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哈林是苏联早期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家和理论家。在工业化的问题上,他创立了一套与斯大林模式截然不同的理论,被西方称为“反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的纲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了他政治上和个人命运的悲剧。但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斯大林和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的争论,谁是谁非,历史今天已做出公断。  相似文献   

2.
布哈林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在鲁比扬卡监狱里的哲学著述《哲学彩屏(辩证法概述)》一书,论述了他对真理正义的追求。布哈林这部最后的哲学手稿不但内容广博,而且充满了布哈林最后生命的光彩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奉献。正如俄罗斯哲学家奥古尔佐夫评价的:“布哈林的手稿是创立另一种非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后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3.
布哈林是苏联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理论家。在工业化的问题上 ,他创立了一套与斯大林模式截然相反的理论 ,被西方称为“反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的纲领”。也正因为如此 ,导致了他政治上的悲剧。但是 ,2 0世纪 2 0年代斯大林和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的争论 ,谁是谁非 ,历史今天已做出公断。本文拟就斯大林和布哈林在农、轻、重的比例及其关系问题上的争论做一个粗浅的比较和分析。斯大林主张 :先工后农 ,先重后轻。斯大林在农、轻、重关系上的先工后农、先重后轻思想早在 192 6年就有所表现。当时他讲 :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加快我国工…  相似文献   

4.
布哈林的平衡论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应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在理论上作出的回答,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斯大林认为布哈林的平衡论是完全违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打击。时隔几十年,人们发现布哈林的平衡论对于如何在和平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与斯大林模式不同的另一种选择。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布哈林的平衡论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七年五月,正当中国大革命的最后关头,共产国际中国问题委员会召开了一次讨论中国形势的会议,参加的有布哈林、艾尔科勒(陶里亚蒂)、特伦三人。斯大林是在会议当中,应布哈林电话邀请来参加的。布哈林首先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农民正用暴力强占土地,吓坏了武汉政府。如果对土地运动不加遏制,我们将失去左派同盟者,便不能争取国民党的大多数。  相似文献   

6.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和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主义模式,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它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族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7.
俞良早教授撰写的《创论“东方列宁学”》,是一部深入总结和认识列宁学说研究史的学术力作。首先,从新的视角评析了国外列宁学说研究。该著作研究和评析了20世纪20年代联共(布)领袖人物如斯大林、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对列宁学说的认识和阐释。认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正确地认识和阐释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布哈林肯定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思想;季诺维也夫阐述了列宁关于党领导革命的思想、关于党是工人阶级先进部队的思想、关于党同无产阶级专政相互关系的思想。该著作既肯定了联共(布)主要领导人斯大林对列宁主…  相似文献   

8.
在共产国际“第三时期”问题上,布哈林与斯大林的观点有根本分歧。斯大林认为,第三时期是资本主义稳定趋于瓦解,新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资本主义走向崩溃的时期。布哈林认为,第三时期资本主义仍在稳定发展且有了新的特点。稳定虽不排除危机,但稳定过程的瓦解并不是生产力停滞、资本主义直接崩溃的结果,而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各种矛盾加剧的结果;资本主义稳定决定了世界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世界革命重心巳转向东方,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将主要是“外部矛盾”的结果;第三时期共产国际的斗争策略不应是发动世界革命,而应是反对法西斯主义危险,为此要继续执行发展广泛统一战线的方针。布哈林的观点发展了列宁关于共产国际的理论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1928—1929年,联共(布)党内进行了一场反右倾斗争。这场斗争是由1928年初出现的粮食收购危机引起的,很快发展成为以斯大林为一方,以布哈林为另一方的政治论战。这场论战关系着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方法和道路,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模式和政治命运的重大政治事件。  相似文献   

10.
李立三的“左”倾错误与共产国际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共产国际的“第三时期”理论及其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左”的估计,是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战略总方针的理论依据;我国城市武装起义经验的绝对化,是李立三坚持“城市中心论”的仿效模式;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阶级关系的公式化、定型化的分析,是李立三制定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的理论基础;联共、共产国际反布哈林右倾的竞争,为李立三的反倾向斗争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的天才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伟大的贡献,这一贡献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在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时期提在我国面前的一切根本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这一著作中得到了深刻的理论的探讨和科学的阐明。斯大林同志全面地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和分配的法则,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基础。斯大林的新著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的文献。在这一新著中提出了并科学地论证了关於准备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先决条件的纲领性的原理,确定了从一种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到另一种更高的经济即共产主义经济根本过渡的道路和规律性。苏联的某些经济学家,将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问题错误地归结为只是生产力发展到相当水平,或者甚至只是创造相当的‘技术基础’的问题。例如,雅罗申柯企图复活反马克思主义的波格丹诺夫——布哈林的‘观念’,他断言:对於过渡到共产主义来说,保证某种神话般的、彷彿把共产主义制度的本质包括无遗的生产力的‘最高科学’组织或‘合理’组织,就足够了。他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积极作用;正如同斯大林所指出的,本来是生气蓬勃的社会生产,他却弄成了‘片面的和空洞的生产工艺学,即布哈林的“社会组织技术”之类的东西了。’(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  相似文献   

12.
1926年,斯大林在总结取得政权以后布尔什维克党和党内反对派别的斗争经验时指出:“在我们党内没有一个反对派别能象托洛茨基主义那样灵活而巧妙地以‘左的’和最最最革命的词句掩饰自己的机会主义。”托洛茨基这个“最卑鄙的野心家和派别活动者”,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短短几年内,打着极“左”的旗号,向党发起了一次又一次进攻。1918年,他纠集布哈林等人反对缔结布列斯特和约;1921年前后他反对和破坏新经济政策;以及1924年列宁逝世前后他疯狂进行篡党夺权活动,就是突出的例证。  相似文献   

13.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1888年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教师家庭,18岁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因进行革命活动遭沙皇政府逮捕、流放,后流亡欧洲。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哈林返回彼得堡,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参加了十月革命的领导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历任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真理报》  相似文献   

14.
院士(Academician),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制度最早起源于欧洲,现在已通行于全世界。我国最早的院士产生于1948年,筹备工作则始于1946年。当时规定人选院士的资格为:一是在专业上有特殊著作、发现或贡献者;二是主持学术机关领导工作5年以上并成绩卓著者。  相似文献   

15.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以后,许多非俄罗斯民族经过反对沙皇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纷纷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布尔什维克党内产生了意见分歧。围绕着是否承认非俄罗斯民族的自决权,是否允许非俄罗斯民族以非苏维埃政权体制存在,以何种途径和形式实观多民族国家统一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作为布尔什维克主要领导人——列宁、斯大林、布哈林都就此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刘长军 《文教资料》2007,(12):100-102
布哈林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第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布哈林研究世界历史的开篇,也是布哈林世界历史思想形成的前提;第二,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加深了布哈林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也形成了布哈林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观;第三,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世界革命观。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布哈林世界历史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院士增选必须是一个审慎的过程。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有资格当选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究竟是如何开展的?今年的院士增选又有什么特点?  相似文献   

18.
前苏联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布哈林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深入分析布哈林唯物史观形成的条件和主要历程,在今天新的形势下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苏联这样一个农民人口占优势的国家里,怎样认识农民问题,斯大林和布哈林有着不同的看法,分析二人思想,可以预见后来党的政策及其变化,同时也可以说明三十年代初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的必然性。关于怎样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怎样认识农民,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工人阶级占人口多数的发达国家中进行的,他们没有详尽地论述农民问题的地位以及无产阶级国家对农民的政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面临的任务却是要在农民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肯定农民,说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由于列宁逝世过早…  相似文献   

20.
中苏两国高层内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曾经发生过分歧和争论。斯大林和布哈林争论的焦点体现在国家工业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三个方面。而毛泽东与刘少奇的争论则体现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农村政策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巩固三个方面。争论的结果,以高度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方法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被固定下来,对两国后来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