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衔接语“看起来”的语义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起来"语法化之后成为固化结构--衔接语,其语义也随之发生改变.本文就衔接语"看起来"的语义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衔接语"看起来"表示"看"得来的结果义,"看起来"衔接的后续成分常常表陈述或评论,其衔接的前后成分则体现出顺承义、转折义或推导义.  相似文献   

2.
桂北平话中的被动标记形式多样,从语义类型上说主要有"遭受"义、"给予"义、"容许"义三类;这些被动标记的语法化层次也不全一样,"被"、"着"的语法化层次最高.  相似文献   

3.
普通话中的"V得一手好X"表示某人在某方面技艺比较高超,整个格式具有称赞、肯定的语气。本文主要从语法结构分析其语法成分的特点,"V"主要由手部施行动作且"VX"能够产生"好"或者"坏"的结果义的单音节动作动词构成,"得"字为助动词充当补语,"一手好X"充当宾语等。  相似文献   

4.
从表行为义的动词性偏正短语,到评注性副词,再到语篇中起关联作用的连词,"可见"经历了一个从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本文一方面考察"可见"语法化的轨迹,另一方面考察"可见"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5.
形式主义框架下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式主义角度对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语法化进行分析:自唐朝至清朝,"起来"经历了从实义动词V移位,经重新分析成为体标记, 最终成为话题标记的语法化过程.它移位的动机是特征核查.  相似文献   

6.
按照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区别把"V下+宾"这一格式中的"下"分为表趋向意义的"下1"和表动作状态义的"下2"。从语法意义看,"下2"已经具备和时态助词"了"相似的语法功能。我们在本文把它看做"准时态助词"或"时态标记词"。本文从"有界""无界"理论出发,分析了"V下2+宾"结构中"下2"和数量短语或其他完句成分的共现,并发现"下2"和"了"有相似的语法作用:即使无界动作有界化。  相似文献   

7.
学界关于"一丝+形容词"的用法的研究尚不完善。在修饰形容词时,"一丝"应被视为一个表立体的、多维空间义的数量词。在句子中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多种语法成分。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的"不光"有两种词性:一为副词,表示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一为连词,表明两个句法成分是递进关系。此二种词性的出现是历时发展的结果:限定范围义副词"光"先与否定副词"不"结合,发生词汇化,形成副词"不光",表示超出范围义。副词"不光"再语法化为连词,表示递进义。在语义上二者有联系。从共时来看,"不光"的副词和连词两个词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非范畴化的作用下此消彼长,语境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没VP之前"中VP所属的不同动词事件类型的角度入手,探究了"没VP之前"和"VP之前"能否互换的条件和限制。指出当VP由动作动词充当时,可换用为肯定式,当VP由状态动词和表结果义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时,不宜换为肯定式,两种格式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不同的语用义。同时指出,在"没VP之前"中,"没"不仅不是多余成分,而且是语用焦点,"之前"所表示的"时间顺序义"的语义特征虚化,"条件情况"义凸显,"之前"的语义正在发生语法化。  相似文献   

10.
在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分析汉语持续体"着"和韩语"-??-"结构的语法化过程时发现,"着"和"-??-"结构均逐渐由具体语义转换成抽象语义,并伴随着语法上的变化。"着"和"-??"结构都是从其所含的空间义演变而来的,两者都表示状态的持续,之后逐渐带有"进行"义。  相似文献   

11.
在莫旗方言中,"整"和"造"是两个使用率极高的泛义动词。本文以二者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色彩意义,并从词的概念意义和语法功能两方面对这两个动词进行对比分析,概念义上,二者虽在在词义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别。在表处置、制造、取得之意时,用"整"不用"造";色彩义上,二者口语色彩浓烈并极具感染力;语法上,二者的宾语、补语在词义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造"在其主语和宾语的语义选择上有要求,"整"则宽泛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事理和语法的角度论证《石钟山记》中"噌宏如钟鼓不绝"中"鼓"字为动词,"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中"浅深"为偏义复词,"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中的"相"字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里存在着肯定与否定形式并用同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比如,"差点儿没摔一跤"和"差点儿摔一跤","他没来以前"和"他来以前","好不热闹"和"好热闹",等等.本文集合了这些语言事实,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共同规律及特点,从语句中的否定副词做羡余成分和语法化的角度来解释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14.
"如果"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假设连词之一,该词始于唐代,从其构词法来看,"如果"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同义语素并列。假设连词"如"早已存在,"果"则经过一系列语法化才沾染上假设义,并于宋代最终形成表示假设关系的专职连词。在这一过程中,词语的双音节化和类推作用是其发生语法化的主要动因和机制,且明清后这一用法得到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哭"一词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进行研究,指出"哭"的词义发展经历了一个语法化和主观化的过程。在语法化过程中,"哭"由可作结果补语的"流泪"义发展到作程度补语的"极点义"。"哭"一词的新义和新型结构的产生受到隐喻机制以及模因论的影响。"哭"的极量义产生经历了主观化的过程,主观化的表现为"哭"可表主观极量义,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由非认识形态变为认识形态,由自由形式转为粘着形式。  相似文献   

16.
“没的(得)说”经历了词汇化、语法化和构式化过程,演变很复杂.具有[+不说]语义特征的“没的(得)说”首先词汇化成“肯定”义的形容词,语义再进一步虚化和引申,演化成了话语标记词和具有强主观性“高程度”义的典型构式.“没的(得)说”结构式的语义从“否定”到“肯定”再到“高程度”,语义的推导越来越不依赖组成成分,语义变得越来越不透明,构式的构式化程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17.
谚语通常都是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结构特征也不尽相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隐宾谚语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不同,构式语法坚持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本文试图以认知语言学构式理论为基础,从"低凸显性"原则,"构式义"制约及"构式移情"三个角度解读英汉谚语隐宾结构的意义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差点儿+没+VP"格式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羡余成分“没”产生的原因是语法化中的强化机制,羡余成分“没”出现在不可能或不希望出现的语义背景中,起到强调事情没有发生的作用。羡余成分“没”是一个焦点标记,强调了不希望或者不可能的事情几乎发生而没有发生,其中“惋惜”“庆幸”不是“差点儿”格式本身的语义,是格式使用时的语境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上古汉语虚词"盖"的篇章功能及其语法化。从语篇功能的角度看,当"盖"处于逻辑性较强的成分之间时,其连接的成分具有并列、解说、顺承、溯因、目的、推论等关系;当"盖"处于逻辑性较弱的成分之间时,其有发语和转题的功能。从语法化来谈,"盖"经历了语义由实变虚、连接的成分由句内成分到小句再到语段的变化,逐渐由副词演变为篇章连接成分。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朝""夕"常用作名词,二者并列连用为名词短语,后发生词汇化,成为一个并列复合词,表"时日,光阴"义,也可指"非常短的时间"。唐代时,"朝夕"虚化为副词,表示"时时,常常",其副词用法的产生是语法化的结果。而"日夕"也经历了类似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