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在前人对现代汉语词缀“们”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并展开讨论了“们”最本质的语法意义——整体多数义,即“N们”表示的是由多数界限分明的个体组成的整体,此整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分开,并以此为依据解释了“们”前不可计量和“们”后在一定条件下可计量的原因。全面地指出了“N们”在指称方商的特点:定指为主,类指(不定指)为辅;有指(指称性用法)为主,无指(归属性用法)为辅。“N们”在指称上的特点“定指为主”和“有指为主”均是由“们”的语法意义——整体多数义决定的,即使是辅助性的类指也是由“们”的整体多数义决定的,而特殊的归属性用法中也反映了“们”的整体多数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们”通常是作为名词的语言标志出现的。关于它的具体用法,第二册《初级中学语文》上说: 表示人的名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如“同志们”,但当名词前头有了表示多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指物的名词后面加“们”的拟人用法,“们”具有使事物拟人化的作用(黄伯荣、廖序东1997)。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什么是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而所谓当作,是使一类事物具有只有另一类事物才能具有的情态动作”(张炼强1994)。这就是说,拟人是写说时让所涉事物具有人的情态动作。用这个观点来考察“指物名词十们”的用例,我们发现“们”并不能使事物拟人化。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其一,在拟人的句子里,去掉指物名词后的“们”并不影响事物的拟人化。按理说,如果“们”具有使事物拟人化的作用,那么在…  相似文献   

4.
河州话中的复数标记"们"构词能力强,使用范围广泛,除可用在指人名词、人称代词后表示复数外,还可以用在指物名词后表示复数,这是其它汉语方言中很少见的语法现象。元代文献材料中有大量与河州话复数标记"们"相似的用例。河州地区的历史、民族状况推断,河州话复数标记"们"的特殊用法主要是汉语西北方言与阿尔泰语系语言(主要是蒙古语族)长期接触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1 “们”作为表复数的语缀,用在指人名词和人称、物称代词的后面,这是公认的用法。对物类名词后用“们”的现象,现在通行的看法是,物类名词后用“们”系拟人用法,这种观点的依据是;“们”是专用来指称人的复数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典》对量词“位”的解释是:“用于人(含敬意):诸位、各位。”《辞海》的注释为:“称人的敬词,如:三位来宾。”但在语言运用中存在与《现代汉语词典》等注解不同的用法,提出来,以就教各位先生。  相似文献   

7.
社会语言学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语言变异研究,选取吉林方言区东区长春片长春市作为调查范围,选取了吉林方言中“我们”的四个变体即“我们”、“姆们”、“网们”“俺(们)”,研究各个变体的出现情况、出现的原因,以及预测各变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网络流行语“萌”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其用例的分析考察来阐述“萌”的词性并归结其用法,从而彰显“萌”在网络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和意义的差别。同时论述形成这种差别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9.
社会语言学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语言变异研究,选取吉林方言区东区长春片长春市作为调查范围,选取了吉林方言中"我们"的四个变体即"我们"、"姆们"、"网们""俺(们)",研究各个变体的出现情况、出现的原因,以及预测各变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们”不但是普通话的复数形尾,而且在方言中尤其是北方方言中应用非常广泛。当前语法学界对现代汉语“们”的用法、性质、来源问题研究较为充分,这为进一步开展汉语方言复数标记“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样式和理论指导。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大对汉语方言“们”字的田野调查力度,以此为基础,在先进语言理论的指导下,对“们”字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说“TA”     
作为新出现的拼音字母词,第三人称代词“TA”、“TA们”是在“他(她)”、"他(她)们"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二者都属于不规范的用法。但是,这两种看似不规范的用法是为弥补“他”和“他们”在表意上的缺陷而产生的,有着其内在的客观理据。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由于受认知规律和生活阅历的影响,常常出现用“生活语言”代替“数学语言”的现象,如一年级学生会将“圆柱体的特征”表述为“上下很平、很圆,中间很滑”等,面对这些回答教师通常采取消极评价,而将“课本语言”强加于学生。笔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英国人格守教条、传统,彬彬有礼、含蓄幽默,而美国则混杂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其间含蓄用法也很普遍,因此,在英美口语和书面语中,含蓄用法随处可见。笔者在英译汉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双语对比研究,下面拟提出英语语言中诗歌语言、虚拟语气、双关语等中出现的一些含蓄用法的现象教于同仁。一、英语诗歌语言中的含蓄用法及其翻译①《莎士比亚戏剧精选一百段)中的(一报还一报)里有这样的诗句:“Iflmustdie,lwillencounterdarknessasabride,Andhugitinminearms.”(P.84),黄兆杰先生译为:“假如我非死不可,我将邂逅死亡,有…  相似文献   

14.
谈“族”     
近年来,报刊、杂志、网络频频出现关于“族”的新造词语,其中很多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例如:打工族,走班族,闪婚族,拇指族(短信一族),嘻哈族,啃老族,等等。我们不仅知道它们的意思,很多人还是其中某一类的成员。这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值得注意。本文将从语言学方面简要分析一下这些新兴的“族”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23年,职工们涨了32次工资”;“农民工娶了本科毕业的媳妇,有的还当上了处级领导干部”;“一个人的建议,却被集团专题研究,专题调研”;“填海造港,一位老职工把崂山绿石砚台投海献力”……采访中,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的职工们用朴素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幸福感受。  相似文献   

16.
目前正在不少国家和地区流行的双语教学,是指在非语言学科教学中,教学语言除母语之外还另用一门语言作为课堂主要用语的教学。它源于双语现象(bilingualism)。双语现象指个人或某个语言社区使用两种语言的状况。双语教学牵涉学生所学习的第二语言(外语)以及他们的本旗语(母语)。在运用水平上,第二语言(外语)是学生的弱势语言,本族语(母语)是强势语言;双语教学关注的丰要是“保强扶弱”。“保强扶弱”反映了“双语教学”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对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一提出、很快就在外语教学界引起了共鸣和反响,“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流派”逐渐形成,曾一度被奉为金科玉律,似乎外语教学不谈交际便是落后。 在这种形势下,外语教学一反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交际法”。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至少二人)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继古汉字“囧”(音同“炯”)风靡网络后,“槑”(音同“梅”)又成为网民的新宠。“太槑了!”“又在发槑?”……即使是认识它们本来面目的语言大师,也可能被其网络表达方式弄得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19.
定冠词“the”的基本用法:特指某(些)人或某(些)物。初中学生不能够准确运用“the”,现将“the”的用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连接”、联结”、“链接”三个词的意思和用法有相同的地方,又有某些方面的差异,不太好掌握,容易混淆。本文对“连接”、“联结”、“链接”的用法作一些辨析,以期能够进一步明晰它们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