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我之境”与移情作用相关联。“有我之境”中,主体总比较显露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趋向,外物随着“我”的意识和情感的流动而飞跃。但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主体的情感投射是一种普遍的趋向。“无我之境”中,主体物化为作为对象的客体,与客体相互流连,物我距离消失了,也伴随着移情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有我之境的政治课,要求教师将自己的个人日记、生活照片、人生经历、私人情感等元素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对客观知识进行人格化处理,使之烙上教师主观色彩,彰显教师生命印记。有我之境的政治课教学设计,要遵循真实性、情感性、交互性和简约性的原则,其主要特征是:故事化的教学形态,文学化的教学语言和审美化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有我之境"是清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个美学概念,我化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出在教学中采用叙事化、文学化、艺术化的形式,来传授学科知识、表达学科价值目标和意识形态。我将人生中不同阶段的生命感悟开发成系列化的课程资源,于是在我的课堂里便有了"上门女婿"苦乐人生的故事、堂叔歧路人生的悲剧、农民工爱情保卫战的故事、政治  相似文献   

4.
“境”是指人的控制约束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是主体精神达到的领域,体现在文学中是主体的认识空间。“有我”“无我”是主体情感在文学世界里的不同的存在状态,都具有超越直接的功利关系的审美性,表现了王国维对文学的审美情感的重视和充分理解。  相似文献   

5.
正咏物类古诗的教学最高的境界在于达到言与意齐飞,咏物共抒情一色。在具体教学中,我抓住"取象——造境——移情"的古诗教学模式来步步推进。取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造境,就是在取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  相似文献   

6.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巳之情现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现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王氏推崇“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漫步在人中间,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和断肢中间!”尼采的一声断喝,令沉思中的我豁然开朗:没有创造力、缺乏主动性的能称其“人”吗?不能读出新感觉、写出新思维的又谈何“我”呢?若要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就让我们进行打破偶像的独创、超越时空的联想和多角度的探索吧!  相似文献   

10.
“我漫步在人中间,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和断肢中间!”尼采的一声断喝,令沉思中的我豁然开朗:没有创造力、缺乏主动性的能称其“人”吗?不能读出新感觉、写出新思维的又谈何“我”呢?若要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就让我们进行打破偶像的独创、超越时空的联想和多角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无我之境"为古典诗词的最高境界,但这一境界并不意味着主观之我的缺席,相反,物我之间总是存在着诸如超越、圆融或对立的特定关系。通过解读张若虚、晏殊、辛弃疾三人的名句,可以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12.
“课程”不仅仅是“跑道”,更是“跑”的“过程”。李吉林老师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的开发,将情境教育的实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实,每个一线教师几乎都在实践着情境教学,开发着一个个“微”情境课程,只不过境界有不同、功效有差异而已。拜读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课程开发的理论,结合《航天飞机》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情境课程的境界之分,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教育教学效果。关键是要引领学生能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努力让学生成为情境课程中的“小主人”。  相似文献   

13.
正"课程"不仅仅是"跑道",更是"跑"的"过程"。李吉林老师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的开发,将情境教育的实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实,每个一线教师几乎都在实践着情境教学,开发着一个个"微"情境课程,只不过境界有不同、功效有差异而已。拜读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课程开发的理论,结合《航天飞机》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情境课程的境界之分,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教育教学效果。关键是要引领学生能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努力让学生成为情境课程中的"小主人"。一、物化情境课的开始,为了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建立对航天飞机的初步印象,我用媒体出示了一段航天飞机点火发射的影  相似文献   

14.
王维的诗歌,向来以“意境”著称,他用清新凝炼的语言,生动含蓄的文字,巧妙集虚实为一体,把世人带进一片明净空灵、宁静致远的意境之中,因此人们常常将他的诗歌归入“无我之境”的范畴,其实王维对于世事并不能真正做到忘情、无情,在遭遇亲友聚散离合、政治失意之际,也会产生失意和伤感,由于这种自我情绪的注入,其笔下也形成了“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改革中,人们更多地将视线投向学生的思维。关于学生思维的探索,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而人们对教师的思维关注不多。在传统课程模式中,教师思维占主体地位,起决定作用。在新课程中,部分学校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教师的思维被遗忘和忽略,处于弱势状态。殊不知,无论如何改革,教师的思维在课堂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原动力,在课堂中依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郑大转 《文教资料》2007,(17):70-71
该文从什么是境界谈起,再谈到《人间词话》中境界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美学境界的比较辨析。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角色一直以来都比较尴尬,本文尝试从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论入手,分别针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两种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结合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进行阐述,指出两种境界并不完全对立,而是有无相生,可以互相衍生转化的。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有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常见的是教师进行文白互译和古汉语语法知识的讲授教学,有时教师也会在组织教学时请学生朗读或亲自进行范读,但文言文育读学习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语言依赖于习得,虽说我们今天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为了用文言句式去交流,但育读量不够,会导致对语言没有整体的感悟。当然,在今天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中生写议论文往往在所写内容和分析说理上缺乏"我"的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让学生写出议论文的"有我"之境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在创设"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以物观物"、"中观"等哲学思想,他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他把是否散发着哲学的灵光,作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水岭,因此,"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必然是充满着哲学智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