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勤 《上海教育》2023,(S1):70-72
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是一篇饱含母子深情的文章。笔者联系文本背景,捕捉文字的温度与深度,精心设计了导入、想象、朗读、表达等教学环节,让课文里的母爱“暖”起来。教学中,孩子们在深深的情感浸润下体会到了文中妈妈的辛劳,也感受到了自己妈妈的付出,心灵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2.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即北京)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相似文献   

4.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5.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高中生》2012,(34):18-19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  相似文献   

6.
这一年四季,哪个季节哪个地方的景色不可喜爱,又哪个季节哪个地方的景色不让人生恨?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情志.清、静、悲凉,是郁达夫的故都之秋,要是可能的话,他都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留住这北国之秋.于是《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就成了他情志的物化.在他看来,故都的秋是平民化的.普通人家的庭院,街道上,也无论是晴天还是阴雨天,只要你有着耐性,便能饱尝到那十足的秋味.那早上的碧绿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北国槐树像花又不是花的落蕊;那随处都能听得的秋蝉衰弱的残声,任何人都能见得的息列索落的秋雨,还有那都市闲人一层秋雨一层凉的腔调,无不生长在民间.这秋,有着广泛的生存基础,于是尽情尝秋就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故都的秋》深得古诗神韵,其在意象、意境上与古诗文中“秋”之意象、意境一脉相衣而其语法结构、意象组合结构和复沓的画面结构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形式亦多有类似.故其可谓诗之散文,或散文之诗.  相似文献   

8.
李宗阳 《学语文》2010,(5):14-14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五灯会元》中用来比附第二种修行境界的。也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言的。有我之境。在文学创作中即可指带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  相似文献   

9.
一、牵牛花为何“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中写道 :“说到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紫黑色次之 ,淡红者最下。”蓝色蕴意宁静深远 ,白色包含素雅纯净 ,二者与此文的意境、与作者此一时期的心境相吻合。更重要的是 :宁静深远、素雅纯净正是许多生于内忧长于外患的知识分子的共同的性情旨趣 ,所以作者“以蓝色或白色为佳”。而紫黑色过于低沉、压抑与悲观 ,淡红色过于浅近、浮躁与艳丽 ,这两者与作者的心境、性情旨趣相忤逆 ,因此作者不喜欢。其二 ,牵牛花属蔓科植物 ,身材细长 ,状貌显求远之相 ,态势呈袅娜之…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早期作家,他的名作《故都的秋》自1934年诞生以后,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它传达的是一个迷恋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和散文作家,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主张“为艺术而艺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人民。这大大震惊了沉缅在艺术中的郁达夫。从此,他开始提倡无产阶段文学,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但他对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又由于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1933年,他离开大革命的洪炉。举家迁往梳州。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着力描写乡村生活的宁静,文笔精致优美,力图借此陶冶人们的感情,净化人们的灵魂,表现出他远离政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它以情贯穿,构思精巧,是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千里追寻,情在意中。首段说,北国的秋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接着作者写自己从千里以外的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曲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为什么一定要从千里以外赶来寻秋呢?这是因为他对故都的秋有着特殊的眷念的感情。前段的意中显情在尾段得到了深化。作者想留住北国的秋天竟说“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相似文献   

13.
“故都”——“孤独”。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借故都之秋景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本文从演绎生命的孤独、追寻艺术的孤独、叩问政治的孤独来一窥郁达夫之“孤独”的秋。  相似文献   

14.
【总体阅读思考】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品感情深沉,描写别致细腻,学习本文可着重围绕下面三个问题来思考:一、作者曾说过:散文家笔下的自然“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又曾提出,要把热情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大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来”。(《小说论》)请结合这些话来分析本文的“景”  相似文献   

15.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指导品读,把握情感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结构3.鉴赏五幅秋景,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秋天是个意蕴丰厚的季节,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读到的是壮丽。  相似文献   

17.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文章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文章还具有较  相似文献   

19.
故都的秋产碧天鸽声日光蓝朵秋槐秋蝉秋雨秋果(叙)」(点)深沉 \、注胡静悲凉{幽远严厉折去寿命 (愿望)-换得零头门1}l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1!i习\一//一\一恤一依厂(面)萧索“.~_.二一(议) 色彩不浓一~--..-一..一一-一--一(感受)一 回味不永 一\一/慢润淡/一\ 南秋;︵对比映衬︶|l (总起)—(分轰)—(总结) 夏板书说明月《故都的伙》这篇抒情蔽起、分写、总结三个部分的内容要点,同时标明了文,运用对比映衬等手法,通过对故郁之秋的着意写法,反映了本文紧扣“清”、“静”、“悲凉”抬绘,赞美了故那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落笔,以…  相似文献   

20.
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的作品,会感到由于当时白话文尚未完全成熟,汉语语法也未形成系统,作家的文字、标点符号常有不规范之处。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在这方面似乎更突出一点,因为此文是作者被人函索坐索逼得急了,于一个早晨挥就的。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常规引导学生欣赏了本文浓厚的感情、隽永的意味,优美的文辞之后,我突发奇想,给学生上了一堂特别的语法课:请学生给名家挑刺,找出本文的语病和标点用错的地方。这堂课一开始气氛并不怎么样,可越上效果越好,后来不得不规定每位学生只准上台一次,且只准说一个错误。一时间,教室里咬文嚼字的,查字典的,翻其它工具书的,排队等上台的,气氛十分热烈。课后,我将这一堂课的有关内容总结如下:一、关于语病的1“.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前半句是偏正结构“我……的理由”,“理由”前已经有助词“的”,故“我的不远千里”中的“的”多余,应删去。2.“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之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尝”的是“味”,“看”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