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归属之争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学术公案。之所以会有这场公案,一是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把唯物史观称为哲学,反而多次公开宣称要消灭哲学,并多次提到要用实证科学代替哲学。二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思辨哲学时经常把其简称为"哲学",从而给人们造成一种误解。笔者认为,在解读历史唯物主义学科性质时,必须将具体的观点置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做具体考察。遵照这个原则,可以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属性并不是一个必须"二者择其一"的二元对立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兼具"哲学—科学"二重性。  相似文献   

2.
古典经济学是唯物史观的材料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又成为马克思进一步研究经济学和创立自己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唯物史观从理论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的经济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理论成为被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彼此从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不可分离。同时,基于实践思维方式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还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发展和建设实践本体论美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践美学应当在本体论层面有所突破 ,由此 ,对美学学科本身的根本性质和基本问题的认识才可能有所拓展和深化。实践本体论美学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为哲学基础 ,从“人生实践”这个角度切入 ,由是而确立 :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生实践 ,广义的“美”是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国社会、中国革命、中国革命战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在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同时,也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内容博大精深。本文仅从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理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方面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正>从哲学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我们认识历史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从学科素养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中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获得的人生发展精神养料的工具。本文从历史教学实践的角度阐述唯物史观转化为中学生人生素养的原理及路径。一、在学习情境中通过体悟掌握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要精神在于肯定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其主要观点可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哲学基础理论,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二是人民史观,  相似文献   

6.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唯物史观列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首,2017年新修订的《考试大纲》将原来的"科学史观"改为"唯物史观",提出高考命题要着重考查唯物史观指导下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本文拟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等角度对唯物史观进行探讨,以加深对唯物史观的认识。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途径;哲学意识形态批判、经济意识形态批判以及政治意识形态批判分别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的哲学逻辑基础、经济学逻辑基础以及政治学逻辑基础。使唯物史现成为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认为:在 2 0世纪上半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探索社会变革的道路,从接受唯物史观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进入社会主义五十年来,随着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新中国建立后,唯物史观的发展者一是革命实践与理论创造相统一的非专业的哲学家,二是以哲学为职业的学者,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解决;面向新世纪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应把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相结合,直面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挑战,培养出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家;我们要继续坚持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方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成就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之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的偏颇性有马克思并未使用过“历史唯物主义”一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探讨被忽略不计;并未研究历史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当做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形成被抽掉哲学观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才开始的科学的经济学研究倒成了《形态》中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由于受哲学本体论化的深厚影响,主要从历史客体出发再现社会有机体,很少甚至没有从历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人手揭示社会变革的内在机制。在唯物史观原理的表述和研究领域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既妨碍了完整准确地理解唯物史观,也使它不能很好地反映和概括时代精神。重视历史主客体,是唯物史观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中,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入手,讲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哲学教学和哲学宣传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就是对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大谈特谈,而对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却避而不谈。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它的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虽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但却又认为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一讲到历史唯物主义,就认为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新创造,是和以往的一切历史观全面根本对立的,没有理论上的继承关系。在许多的——包括苏联的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很少或根本没有论述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问题。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历史事实就是这样,唯物史观没有其理论的来源。  相似文献   

13.
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与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4月18日,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历史学会、北京市历史学会共同举办了“唯物史观与社会科学研究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唯物史观在哲学、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运用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以及如何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等问题,广泛交流了意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刊发这方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恩格斯与马克思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创立者,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的新解读,被视为与马克思早期的唯物史观思想保持着完全的一致性,这事实上遮蔽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学术上的差异。要分析这一问题,需深入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文本,把握两者对历史唯物主义阐述的异同及其原因,在时代变迁中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党内廉政建设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把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党情、国情相结合,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建设道路。新时期我国廉政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战略高度探求新时期我国廉政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经过50年的发展,成长为国家重点学科.在50年的学科建设中,它造就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不断开拓新领域,从认识论转向价值论和人学;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始终强调跨学科研究,不断扩展理论视界,丰富研究内容,开辟领域哲学.新世纪里,我们将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价值与文化理论、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三个研究方向上拓展和深化,全面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到2015年前后,使本学科成为世界知名的、国内一流的、有特色的、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为理论前提的,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又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得以诞生的。邓小平理论正是在返回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理论──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理论范式的规约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已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本文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形成史和发展史角度来探讨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基本观点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前,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元哲学角度,从古今中外哲学的发展,说明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的性质与功能.根据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一次深刻的革命变革,提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功能的一些新看法.  相似文献   

19.
陈婷婷 《考试周刊》2009,(46):33-34
文章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语言观,并论述了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通过比较这两种哲学理论的形成及其基本主张.寻求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了体验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语言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正> 人,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逻辑起点,但唯物史观的形成却是马克思、恩格斯从研究人出发,科学地考察了人的问题的必然结果。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的《费尔巴哈论》中作了深刻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