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甲午战败,以强敌为师”的口号下,借鉴与移植学制,注重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重点发展师范教育的教育改革,章试从以日本为媒介的渊源和学习借鉴日本教育的途径两方面论述日本与清末教育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中,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堂的建立,留学生的派遣,以及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和女子教育的开启,都为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正是清政府仍想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的目的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3.
刘坤一是清末重要地方高级官员,在晚清政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后期洋务派主要成员之一,刘坤一在教育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改革建议和主张,并积极付诸实践。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设文武堂以培养人才;主张“中学宜兼西学”;奖励游学;鼓励私人办学等。这些主张对清末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有些对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末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甲午战败,“以强敌为师资”的口号下,借鉴与移植日本学制,注重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重点发展师范教育的一场改革。虽然说难免有封建性和抄袭的痕迹,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确实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政府于1901年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时值庚子战败,时局艰危,急缺经邦济世之才,特别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明确教育的实用功能,将实用作为课程设置的标准之一,大力发展实业教育.至此,教育的实用化改革奠定了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推进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其中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的一项内容。清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废除了科举制,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颁布了新的学制,健全了教育行政机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清末的教育改革并没有脱离"中体西用"的原则,并且改革滞缓,当然也没有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清末教育改革不仅因为加征学捐而激起下层社会的反抗 ,而且促使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 ,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壮大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 ,从而加速清王朝自身和整个封建王朝统治的覆灭。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舫 《考试周刊》2009,(23):231-232
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教育改革是清政府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在全国自上而下地推行,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至此,中国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的近代形态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维持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颁布学制,废除科举,改良私塾以及选派留学生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为复式教学在中国的植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复式教学于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缓解了清政府兴学过程中教育经费短缺,教师、校舍匮乏等问题,满足了广大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推动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近代英国传教士以在华传播西学的主导者自居,积极推动晚清中国教育改革,李提摩太是其中最积极的一位。面对当时中国危难的时局和蒙昧的民众,李提摩太通过发展教育的方式来挽救中国的时局和民众。他通过结交清政府的官员、著书、译著,以及出版报刊和参与学会等途径提出改革清末中国教育的主张:建立现代学校,变通教育章程,并借助山西大学堂的建立直接参与中国的新式教育运动。然而李提摩太参与的"西学东渐"因受制于其自身的宗教价值观和强烈的传教使命感,使得他对英国教育思想传播的客观效果与其主观愿望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基础上,伴随着对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的解体,促成了许多新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积极教育制度因素的大量出现。这次教育改革从教育立法、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推动着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彻底摧毁了晚清王朝"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开始了新政时期的军事教育改革。清末新政时期的军事教育改革包括废除科举中的武举制度、创立军事教育管理机构、构建军事教育体系等内容,体现出制度性、主动性、广泛性等特征,在充分评价这次军事教育改革价值的同时,也应揭示出其存在的流弊及局限。  相似文献   

13.
日本著名教育家平塚益德指出:教育是日本的“立国之本”。这是从明治维新以来就确定了的根本国策。一百余年来,日本进行了三次教育改革,明治维新时期开始的教育改革,是日本的第一次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幕府体制时期封建的教育制度和法规,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和学校制度,为日本的近代化培养了大批国家管理干部和科学技术人才,从而为日本成为近代工业国奠定了基础。认真研究日本近代教育的历史,总结近代日本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无疑,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下面试就这次教育改革的总方  相似文献   

14.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虽然无法实现王朝的自救,但其改革措施却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崔改梅 《培训与研究》2007,24(5):81-82,90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虽然无法实现王朝的自救,但其改革措施却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试论日本三次教育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刘建芳教育是立国之本,这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就确定的根本国策。一百多年来,正是由于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才使日本成为教育现代化国家。日本的教育确有许多成功之处,有许多经验可借鉴,尤其是作为正在迈向现代化的发展国家,借鉴日本...  相似文献   

17.
熊命辉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6):30-33,43
清末法律渊源,由于社会发展状况的明显差异,可以以清末法制变革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变革前,法律渊源以中国传统法律渊源为主,即律、例、会典、地方性法规、条约等正式渊源和习惯、判例、法律解释等非正式渊源。变革后,除已有法源外,从立法角度还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大纲为核心,包括宪法大纲、全国性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带资产阶级性质的近代法律渊源体系,从立法角度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律渊源体系。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研究现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其中教育改革在清末新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这次改革是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转型,一方面,其现代化的元素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浓厚的保守气息,体现出千年帝国在社会转型阶段的复杂历史惯性。  相似文献   

19.
受维新人士对小说启蒙作用的认识进而发起小说界革命的影响,清末小说的译介和创作进入到一个空前的繁荣期,教育改革作为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成为新小说创作的题材之一。通过撷取清末教育题材小说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叙事片断,透过其常见主题和有关新式学堂办理、教学等情形和师生生活细节的描述,可以揭示小说语境中教育革新与守旧、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冲突,及其所呈现的清末新式学堂图景。  相似文献   

20.
私塾改良是清末自强意识下推动教育改革的一项举措。在各地官方和民间的私塾改良活动中,京师的私塾改良不仅走在全国前列,而且成为官方树立的改良范本。清末京师的私塾改良具有比较独特的历史发展线索与特点:改良步伐“稳中求进”,稳住日常教学,精进教学质量;私塾地位不可替代,数量与影响力远高于小学堂;督学局的改良方针以劝导为主,非强制不催促;采取金钱奖励和身份奖励并行的手段推动改良行动;“劝学浅说”内容平易近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