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情长忆“三家村”》一文作者王思远与“三家村”冤案当事人仅存者廖沫沙堪称忘年交。他在这篇文章中,记叙了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的深厚而真挚的友谊,许多情节尚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
悼廖伯     
解放日报编辑司徒伟智刚过不惑,却同耄耋之年的廖沫沙结成忘年交。廖公逝世,他专程飞京,参加廖的追悼会,归来挥泪写成《悼廖伯》一文,记述了他与廖沫沙之间时间不长然而十分真挚的友谊,表达了一个晚辈的诚挚哀悼。  相似文献   

3.
廖沫沙的读书方法廖沫沙长期从事编辑记者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杂文作家。他一生勤于读书,曾说:“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生活的必需品。倘使没有书在身边,我真不知道怎么活下去、能不能活下去。”他在工作中长期坚持读书,学以致用,为用而学,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  相似文献   

4.
国内新闻界     
《华商报》创刊55周年来自国内外的200多位老报人于去年11月15日在广州聚会,祝贺香港《华商报》创刊55周年,复刊50周年。《华商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报纸,由廖承志、夏衍、范长江、廖沫沙等人筹办,40年代在香港两度出版,前后4年6个月。该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在重庆的《新华日报》被国民党封闭后,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  相似文献   

5.
1938年,上海、苏州的一批文化名人撤退至长沙,在湖南文艺界成立了“湖南文艺界抗敌委员会”。中共党员是这个组织的中坚力量,翦伯赞、张天翼、吕振羽、廖沫沙、周立波等均在该会工作。这个组织下设文学、戏剧、美术、  相似文献   

6.
邓拓同志离开我们二十年了。1979年廖沫沙同志为邓拓同志的追悼会写了这样一首挽诗: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巫咸遍地逢冤狱,上帝遥天不忍闻。海瑞罢官成惨剧,燕山化凤吐悲音。  相似文献   

7.
廖沫沙在党的新闻、思想、文化战线上战斗了半个世纪,是一位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优秀的共产主义文化战士,一生以犀利的笔锋为党战斗的著名杂文作家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卫士。他所撰写的杂文、散文、论文等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湖南《开明日报》是抗战期间一家进步报纸,1939年创刊于湖南茶陵,次年初,迁衡阳出版。该报是中共地下党员黎澍。骆何民等与民主人士刘岳厚合办的,廖沫沙同志也曾在该报工作过。它在湘、赣、粤、皖(南)、浙等省均有较大影响。该  相似文献   

9.
邓拓同志离开我们二十年了。1979年廖沫沙同志为邓拓同志的追悼会写了这样一首挽诗: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巫咸遍地逢冤狱,上帝遥天不忍闻。海瑞罢官成惨剧,燕山化凤吐悲音。  相似文献   

10.
忆廖公     
由于搬家,花费了几天时间把书籍、报刊、信件、手稿清理了一次.当我重读前辈杂文家廖沫沙同志生前寄给我的一篇文章手稿和5封书信时,心情仍然十分激动.今年12月27日是廖公逝世5周年,特撰此短文,以表示我对他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1.
36年前,《北京晚报》创刊。办晚报是个新课题,没有经验,怎么办?副刊的编辑决心走出报社,去拜访一些新闻界老前辈,向他们请教。这样,我有机会认识了廖沫沙同志。记得初次拜访廖老,是同顾行同志一起去的,他跟廖老熟悉,且又是晚报副刊领导,见面谈话自  相似文献   

12.
9月25日株洲市图书馆举行新馆落成开馆典礼。市委主要领导主持了这次会议。市图书馆汇报建馆情况。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炎巨、株洲市党政领导、省文化厅副厅长吴兆丰、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长言海存、著名书法金石学家李立等应邀出席了大会并讲了活。王首道、杨得志、张平化、廖沫沙等中央领导为新馆题词,文化部图书馆局等送了贺礼、贺信。会后,株洲市图书情报联合体与湖南图书馆共同举行了首次信息发布会。  相似文献   

13.
华商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在香港出版的一家爱国进步报纸,而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评论”,是该报各个专栏中最为读者瞩目的一栏。从1947年4月24日至1948年10月10日止,该报副总编辑廖沫沙同志用怀湘的笔名,  相似文献   

14.
注意动静结合、软硬结合,是北京晚报自1958年3月15日创刊以来,其五色土文艺副刊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自1986年初至1997年初我主持北京晚报文艺副刊的十一年里,一直遵循的原则之“文革”前的北京晚报五色土文艺副刊,是由原北京晚报总编辑、全国晚报协会会长顾行同志主持的。动静结合、软硬结合的办副刊原则,便是那时提出来的。“文革”前,项行同志经常到邓拓、廖沫沙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家中去拜访、聆教。他把这些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对他办晚报指点的谈话,整理成《学艺札记》。动静结合、软硬结合等办文艺副刊的原则,是不是顾行同…  相似文献   

15.
在老新闻工作者李普主持下,经过二十余位热心家的商讨,在京老新闻工作者联谊会于1985年1月24日在中国记协成立。这是我国新闻界的第一个老年人组织。联谊会的发起人都是有成就、有影响的老新闻工作者。八十八岁的老报人陈铭德先生扶杖而至。“三家村”的唯一幸存者廖沫沙抱病出席。原重庆新华日报的石西民、徐迈进,延安解  相似文献   

16.
在老新闻工作者李普主持下,经过二十余位热心家的商讨,在京老新闻工作者联谊会于1985年1月24日在中国记协成立。这是我国新闻界的第一个老年人组织。联谊会的发起人都是有成就、有影响的老新闻工作者。八十八岁的老报人陈铭德先生扶杖而至。“三家村”的唯一幸存者廖沫沙抱病出席。原重庆新华日报的石西民、徐迈进,延安解放日报的李锐,新华社缪海棱、邓岗,大公报  相似文献   

17.
1984年.建国三十五同年前夕,我专诚赴京拜访了阔别四十多年的良师、新闻界前辈廖沫沙同志。沫沙同志已是年近耄耋的高龄了,解放前后的坎坷经历,特别是“四人帮”对他的残酷迫害,都未能使这位坚韧的战士倒下来。从他那滔滔不绝的谈锋和爽朗豪放的笑声中,仍不难窥见昔年风采。话题很快进入四十多年前在《救亡日报》(以下简称“救报”)共事的那段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18.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不会不知道“三家村”.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是从这里拉开序幕的.按照当时的说法,“三家村”是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反党反社会主义阴谋集团”,它的“成员”邓拓、吴晗、廖沫沙,是“一伙面目狰狞、心怀鬼胎、满口黑话,连做梦都想着复辟资本主义、谋害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反革命黑帮”.红卫兵小将从此被号召起来造反,他们发誓“用鲜血捍卫红色江山,保卫毛主席”,以宗教式的狂热对想象中的  相似文献   

19.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往今来,凡有成就者无不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贪婪地读书学习、吸取知识。马克思把他最喜欢做的事概括为三个字:啃书本。有人问廖沫沙,事业上成功的诀窍是什么?他谈的一条主要经验是学习。新闻工作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广大受众既要进行政治导向,又要进行知识传授。因而更应该把读书当作自己的第一需要,其理由是十分明显的。毋庸讳言,在我们  相似文献   

20.
这部书稿,最初是由黄苗子先生与我联系的。1979年5月23日.黄先生给我一信。说:“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转交中华书局,希望在国内出版。”苗子先生颇有识见地提出,“这样做将对国外华人(此二字为编者所加一一编者注)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又说陈翰伯同志也有这一看法。黄先生的信最后说:“现将全稿送上,请你局研究一下.如果很快就将结果通知我更好.因为他还想请廖沫沙同志写一序文(廖是他的好友)。这些都要我给他去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