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阐述了湘西北喀斯特山地生态脆弱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探讨了该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提出了适合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地域特征的持续农业发展五种模式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突出、经济落后,发展生态农业是该地区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和重要途径。但不同喀斯特地貌环境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不同,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因地制宜。以位于喀斯特峰林盆地的清镇市王家寨和羊昌洞为示范研究区,利用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决策各示范区农业优势产业,建立相应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对比分析提出最适宜喀斯特峰林盆地发展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优的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3.
恭城模式是喀斯特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20世纪80年代以前,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该地区的农业发展,人口增加,土地超载,使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恭城人变生态劣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恭城模式是喀斯特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20世纪80年代以前,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该地区的农业发展,人口增加,土地超载,使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恭城人变生态劣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发生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脆弱的喀斯特生态地质环境中,人地矛盾加剧引发了大面积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西南喀斯特人地关系可归纳为农耕农牧型、矿山开采型、开山修路型、工业污染型和城镇扩张型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人地关系对于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发展作用方式和作用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农耕农牧型人地关系对石漠化的作用最大.要协调人地关系控制石漠化,妥善解决农村居民生存与发展困境以缓解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压力是重点,脆弱生态环境的改良和石漠化修复技术是支撑,加强管理是保障.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普遍共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危害是全世界所应关注的问题.中国南方以贵州为中心的喀斯特地貌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其特殊的地质、气候背景和尖锐的人地矛盾使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环境容量低、稳定性差.以严重水土流失——石漠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严重威胁着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2.2亿人口赖以生存的空间.因此,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农业发展备受学术界和政府关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宜宾市兴文县喀斯特地貌和农业生产模式的勘察和研究,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半结构访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及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三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喀斯特区生态型农业模式、立体农业模式和生态旅游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8.
生态型小微企业与珠江流域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加强生态型企业研究、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对珠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要尽快改变将生态型小微企业与珠江流域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相割裂的研究现状,积极探讨珠江流域喀斯特生态脆弱条件下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的作用机制。使得二者进入良性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9.
贵州喀斯特腹心区域生态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黔南州、黔西南州是我国喀斯特腹心地区.该区域不仅生态脆弱且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目前仍然存在着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双重任务.而当前关于喀斯特腹心地区生态扶贫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本文从喀斯特腹心地区的生态现状及扶贫特殊性出发,在总结以往扶贫对策成效的基础上提出适应该地区的生态扶贫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经济转型与喀斯特山区石漠化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山区仍然处于传统农业经济形态,本文通过对农业经济形态及其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分析,认为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加上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砷生态环境尤其是石漠化的演化造成了严重影响。防治石漠化的重要思路之一是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依照“狭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了福建农业过去50年的发展历程,并就未来福建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农业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由发达国家提出的世界性农业发展战略,是当前世界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本文分析了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阐释了中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约束条件,指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农民素质低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农村人口素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三个不适应:农民认知水平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不适应、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不适应、农民的行为习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不适应。人口低素质通过制约科学技术发展、造就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破坏者、造成人口膨胀和结构失调从而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提高农业人口素质,抓好教育和农业科技普及, 增强生态意识和环保法律意识,促进农村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丽水市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试点地区,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控制和替代关系到该市能否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分析了丽水市农用化学品的使用现状以及变化趋势,提出了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控制和替代措施,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农用化学品的和减少其对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5.
依靠资源优势,进行农产品开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开发利用,既为当代人造福,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不可多得的资源。文章认为: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农产品开发的方向;农产品开发本身需要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农产品开发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6.
对西藏农业产业结构和比较劳动生产率进行了分析,在讨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上,确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确定了指标权重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最后对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广对保障农户利益和稳定农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梅州市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发展缓慢、险种单一、农民保险意识薄弱和业务拓展难等问题,为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消费理念认识的深化,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重视。信息不对称、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组织保障差等因素,造成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机制缺失,导致物流过程中农产品损耗浪费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通过标准统一、政策保障、技术创新、行业自律、信息共享和生态物流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增强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是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粮食产区,至今仍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处于淮河流域中游的皖北地区在整个淮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调查,全面把握该地区当今农业科技状况。并通过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系统比较,综合评判两者对于该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意义。从而为安徽省淮河流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途径。只有使两者密切结合,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农业环境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为皖北及整个淮河流域未来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0.
随着黄州城市化加快发展,黄州城郊的农业虽然在继续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障碍,必须改变发展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向,使农民从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一部分从事非农产业,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升规模效应,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商品化、持续性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