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本剧教学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时,我第一次尝试性地运用了课本剧,学生热情很高,也很配合,我高兴极了,觉得终于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此后不久,学校要求上公开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课本剧,课题是“和同为一家”,让学生演绎吐蕃使臣禄东赞向大唐求婚的情景。由于学生的出色表演,公开课受到了高度赞扬,该课本剧还获得了学校第三届艺术节课本剧表演赛二等奖。我对课本剧也更有信心和热情了,并认为课本剧不仅能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而且能锻炼学生写剧本、口头表达和表演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课本剧。但好景不长,学生由最初的热情很高逐渐淡了下来,愿意演的也越  相似文献   

2.
尚华燕 《考试周刊》2009,(10):153-154
一节好的公开课,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是一种锻炼,一种追求。我曾经上过几节公开课,也听过很多公开课,受益匪浅。下面根据我上过的两节公开课来分析历史公开课教学艺术。一、预见艺术长久以来,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我教了什么”,“我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极少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生的反映如何”,至于教学过程是否科学,  相似文献   

3.
我曾承担过一堂全校公开课,课题叫“母亲河”。回想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深深体会到要做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师是多么的不易。与此同时,也让我体验了教学的成功与教学的乐趣,并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与教师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2010年4月有幸承担了一节区公开课,课题为“微积分基本定理”.此节内容是从高等数学移植到新课标教材中的,内容抽象,讲解过程比较“繁”“难”和“乱”,学生不易理解.笔者对这节课的讲授,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我区进行了研训一体化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纵观四年来的初中语文研训活动,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内容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教研员深入课堂,以自己执教“公开课”为案例,生成研训课题。这样使培训在教材上从预设性变为生成性;在内容上从滞后性变为同步性或超前性;在方法上变注入性为自主性。从而更快地促进教师融入课程改革之中。  相似文献   

6.
“自主言论角”是本刊推出的一个新版块。它的宗旨是搜求新锐观点。容纳不同声音。本期奉献给您的主要内容有:①商榷频道,刊登了一名普通教师对一位教育专家的质疑文章——《难以实现的“共享”》,体现了他可贵的学术勇气和教学追求;②另类新说,近期我们在网上发现了一篇个性十足的“奇文”——《我不写教案》,读后觉得与众不同、有些启发,所以摘录出来供大家欣赏;③你说我说,“公开课”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我们需不需要公开课,公开课如何上,公开课如何听。公开课如何评?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主张;④言论会所,本刊2004年第10期曾经刊发过“关于好课标准的大讨论”的一组文章,反响很好,之后陆陆续续又收到一些老师的讨论文章,限于版面,只好摘其要点以飨读者了。  相似文献   

7.
如何把握选修内容的教学是老师比较纠结的问题。2014年4月,我很荣幸承担汕头市高二历史公开课,课题为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备课过程中,我对如何把握选修模块的教学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红兵:来信谈到对公开课的看法,我深有同感。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王桃花 《教育文汇》2013,(11):44-45
一年前,我在本校同年级另一个班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马说》。这个班学生的整体成绩不太好,同事们背后都称这个班为“差班”,任课老师平时都不愿多提这个班。说实话,在这个班上公开课,我也没指望能上出多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时常听一些公开课或是评优课什么的,课后听到执教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劲!”是学生没劲,还是教师没劲?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这个“劲”指的是什么?但是我揣摩,这个“劲”指的就是一种激情。是的,看看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是在为完成既定的任务而教,为应付大大  相似文献   

11.
胡静 《辽宁教育》2010,(1):87-88
在这个教学新理念层出不穷的年代里,“听写词语”这种训练形式似乎已逐步为人所淡忘,尤其是在各类公开课上更是难觅影踪。然而,不久前我见到的久违的听写,却让我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听写”原来如此美丽!  相似文献   

12.
吕赟  殷晓峰 《上海教育》2007,(1B):58-58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打开一张张荣誉证书,不禁陷入了沉思……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在公开课的讲台前“抛头露面”了!为什么昵?是行政工作事务繁忙吗?这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我心里明白,那就是我未能端正自己的心态!我已经习惯了“纸上谈兵”,总是将自己定位于“我是教科室主任990何谓“教科室主任”,即一个学校中教科研水平较高的人,也就是“高人”。于是乎,我的职责就是指出执教的不足之处,从而帮助他们进步,因为我是“高人”,所以,我只需动口就可以了,何需动手?再说了,“高处不胜寒”呀,“高手”开课时承担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公开课上好了,那是应该的;公开课上得砸锅了,就难免会成为教师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为何?什么高手,也不过如此,泛泛之辈,别看他平时说起来天花乱坠,真正上起课来还不如我们,真不知道他平时怎么好意思指导我们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刘华 《数学教学》2008,(1):15-17
日前,听取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为“苏教版”)新课标教材《数学·必修2》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第2节“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第3小节的“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笔者从一些不同的角度审视这个课题的“数’与“学”,并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反思与调整,之后,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得到的最大感受是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亟需改进原有的“以习题为中一心’的教学范式,建立起“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本文试图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这一课题为例,对这一改进的教学范式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最近.在一次语公开课上,我正在教聋校语教材第四册第十六课看图学句:“一阵风把讲桌上的一叠作业本吹落在地上,宋彩珠连忙把作业本拾起来,整理好。”为了让聋童能正确地理解“连忙”这个副词,课前我根据句子的内容用多媒体软件设计了一个课件,旨在通过形象的画面将静态课动态化。可当我打开软件,正  相似文献   

15.
五年前,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给了我一道他当时应聘工作时的试题,学有所成的他对这道题记忆深刻、无法忘怀,希望我这个当老师的能给我现在的学生做做.我从一个老师的理解角度比较顺畅地求出了几个“解”,感觉这的确是一道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好题!于是我便开始尝试着给学生去做,并在不久后的公开课上引用了这道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一次,笔者应邀参加本地某中学生物组的校本教研活动,任务是“为校本培训提供专业支持”。首先听了该校教师的一节课——“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特征”是初中一年级的第一节生物课。它原本是高中生物的内容,考虑到小学科学、初中生物和高中生物之间的衔接,本轮课改将它“下放”到了初中。所以对初中生物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教学课题。课程标准对这个内容并没有明确要求,但不同版本的实验教科书都编写了这一节。这说明,这部分知识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课题。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节校级公开课,课题是《郑和远航》,课前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可是在课上,出现了故障,一个超链接网页打不开了。我只能临时改变教学预设,可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精彩的课堂教学竞不期而至。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要努力达到使学生“乐学、会学、善思、能用”的境界,是我多年来一直探索的教研课题。在参加学校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我执教了《眼睛与仿生学》的一节公开课,获得了“一堂好课”奖。  相似文献   

19.
管叶青 《现代语文》2006,(11):79-79,65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是个“软肋”。公开课上,教师常常竭力回避或“浮光掠影”地处理这个环节,原因是很难出“彩”。即便在家常课中,词语教学也几乎“千课一律”——认读、理解、巩固,老三样。教学目的仅仅为了“扫清阅读障碍”,教学方法机械、单一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20.
故事 我是在教学困惑处找到好的课题的。这个课题的选定可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