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简析汉语“陪伴性”物量词中的通假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汉语"陪伴性"物量词中的通假现象,在引证古文献的基础上,为一些通假字找到了本字,并从汉语史以及汉字的特点等角度对量词的通假现象进行了剖析,指出量词之所以能够通假,不仅与量词在使用过程中的"泛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也与汉字与汉语之间的关系以及汉字的演变趋势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程俊英、蒋见元在《诗经注析》中认为诗经中有许多通假现象,但其中有一些字释作通假并不妥当。文章对其中部分不合理通假进行考证,并归纳出该书中四种通假注释错误:分别是异体字误作通假、古今字认作通假、滥用通假和本字借字相混。  相似文献   

3.
通假,指的是古书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一般认为,通假包括“通用”和“假借”两种情况。现行中学教材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通假的范围。古书中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通假现象很多,常常造成读者特别是初学古文的中学生阅读上的障碍,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不明通假,往往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清代学者朱骏声说“不知通假者不  相似文献   

4.
元曲生成有着特殊的社会发展背景和复杂的语汇环境,欣赏元曲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1.元曲语言与当地风俗的关系;2.元曲语言与历史和典章制度的关系;3.元曲中的隐语和谚语;4.元曲中大量的外来词与土语方言;5.元曲语汇中特殊的通用、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5.
浅析侯马盟书中的假借通用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假的滥用,是导致侯马盟书文字异形现象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我们统计,侯马盟书中共有82组假借通用字,共206个假借体,而这些通用字可主要分为音近通假、义近通假和形近通假三类.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古汉语通假字的问题,这里就谈谈古字通假的一般特点及其通假用字的规律,以供参考.一所谓古字通假,是指在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通假”是某字通用、借用为另一字的意思,所以“通假”也叫作“通借”.被借用的那个字叫作通假字,把所借用的意义叫作通假义,如:  相似文献   

7.
从《史记》中《殷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两部分中查找通假字,通过研究其通假的条件。主要依据古音通假来判定这些例字是否通假。  相似文献   

8.
"古音通假"原理的普遍应用解决了许多古书上的疑难问题,成为训释词义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存在着"滥用通假"的流弊。曹先擢《通假字例释》中有误以同源字为通假者,有误以古今字为通假者。这些误用现象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古字通假的社会约定性出发,从声音联系上为古字通假作详细分类,并简述古字通假的通假方式。  相似文献   

10.
通假字漫谈     
通假字就是古汉语中的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字.如果不了解汉字的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有两条.通假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音同而通假,二是音近而通假.音同的通假,是指借用声、韵、调相同的字来代替本字的通假现象.音近的通假,是指本字与借字之间声、韵、调只是某些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中,有学员就《现代汉语词典》释“通假”为“汉字的通用和假借”,对通假与假借的区别提出了质疑,现解答如后: “通假”和“假借”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通假”是古人运用文字的一种现象,如《史记》里的“禹抑下鸿”,“鸿”是“洪”  相似文献   

12.
古文字资料中有很多通假字。古文字考释中常常要遇到通假问题。本文具体讨论了古文字考释中确定通假关系的“律例兼备”的原则,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略作辨正。  相似文献   

13.
通假简论     
何谓通假?凡本有其字,不用本字,而借用与本字音同音近者以代之,统称之为通假。如此有意背离汉字以形见义的特色的“怪”现象,在我国历史悠久,原因复杂。不自量力,试就通假起源及其发展、通假规律及如何探索通假本字等问题,作些探索,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日常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尤其是网络通假词不断出现,并广泛地应用于日常交际中。本文从交际理论的角度,通过分析网络通假词的特征,来分析网络通假词对实现成功交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假字,《辞海》解释:通假也叫"通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说得俗一点就是古代文人写别字。通假字是今人的雅说。在初中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有51个通假字,有的与字典或  相似文献   

16.
古人用字多通假,文献(包括出土材料)愈古,通假愈多。故后人阅读古籍,如不明通假则难以达。但对通假亦须有正确理解,否则在解释或应用时难免出错。本文以《说文》中的藉、、籍、荐、五字为例,以辨明“通假”、“混用”、“误同”等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17.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节选的苏轼作品《赤壁赋》中有"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句。其中,关于"缪"字的解释是:"通‘缭’,缠绕的意思",也就是说,"缪"和"缭"是通假的关系。对此,笔者很是困惑。现将理由陈述于下,以请教于方家。首先,说"缪"和"缭"是通假不符合通假的规则。何为"通假"?"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在现代  相似文献   

18.
文言实词在很多语境中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一、通假一般来说,如果直接按本意读不通的字便可能是通假  相似文献   

19.
古字通假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一翻开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通假字几乎随处可见。因此,中学语文中“通假字”可算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但我现在要说:中学阶段最好把“通假字”隐退甚至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20.
通假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通假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广泛地运用着。一、网络聊天网络聊天中的文字通假,与古代汉语中的文字通假相比,范围更广,形式更多。古代汉语中的文字通假仅限于句子中个别字的同音替代,而网络聊天中的文字通假不仅可以是个别字的通假,如:乐——了摔个——帅哥菜鸟——才聊(指初学上网的人),还可以是整个句子的通假,如:青筋—请进。8147——不要生气。9494——就是就是。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99,8179,7954——舅舅,不要吃酒,吃酒误事。等等。还可以是汉语拼音字母与汉字之间的通假,如:GG——哥哥MM——妹妹,甚至还可以是外语字母与外语词之间的通假,如:I服了U——我服了你。二、民俗活动(一)欢庆春节人们吃年糕,谐“年年高”“(糕”通“高”);吃枣糕,谐“早日高升”“(枣”通“早”);吃鱼,谐“年年有余”“(鱼”通“余”);吃韭菜,谐美好的生活“天长日久”“(韭”通“久”);吃鸡,谐“大吉”“(鸡”通“吉”),等等。在广东,“橘”与“吉”同音,所以在新春时节,橘子就成了各家的必备之物。(二)结婚生子在婚俗中,人们常以红枣、栗子等向新婚夫妇贺喜。“枣”与“早”同音,“栗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