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从研究翻译的本质入手,认为“忠实”是翻译的基本标准。译者的工作是“一仆侍二主”,翻译不仅要忠于原文(包括忠于原文的内容、形式、风格、效果等各个方面),还要忠于译文读者。但由于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绝对的面面俱到的“忠实”是做不到的,译者不得不有所取舍。取什么,舍什么?这就取决于翻译目的了。“忠实”与翻译目的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马列主义一般原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具体国情之间的关系,在翻译实践中,它们相互结合,译者何去何从的问题,译文的衡量尺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2.
在诸多翻译理论中,“忠实”是不可忽视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但是“忠实”的程度并未有具体标准.完全“忠实”原文是理想化的,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改译是必然的.而功能翻译论提出“忠实程度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这意味着“忠于原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该文将以黄果树瀑布景点英译为例来在考察翻译中译文和原文的“求同”与“存异”同翻译目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覃晓霞 《海外英语》2012,(15):144-145
在诸多翻译理论中,"忠实"是不可忽视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但是"忠实"的程度并未有具体标准。完全"忠实"原文是理想化的,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改译是必然的。而功能翻译论提出"忠实程度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这意味着"忠于原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该文将以黄果树瀑布景点英译为例来在考察翻译中译文和原文的"求同"与"存异"同翻译目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欣 《青海教育》2008,(1):51-52
传统中西译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信”或“忠实”,即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译文既要忠于原作之美,也要忠于它的不足,也就是说,原作是什么样就尽可能把它译成什么样。不忠的译文或译者招来的往往是责难,因为“信”可以说是翻译的天经地义,‘不信’的翻译不是翻译,不以‘信’为理想的人可以不必翻译。虽说大家都明白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但“译者故意添加、删节而导致走样,  相似文献   

5.
李光辉 《文教资料》2009,(36):35-36
《译者的任务》一文涉及翻译的本质、原著的可译性、原著与译文的关系、翻译的忠实与自由等翻译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从探究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入手。审视翻译的目的与功能,以揭示翻译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译者的任务被解构为语言和语用两个层面.从而突破本雅明从“纯语言”层面对译者任务的单一解读。在翻译中,忠实具有相对性.只有从语用的角度看待翻译的忠实和译者的自由.才能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认为原文文本的目的在于“提供信息”,以便译者可以更好的创造交际环境和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更加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与“对等”理论中所强调的原文完全忠实译文不一样。在目的论下,译语文达到交际功能为主。  相似文献   

7.
提翻译必言最大限度地忠实原文。但是大量名译者的著作看证明这一原则并非贯穿翻译实践始终。笔者对传统的忠于原文原则的权威性提出质疑,提出翻译要忠于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8.
翻译标准多元化使译者翻译时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但这并不代表翻译无标准或译者可以任意选择翻译标准..在“笔译基础”课程考试中,评价译文的标准是给定的,即要综合考虑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目的、功能和文体风格.这要求译者应从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方面来考虑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如果改译甚至胡译或者乱译都将被处以“低分”的惩罚.因此,翻译标准在理论上是多元的,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却是唯一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9.
杨晓丽  安静 《文教资料》2011,(2):31-33,88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源语认知环境中寻求关联并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作出动态适应。关联理论在W.J.F.詹纳尔的《西游记》译本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詹纳尔为翻译《西游记》中的文化内容,采取了多种手法,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替代法及注释法。本文通过评析具体例句指出,在翻译涉及文化内涵的文本时,译者应灵活采用翻译方法,在忠于原文作者和忠于译语读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实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0.
儿童文学的首要读者是儿童及青少年,读者群体的特殊性使一些译著片面追求文稿的简明通达,而忽视了译稿的准确忠实。与此相仿,一些译者论及儿童文学翻译,也倾向于强调译稿的语体特征,对忠实这一基本的翻译原则却鲜有论及。只要稍微仔细地阅读几本儿童文学译作,就会发现不忠于原文、进而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的实例绝非少见。儿童文学翻译仍应以忠实为先,“通俗晓畅”等文体特征,仅仅是忠于原文之果,不宜作为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我国近现代的翻译理论谈起,回顾了我国有代表性的翻译家的翻译理论,阐述了对翻译的理解、翻译的标准和对译者的要求,并对翻译实践中出现的误译做了深入浅出的评议。  相似文献   

12.
“直译”、“意译”是英汉翻译中的两种基本方法,在实际翻译中也各有所长。本文分析了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特点,阐述了在具体翻译中灵活运用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一些相应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应注意的环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实际教学过程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比较单一、片面,缺乏横向的、纵向的联系。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抓好应注意的环节,才能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详细地分析论述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影响翻译教学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佛经翻译开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我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阶段、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四次翻译高潮。经过无数前辈翻译家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史上“文”“质”之争原因的阐述.对其派别和特点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针对目前我国翻译现状,提出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教学设想和原则。即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被动翻译能力的培养和积极翻译能力的培养;教学必须遵循真实原则、交际原则、透明原则和充分原则。  相似文献   

18.
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 ,但不能忽视“译”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英语翻译教学改革中 ,应将翻译理论和教学渗透于精读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增加实用性翻译训练等  相似文献   

19.
西方翻译理论家本杰明和韦努狄都对透明的翻译这一概念有过看似令人费解的论述。本杰明所提倡的透明的翻译实质是异化的翻译,韦努狄所抨击的透明的翻译实质是归化的翻译。两种提法是殊途同归、即都主张异化的翻译。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更早期的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  相似文献   

20.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是彼得·纽马克对翻译理论所作出的突出的贡献,对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评析具有重要意义。两种翻译方法存在异同,对比《红楼梦》中“元眷省亲”一段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两种译文,杨译大致体现语义翻译而霍译则基本遵循交际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