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文解字·金部》所收兵器类字汇是兵器名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说文》对其释义却多谬误,或一物多名、或以偏概全、或互相混淆。通过全面整理、考查《说文·金部》所收"铍、铩、钑、■、铊、■、锬"等兵器类字汇,运用以《说文》释义为核心,传世典籍释义为佐证,并结合出土实物描述其形制特点的多重证据法,可以纠正《说文》对部分兵器名物词的错误解说,达到运用出土实物印证古文献记载,借助文献记载为出土实物定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王爽 《文教资料》2013,(13):3-4
本文以韩愈的《双鸟诗》为切入点,论述了双鸟所譬喻的三种可能性:攘斥佛老、讥讽元白、推崇李杜,并以此为线索,概述了韩愈的思想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说体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游辩之辞,自秦汉统一后,逐渐发展为一种解释、说明事理的文体,至唐代,韩愈、柳宗元把说体文的发展推向了高潮。韩愈的说体文虽然只有五篇,但无论在立意、说理或语言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特色,在说体文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说体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游辩之辞,自秦汉统一后,逐渐发展为一种解释、说明事理的文体,至唐代,韩愈、柳宗元把说体文的发展推向了高潮.韩愈的说体文虽然只有五篇,但无论在立意、说理或语言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特色,在说体文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说体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手游辩之辞,自秦汉统一后,逐渐发展为一种解释、说明事理的文体.韩愈仅有的五篇说体文,无论在立意、说理或语言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在说体文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文章着重例谈如何利用韩愈的说体文进行议论文写作寻根式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分析韩愈《潮州祭城隍神文》等祭神文的措辞、礼数规格及思想观念,以之与唐代其他祭神文,《大唐开元礼》《大唐郊祀录》等进行比较,析论韩愈儒家思想与其祭神文的关系,结论认为:1.韩愈祭神文明显有意征引唐代祭神文罕见的先秦儒家祭物名称;2.通过礼法仪式,韩愈把城隍神等地方神明纳入儒家体系;3.韩愈屡次申述儒家鬼神观念,说"天地神祇,昭布森列,非可诬也",并强调其祭祀依准古法。韩愈今存大部分祭神文均写于他谏迎佛骨之后不久,他正是通过这些祭神文章,再次申明并且实践了他文以载道和严夷夏之防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汉学家尚德乐对《文心雕龙》中"文"的出现次数及意思作了解说,另外也有学者对"文心"或"文"作过相关阐述。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为底本进行研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为参考,联系其他文学现象展开具体分析,比如:"文"与自然、"文"与"雕画"等。  相似文献   

8.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9.
<正>韩愈的散文《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的选编者茅坤也曾评价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与十二郎,名为叔侄,但从小情同手足。长大之后,韩愈长年飘泊在外,两人见面甚少。贞元十九年五月,在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突然得  相似文献   

10.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伦理审美意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说文》中与伦理审美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性善、德美、神雅等伦理审美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进而发现《说文》中蕴涵的中国先民伦理审美意识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内敛性、完善性。  相似文献   

11.
《说文》或体多方言字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或体是《说文》重文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但历来对它的研究远远不如对《说文》中的古文和籀文那么重视。经考察分析,《说文》或体中大部分是方言字,上述情况可能与《说文》或体多方言字有关。  相似文献   

12.
说“西”     
"西"是"栖"的本字,由象形转为假借,专指方向。《说文》"日在西方而鸟栖"的解说不妥,应该释为:"日落鸟■,故因以■为东西之西"。  相似文献   

13.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提出了"重文"这一名称,但却没有明确其内涵。本文尝试通过《说文释例》来理解王筠对《说文》重文的认识,包括其对籀文、或体、俗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馘"与"聝"辨     
"馘",《汉语大字典》说:"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但作这一解释的,在《说文》是其《耳部》的"聝"字,其释如下:"军战断耳也.从耳或声","聝,或从,为."①""即"首"字.""也就是"馘",是"聝"字的或体.  相似文献   

15.
同字异体,《说文解字》谓之或体。《说文》全文9353字,重文就收了1163,其中多或或体。 本文拟首先从横的方面来看,将《说文》或体构成的条例作一归纳,继而从纵的方面来看或体的变迁。《说文》之后,《玉篇》、《集韵》、《字汇》、《正字通》等书中,或体是大大地增多了。且时代迁移,或体也随之迁移,或分或合,甚而某字的或体转为另一字的或体。分合异同的情形极其复杂。对此,我们当有一清晰的认识,方能使古今不相违。  相似文献   

16.
文道关系自南北朝起就是文学家、文论家讨论的重点论题。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推行古文运动的过程中提出了"文以明道"说,这种古文理论对宋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以及理学家都从不同角度或继承、发展,或批评了韩愈的文道观,宋人的接受又对后人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谢俊美 《考试周刊》2013,(37):13-14
<正>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文"与"道"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例如刘勰《文心雕龙》开篇即是《原道》,他认为:"文之为德也大矣……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①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自己"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②强调为文的目的乃在于"道"。  相似文献   

18.
姜跃贤 《语文天地》2011,(10):53-54
苏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成功》一文中有这样一条注释:"韩文公,即唐代韩愈,文公是他的谥号。"七年级下册在注释"朱文公"时,又说:"宋代朱熹,哲学家、教育家。死后追谥‘文’。"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更恰当呢?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旧唐书》中记载,韩愈  相似文献   

19.
<正>《现代汉语词典》:"马后炮:象棋术语,借来比喻不及时的举动。"《辞源》同条:"譬喻失时无效的动作。"《汉语大词典》同条:"原为象棋术语,借喻不及时的举动。"笔者以为,以上诸说,比喻不当。《汉字文化》2002年第2期郭志菊、李树新《象棋文化熟语语义结构》一文还说:"象棋中,‘马后炮’的下法是一着厉害棋,‘马后炮’是指先用马控制对方的将(帅),然后再用炮在马后照将,以杀死对方。但是,由于它是马后置炮,故熟语‘马后炮’的喻义是失时无效的行动或事后发表意见、采取的行动。也作‘马后放炮’。"此说亦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20.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作为当时的朝廷重臣和声望极高的文坛领袖,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在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韩愈所作《送高闲上人序》一文入手,对韩愈的书法美学思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