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诚”是《中庸》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中庸》赋予了“诚”以本体论的意义。“诚”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桥梁,“诚之”是道德修养的功夫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诚”是《中庸》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中庸》赋予了“诚”以本体论的意义。“诚”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桥梁,“诚之”是道德修养的功夫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4.
《中庸》是儒家经典作之一,它与《易传》一起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其“诚”的思想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5.
对《中庸》的思想可以从多个方面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中庸》中的"五行"思想;《中庸》"诚"的思想;"诚"在《中庸》中的"一以贯之"。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研究"五行"和"诚"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历来受到当政者的极大重视,而“诚”又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注释者,诸如程颐、朱熹、王守仁,对其均有所阐发,他们的“诚”说虽源于《中庸》,但不止于《中庸》,而是表述了各自的治世理想。因之,《中庸》“诚”说在注释者的转释中渐失其原貌。  相似文献   

7.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历来受到当政者的重视,而“诚”又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不同时期的注释者对其均有所阐发。他们的“诚”说虽源于《中庸》,但不止于《中庸》,而是表述了各自的治世理想。因之,《中庸》“诚”说在注释者的转释中浙失其原貌。  相似文献   

8.
"诚"是<中庸>的核心观念,其与我们日常理解的诚实、诚心等意义有本质的区别.根据<中庸>原文并结合一些最新的学术研究,本文将对"诚"这一概念进行一些比较探讨,并阐述其对当下语境中国哲学学习研究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历代学者都在研究《中庸》,他们立足于自己的时代,从不同角度对这部著作进行研读和解释.近年来,随着国学研究的升温,人们更加注重对它的解读,这里首次对《中庸》中的“诚”所体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书中对“诚”的论述体现了著者对人与自然界共同遵循的规律、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类社会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样一些问题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0.
唐代儒家学者李翱在《复性书》中提出具有本体色彩的“诚”概念,李翱认为至诚不但可以修性,而且可以化物育物。至诚发挥到最高阶段,就能达到尽人、物之性,就能实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理想境界。李翱力求将主体的人道与本体的天道之间因明诚而融为一体,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中庸》"诚"的思想既是古代儒家学者沟通天人合一的精神途径,也是成就物我的道德手段,更是持守中庸的实践工具,从而构建了先秦儒家天道观与人性论的桥梁,成为千百年来儒家学者实现道德超越与日常实践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由《中庸》首推诚的思想,并开篇就提出了天命之谓性。之后的儒家哲学中将性视为道德创造之源,同时也是宇宙创造之源,是道德形上学的根据。而诚作为天道,亦表现出沟通天人的深刻内涵。对此,北宋理学家张载曾提出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由此表达出性与诚之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以性体与诚体对性和诚也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和深化。所以,对二者关系的厘清是更深刻理解、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庸》"诚"的教育意蕴集中体现在"自成"与"他成"、"成己"与"成物"、"尊德性"与"道问学"这三组的对立统一中,通过研究这三组的教育意蕴及其现代价值,反映出"诚"的教育意蕴: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自然发展的天性,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既要帮助学生成长,又要帮助其成才;既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修养德行。一言概之:无论是"自成"还是"他成","成己"还是"成物","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人的成长都是生命的展现和打开,都是为了成全、完善和实现生命。  相似文献   

14.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它纳入“四书”体系,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位。“诚”是《中庸》的核心范畴,诚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诚道横通内外,是内圣外王之道;纵通天人,是天人合一之道。求城、思诚可以把握中庸之道,修道进德、至诚不息是致知成功之路。1“诚”的内涵 孟子和荀子最早从哲学意义上论诚,《孟子·离娄上》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尽心上》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以诚为自…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与道家相比,孔、孟、荀是以人为中心、为出发点、为根据,承认存在,立足现实,注重人生和社会实践,务求建立一完备、自恰的秩序体系。道家之庄子则是以自然为中心、为出发点、为根据,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想是从其本体论核心中逻辑推导出来的。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庄子则批评儒家“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意犹批评儒家“蔽于人而不知天”。由“天人”关系方面看,儒道二家虽都讲“天人”,但儒家实际上是侧重于“人”的一极,庄子实际上是侧重于“天”的一极。由本体论角度看,“蔽于天而不知人”,实为庄子对于绝对真理的一种“往而不返”的追求,庄子由此而对于“天”、对于“物”、对于人类感性认识的极限,都有充分的论述,较之先秦儒家甚至于道家之老子,都更为深入系统。  相似文献   

16.
儒家心学一系的基本思想进路,在于寻求意识主体的落实,并最终在人的内在性上找到其确立的根基作为最高本体。这种本体不是一个现成的他者,而是一个敞开的,由人的直觉体悟、并由此而得以成立的。通过对《中庸》一文中的核心观念“诚”的考察,认为:“诚”是《中庸》所建构的世界的奠基性观念,由此而形成的哲学体系成为儒家心学的理论雏形。  相似文献   

17.
朱子认为四书是儒学的精华,他继承二程的理学思想,为《中庸》学开了新的方向,即《中庸》诠释中的心性之学和以"道心惟微"为核心的道统论.本文内容以朱熹对于儒家经典《中庸》思想进行的诠释为主体,探析《中庸》一书"诚"的思想含义与其在当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轩 《宜宾学院学报》2014,(1):45-48,89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总纲,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同时又有着三达德、五达道的具体德目要求。《中庸》的修身思想专注于"切中伦常",并注重道德主体之自觉,这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总纲,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同时又有着三达德、五达道的具体德目要求.《中庸》的修身思想专注于“切中伦常”,并注重道德主体之自觉,这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诚",是后起的重要儒家伦理哲学范畴,最受《中庸》、孟子重视。但是,对其内涵的理解历来存在分歧。本文在分疏其内涵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认识。认为"诚"不仅包涵心(知、情、意)诸方面、身与心、言与行、文与质等的统一,且作为具有创生性的形式,重要内涵是"诚者"的自身同一。"诚"的其它涵义只是这一内涵的展开和延伸。"诚"之所以具有如此涵义而被忽略,是因人们忽视了它自身发展的历程,以及其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道家哲学刺激而产生的,是儒道合流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对作为儒家哲学概念"诚"的内涵及源与流的再认识,不仅能从一侧面廓清儒家思想流变的过程,看到儒道二家的相互影响,也能重新认识"诚"与"信"的关系,重新认识儒家伦理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