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西方文化的两个源头,古希腊哲学高扬理性,追求必然性,而古希伯莱宗教则尊崇信仰,重视超自然的启示。一般认为,二希文化在中世纪的融合,奠定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础。舍斯托夫在其著作《雅典和耶路撒冷》中旗帜鲜明的反对这一观点,认为二者截然对立,不可调和。全书表达出一种俄罗斯式的终极关怀:批判理性,高扬信仰;认为哲学(宗教哲学)不是一种反省,而是一种斗争——同理性崇拜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宗教与哲学是人类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的两种重要形式,信仰和情感是宗教的本质和核心;理性和逻辑则是哲学的骨干和生命。本文以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宗教传统和哲学世界观及其互动关系为背景,通过对基督教诞生以前的西方荷马时代、希腊古典时代和希腊化罗马时代各阶段神性观念演变过程的梳理,探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进而认为信仰和理性都是基于人的矛盾本性力图追寻本体的形而上冲动,共同表征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超越向度和终极追求,同为精神文化的核心意识中内在关联的两极。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文化中有关宗教、神学与哲学的关系,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主张宗教信仰高于思辨理性,因此理性的哲学应为神学服务;另一种主张理性是审判一切的最终法官,以理性为准则的哲学启蒙宗教信仰。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在人生的实践中,信念是实践的出发点和动力,人总是相信了什么才去行动,而当遇到了问题时又质疑原先的信念,并根据经验确立新的信念。拿这种人生实践的观点去看待信仰与理解的关系,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信仰导致理解"或"理解启蒙信仰"。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们总是处于"信仰寻求理解"和"理解开导信仰"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哲学神"思想是理性与信仰斗争的产物;"神"到哲学家那里成为"哲学神",成为逻辑分析的产物,成为思想(理性)的代名词;哲学家从"神"那里拿走的是"神圣性"而不是神本身,进而确立了理性至上的原则。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例,探讨理性与信仰的矛盾运动如何产生并发展了哲学神观念,展现理性和信仰既对立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哲学诉诸理性,宗教诉诸信仰,科学诉诸实验。冯友兰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深刻的理性剖析后,认为宗教建构在迷信与形象思维基础之上,与科学相悖离,所获得的境界低于哲学的境界。于是,提出了以“哲学代宗教”的观点。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与发展。但笔者认为,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以哲学代宗教”在当下的境遇里,缺乏必要的社会和思想上的普世基础。在成事在人,谋事也在人的情况下,哲学是代替不了宗教的。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应该是各司其职,在不同领域里给人们予温情脉脉的终极关怀,为人类精神提供“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6.
孙翔 《华章》2010,(24)
本文试图从西方文化的角度上,简述西方之宗教信仰对西方人的精神生活的不可替代性.认为尽管近现代科学和人类理性有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宗教仍保持其信仰的领域,这信仰的领域是很难用科学或理性来考察的.相比之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并不依赖与一个西方宗教意义上的"上帝".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关于人神关系和伦理本位的浅析,粗略探讨中西之不同文化传统之下的信仰观念,以及对当代中国人之精神生活之需要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孙翔 《华章》2010,(25)
本文试图从西方文化的角度上,简述西方之宗教信仰对西方人的精神生活的不可替代性.认为尽管近现代科学和人类理性有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宗教仍保持其信仰的领域,这信仰的领域是很难用科学或理性来考察的.相比之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并不依赖与一个西方宗教意义上的"上帝".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关于入神关系和伦理本位的浅析,粗略探讨中西之不同文化传统之下的信仰观念,以及对当代中国人之精神生活之需要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纵观西方思想史,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奥古斯丁、阿奎那,从笛卡儿、莱布尼兹和洛克到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理性概念始终是哲学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西方文化经过近代启蒙运动的洗礼,理性精神构成了它的内核,其信念如下:1.理性是宇宙的一种本体结构,它使得整个世界表现出内在的逻各斯和必然性的客观过程;2.理性是依靠人类抽象力对世界的一种逻辑把握方式,它完全可以控制人的心灵。显然,这种与信仰相对的认识能力,主要是一种科学理性。西方近代理性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它所针对的敌人是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愚…  相似文献   

9.
弗里德里希认为,西方宪政论有着深厚的宗教根源,但这并不意味着立宪政府的生成以存在一种宗教和哲学的支持为先决条件,也不表示当一种原先培育宪政论成长的宗教和哲学意向消亡时,该立宪政府就失去了存续的依据。理由在于西方宪政论完成了从对宗教的超验正义的信仰到对人的尊重的正当性资源的转换。弗里德里希教授的法哲学思想对中国宪政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增加宗教的社会性和法律的神圣性因素,伯尔曼把法律与宗教联结起来。法律与宗教在欧洲的结合,不仅有着现实的、研究方法的原因,还有着更深的历史、文化基础。西方社会的法律与宗教在制度上相互影响,在观念上相互依赖——因为它们都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我国亦应以理性为指导,结合本国国情,重新界定法律信仰的内涵。法律信仰是法律职业者内心深处对法律制度、法律精神应有的一种理性的法律情感,其最终的目标在于创制良好的法律制度并保证其实现。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统哲学从古希腊本体论哲学体系,经过中世纪宗教哲学体系、近代科学理性哲学体系,最终走向体系哲学(思辨理性的哲学体系)。千年的理性自觉的体系追求已经变成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非理性的体系信念。现代西方哲学正是对哲学体系的反叛和体系信念的摧毁。它宣告了一切体系和体系信念都将成为不合时宜的体系梦幻。  相似文献   

12.
对于人类即将进入的“第二轴心期时代”,莱布尼茨的文化哲学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莱布尼茨是一个喜欢并善于调和与综合的哲学家。在莱布尼茨看来,世界文化是个多样性的整体,文化的他者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知识与科学是文化统一的有力杠杆,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之一,它是欧洲文化的对手而非克星。因此,应当宽容平等地对待其他文化,文化各方不应是以哪一方压倒另一方而结束,而是通过各种力量的合理分配实现统一。人类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必然过程,前定和谐、多样性统一和最终完满是文化融合的基本环节。多样性统一的文化观念源于莱布尼茨一向的哲学主张。欧洲文化传统及当时的社会形势为莱布尼茨提供了思想的温床。个人的独特经历和学术趣味为莱布尼茨文化哲学提供了个案基础。作为莱布尼茨本体论基石的单子范畴,除了自然属性外,也具有伦理和文化属性。由单子所构成的多样性统一的世界,为莱布尼茨文化哲学的建构奠定了系统坚实的思想基础。今天,全球的一体化更需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人类应学会像莱布尼茨那样对待他者文化,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也应对莱布尼茨的文化理想作出自己的回应。为了继续前进,“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我们至少应有莱布尼茨那样的洞见、胸怀和信念。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哲学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汇的年代,以"比较哲学"的视域和面目展示自身的.这一时期,熊十力构建了一个自"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气息甚为浓郁的哲学体系,但却对西方哲学给予中国哲学的影响乃至刺激作出了适当的反应.他在<明心篇>中提出的"智识合一"论,在立足于本民族哲学的基点上,尽可能地借鉴、通达他民族的哲学智慧,对当下以及未来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予以形而上的思考和回答,从而凸显了其"世界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是一部向西方讲述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本文深入分析了《吾国与吾民》中林语堂始终保持的理性立场和客观冷静的态度,阐明了林语堂的中庸姿态和他在东西方艺术上互通有无的开放胸襟。通过探讨林语堂的局外人身份,旨在让人们公正地看待此书,同时引起人们对中西文化异同的进一步深思。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遇合与文化选择──论宗白华与中外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学大师宗白华的学术生涯映现着中西文化双重影响的独特印记。他在中西文化的两相参悟中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精神的重新发现,在中西文化的深刻遇合中获得了哲理与诗情的双重启悟,进而以多个领域的学术成就成为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化研究的先行者与开拓者。  相似文献   

16.
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宗教”、“哲学”具有多元丰富的内涵。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宗教”既表述了神人关系,亦说明了人的敬神态度;在中国文化儒释道格局中,宗教具有更为复杂的多维意蕴;同时,哲学作为一种理性思维和推断,反映出人类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历史发展来看,“宗教”与“哲学”两者呈现出交融互渗、彼此共构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宗教曾是哲学的温床,而现在也仍可被视为哲学的继续,由此,展示出“宗教”与“哲学”在不同历史境遇中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活动,受到不同文化模式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强烈影响。因此,不同的科学携带了各自的文化基因,呈现出明显的文化特色。这就意味着,科学、哲学、文化是三位一体的,文化基因决定了科学的所有本质特征。我们今天学习的科学(中医学除外)是在西方文化土壤上诞生和生长的,它带有全套西方文化基因,所以我们要想在科学方面赶上西方国家,就必须实施大规模的“文化基因工程”。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贝尔指出当代社会存在着精神分裂、文化危机和信仰危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回归宗教和建立公众家庭.从马克思的文化观分析,我们能够得出,贝尔对社会问题的揭示是深刻的、现实的,但其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其分析问题的方法是不科学的.贝尔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分析和批判,对分析和解决我国的文化矛盾或信仰危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敦煌出土的古代藏文文书《礼仪问答写卷》是代表吐蕃伦理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性文献,也是丝绸之路上唐蕃文化交流的象征。按照《礼仪问答写卷》所阐述的道德结构层面,从人性观、人伦观、忠孝观和人生观几个政治角度来分析,吐蕃伦理文化对中原儒家文化兼收并蓄的同时又带上了藏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分析比较中可以看出吐蕃伦理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具有的不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对西方文化学习交流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的一隅。在对待中西文化上,和而不同(倡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异而求和(寻求发展文化的共通性)、和衷共济(探求异质文化的共存之道)、和合共生(探求异质文化的共荣之道)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共赢的态度。对待中西异质文化的态度,一要学习先进,二要立足国情,三要综合创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启示是:善于辨别,重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立足国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放眼世界,正确分析对待异质文化;提高素质,注重对国民人文素养的培养。总之,以理性精神对待异质文化,不仅意味着治学的诚实和严谨,还意味着独立自主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