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量词"位"的泛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怀兴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1):66-68
近年来量词"位"使用范围迅速扩大,连一些著名语言学家也常自称以"位",这便引起学者纷纷批评.本文从历时、共时两个角度考察量词"位"的产生和发展,证明它目前用于自称也好,用称"丑类"也好,都是词的泛用,而不是词的误用.词的泛用是社会发展与人之思想观念变化的必然产物,是词义扩大的主要动因.纵观语言发展的历史,可知没有词的泛用,就没有词义的扩大,也就没有语言的发展.因此,对于词的泛用,明智的做法只能是发现变异,查明原因,承认现实,因势利导,而不能只是一味采取规定主义的批评.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为了汉语规范化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语言的健康发展,为了人们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过去近半个世纪里的那种以传统语法思想为指导的汉语规范化工作模式、那种愿望虽美好而出手多失慎的所谓"匡谬正俗"活动,应该彻底检讨一下. 相似文献
2.
王立群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3):117-121
通过研究“个”的句法功能和特点,提出“个”语法化的轨迹并试图分析证明。文章从共时平面描写了“个”的四种句法功能:作为名量词,修饰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表动量,相当于”一下”;标记宾语;作为助词,标记补语。之后提出了“个”语法化轨迹的假设。从历时平面验证了“个”语法化轨迹的假设,认为“个”语法化的动因有:(1)”一”的虚化和脱落;(2)“个”词义的虚化;(3)语用作用和类推机制。 相似文献
3.
量词“位”的变异用法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量词“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例证考察,分析、说明了“位”的变异现象,并分析了其变异的原因。我们认为,语言的变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应正确对待这种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4.
上官文慧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133-13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使用的是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教材,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如何实现课程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的转化,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也是授课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从而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相似文献
5.
陆玮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1):40-44
两岸形成对峙格局后,岛内岛外的台独势力借机兴风作浪.蒋家父子尽管与新中国势不两立,但在反对"台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立场上,始终保持坚定、鲜明的态度,不给台独势力可乘之机,为后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营造了较为有利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制定师德规范,加强师德评价;构建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师德建设要与培养教师全面素质、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维护教师自身利益、建立自己良好小气候区、继承优秀传统和发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李玉洁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
"两个必然"原理是<共产党宣言>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两个必然"原理的基本含义进行了重新解读,并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这一侧面,论述了"两个必然"原理并不过时.本文忠实于原文,用原文解释原文,深刻理解"两个必然"原理的内涵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量词“个”和“位”都可用于人,但有区别:“个”是中性词,“位”是敬词.什么时候或什么样的人用“个”或“位”,是有讲究的,不可“摸摸脑袋算一个”(老舍语).请看《我的战友邱少云》(人教版小语第十一册)中的两个句子: ①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突然叫起来. ②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相似文献
9.
10.
关于"V+个+N"结构中"个"不表示任何实际量的情况,以往的研究只偏重于对它进行描写,而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清楚地理解交际中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结构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用这种结构.从语义方面考察"V+个+N"结构,分析"V+个+N"结构在不同语境下的派生意义,归纳出结构的基本语义功能是"减势",减势是该结构的"体",而"表示事件微小""表示随便""表示不在乎、无所谓""表示经常做的事情"等都是"用",是结构的减势作用在不同语境下派生出来的意义.明确了"V+个+N"结构的语义功能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语法意义,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把"是一个可以计量人的个体量词。通过对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分析发现,由于与量词"把"搭配的表人NP语法、语义和语用上的限制,"把"是一个非典型的计量表人NP的个体量词。与此同时,"把"又是一个计量"X手"类表人NP的典型量词。 相似文献
13.
高波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24(2)
<讲话>是针对延安文艺界的"不正常现象"而发的,这一"不正常现象"显现着"人的文学"在延安的影响.<讲话>精神的实施阻断了"人的文学",建构出"新的人民文艺".当下"红色经典"的改编显现着"人的文学"和"市民文艺"对"人民文艺"的侵蚀和遮盖,艺术趣味的变迁中体现着历史观的困惑和疑虑."人民文艺"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为基础,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决定"人民文艺"究竟是未能完成的历史建构,还是终将完成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4.
15.
王波 《商情·科学教育家》2013,(27)
语文课旨在启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智.如果说高中语文是一个神秘的空间,这空间里面的宝藏被一道门锁着,学生虽然发现了这个空间但却只能在门外徘徊.所以要帮助学生打开门锁,应当教给他们钥匙.这就是语文课中的“情”与“趣”.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学界对于"被"字句中"被"隐现规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总结"被"字的隐现规律,通过分析发现, "被"字句中"被"字的隐现与"被"字句所表示的句法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出于对"亡国灭种"的担忧,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反思传统和提倡维新渐成大势,传统中国的"天下与中国"、"国家与朝廷"这两对关系也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知识精英以"民族国家"观念中的"主权"、"土地"、"人民"来比照大一统中国的内外关系,使"中国"认同危机逐步显现出来.在民族国家已形成话语霸权的背景下,探寻到既能契合民族国家话语又能消除大一统中国认同危机的国家建构途径,是近代知识精英面临的难题.中国认同危机一直到"大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中华民族"、"五族共和"等词语的出现和使用,才逐渐得到缓和并最终消解. 相似文献
18.
19.
唐惠忠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3,(2)
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它既是“言”(文章的语言材料,即字词句本身),又是“文”(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传统文化等人文因素).“文”和“言”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文言文教学中,关于“言”的教学,应强化梳理,注重有效积累;关于“文”的教学,应细加挖掘,凸显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和亨利·列斐伏尔的"第三空间"可以用来认识和把握赛博空间.赛博空间是以人为根基,依据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具有物理实体特征的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建构的数字空间或概念空间.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赛博空间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