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若水 《收藏》2012,(13):140-142
2009年,91岁高龄的周汝昌出版了《我与胡适先生》一书,详细讲述了他从20世纪40年代因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大文豪胡适先生书信交往而走上研究《红楼梦》之路,并为之倾注一生的心迹历程。周汝昌自幼因母亲手中有一部日文版的《石头记》而初识《红楼梦》,上南开中学时,常与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黄裳先生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孟喜元 《收藏界》2013,(3):120-121
周汝昌先生,因在《红楼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他被称为继胡适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同时,他的古典文学综合素质也非常好,在古典诗词、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而且他的人品也好,晚年失明,仍坚持艺术创造。老先生的精神,值得晚辈学习,令人十分敬佩!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枚20世纪40年代的收发章,为木质,呈椭圆形,高3.4cm,长边4cm,宽边3.3cm,大写的雕刻文字从右往左分三行,分别为“保安、毛晋兴、收发章”。保安毛晋兴何人也?  相似文献   

4.
韦力 《收藏》2012,(3):130-133
翻查资料时,无意间读到刘克庄《沁园春》一首,最后一句为"读枕函书,宝家藏笏,免使他人笑弗堂。吾衰矣,虽尚存右臂,不解擎苍",不禁联想起姚华,觉得此句用于他身上颇为贴切。姚华(1876~1930年)字重光,号茫父,又署弗堂,贵州人氏。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民国时曾任临时政府参议院议员、北京女子师...  相似文献   

5.
韦力 《收藏》2012,(4):144-147
《随园诗话》曾言:"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此语确否,后世考证者极多,难以一言蔽之。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友人思元主人裕瑞又言:"闻袁简斋家随园,前属隋家者,隋家前即曹家故址也。约在康熙年间。书中所称大观园,盖假托此园耳。其先人曾为...  相似文献   

6.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集邮博览》伴随我已经30年了。回顾与她相处的往事,心绪难平,感慨良多,脑海里存储着不少温馨而难忘的记忆。20世纪50年代末,在我读初中的时候。首先结识了《集邮》杂志。可以说,《集邮》是我集邮道路上最早的启蒙先生。1982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中国邮政已逐渐走向成熟,除平信、快信、挂号、回执、包裹等业务外,还不断开辟新的业务,现简述如下。1.收件人付费回信业务。据1931年1月24日《申报》报道,上海邮务管理局通告,将自2月1日起“推行一种新制度,准由各商行在广告函件内附装不粘邮票之回件信封或明信片……寄回投递时,得由上海邮局向原寄商行照平常信件收取邮费”。  相似文献   

8.
韦力 《收藏》2015,(10):131-13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国内收藏类杂志还很少,我最喜欢读的有两本,一是西安的《收藏》,二是北京的《收藏家》。但是《收藏》最初的几年,很少刊登关于藏书方面的文章,《收藏家》也同样如此。《收藏家》大概创刊于1993年,从创刊号开始,  相似文献   

9.
梁荫宗 《集邮博览》2011,(10):22-24
实寄封的收藏和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曾在《集邮》杂志呼吁“要注重实寄封的收集和研究”,从那时起,随着实寄封特别是早期封收集的日渐升温。个别人花样翻新地制假贩假。令人防不胜防。同样,也有一些人祭起了“流传有序”、“海外回流”的旗号,认为只有故去的、洋人的东西才是真东西,否则就是假货.这种现象在集邮界影响不小。  相似文献   

10.
王勃生 《精武》2010,(5):29-29
近读闫永发发表在《精武》杂志(2010年第一期)上的《缅怀刘景云先生》(以下简称《缅》文)一文,颇有感慨。闫之德行真乃"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我一直是一个集邮爱好者,但是我的集邮却开始于猴票丢失的时候。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刚工作,一天一位朋友到单位带来了他买的猴邮票,并将其中一个四方连直接送给了我,当时我不集邮,也不懂集邮,所以没当一回事,后来在写信的时候因为嫌这个邮票麻烦就用掉了。  相似文献   

12.
储敖生 《收藏》2010,(5):156-156
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婚姻文书的收藏。2002年10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收藏一绝》丛书出版了我的《华夏婚书婚俗》。书中收有清代咸丰年间结婚证,还有典妻契、卖身契,以及亡女招赘活丈夫的婚书,因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出版后很受欢迎;独缺休书。  相似文献   

13.
康平 《收藏》2014,(7):140-141
在升值空间稳定、投资回报率高的古玩艺术品收藏领域,近年来奇石收藏的高额回报率引人注目。 以西安为例,西安的藏石热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兴于90年代中期,盛于2000-2006年。2007-2009年,由于普洱茶受热炒,奇石投资交易波澜不惊。2010年后,奇石交易回暖,每年从各地奇石交易会反馈的成交额数据在不断提高。当今奇石收藏缺乏名人效应,也少了权威机构的参与。  相似文献   

14.
孙文学 《武当》2010,(11):45-46
《武当》2009年12期刊载《老子‘绝学无忧’说之我见》一文,余略有不同观点,诚意与该文作者交流,不当之处请见谅。  相似文献   

15.
方才收到《上海集邮》2009年第11期,读丁临渊《坎坷的集邮经历》,文若行云流水,喜怒哀乐逼真,不禁拍案叫绝。丁君涉足集邮,起因于邻居的邮票剪贴画。巧得很,我最近从"淘宝网"上,觅来两张邮票剪贴明信片,玩兴正浓呢。  相似文献   

16.
王舒乙 《收藏》2013,(3):141-141
初识《收藏》杂志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还在上小学的我对中国古代文物充满浓厚的兴趣,因此开始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收藏。中国古代货币悠远的历史、道丽的书法、繁多的形制,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不断地想往更深的领域探索。收藏起步之初,我便遇到了阻碍。我生活在福建省一座新兴的工业小城,远没有中原地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收藏资源,甚至连能够学习交流的人也没有几个。相反我的这种爱好还被许多人所不理解,  相似文献   

17.
招思虹 《收藏》2014,(11):134-137
1937年7月30日,在美国旧金山曾发生过一起令人拍案叫绝的“抗日官司”,这就是著名的“广源轮案”。该案涉及中、美、日三方,案件经过长达两年的角力,成为当时轰动国际社会的一大名案。  相似文献   

18.
周方清 《收藏》2008,(10):140-140
读罢《收藏》2008年第7、8期“汶川之殇 文物之痛”两组文章后,令人震憾,同时给了我们收藏界更多的启示。特别是《让防灾比救灾做得更好》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文章总结了汶川大地震给我们收藏界带来的灾难和教训,指出保护好文物,做好防震已是刻不容缓;强调了需要更多地了解和借鉴像日本等多地震国家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防震和文物保护经验,使笔者深受启发。这次汶传大地震不仅使灾区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损毁严重,而且给民间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造成巨大损失。痛定思痛,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呢?  相似文献   

19.
一张招贴画     
喜栋 《新体育》2010,(7):21-21
我是1954年2月进的《新体育》,在美编的岗位上,一干就是50多年。 50年代。对美编最基本的要求是会用版式纸画版。版式纸,就像90年代的作文稿纸。图片尺寸是通过计算所占版式纸的字格数决定。有时为了直观.要把缩放复印后的图片直接粘贴到版式纸上。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