通”?“沟通”从字面上理解,“沟”即是水沟、沟渠,“通”就是疏通、通达,合起来就是把沟渠疏通,其目的是让水流畅通,使水能灌溉原野或汇人大海;把它寓于老师和家长的交流之中,是老师和家长就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对话、讨论、交流.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呢?  相似文献   

19.
平时召开家长会,或给家长举办讲座,家长们频率最高的感叹和抱怨就是“孩子不听话”。许多家长都希望心理老师能给他们开一副整治孩子不听话的“速效处方”。  相似文献   

20.
林晓霞 《中学文科》2009,(12):139-139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老师要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可是人们的认识却进入了一个误区:现代教育,老师不能惩罚学生:为此,教育工作者倍感老师难当。确实,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长的“宝贝”,学生个性强,在教育中教师骂不得、碰不得,只要给学生一点“颜色”,当即会遭到诸如“体罚”、“变相体罚”等言论责难,弄得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显得畏畏缩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