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单单的诗歌关注的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常道。其诗作对象,如高山、河流、众生以及命运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他用带有神性的汉字和悲悯情怀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诗意。王单单的心灵与时代共振,其创作是及物的,有根基的,刻录着时代的痕迹。他的诗歌不是书斋式的"纸上文本",而是出自乡野的"大地文本"。虽然已从偏远乡镇转到昭阳区,但他一直在花鹿坪村定点扶贫,现在又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一线。这种体验使他的诗歌始终处在"活泼泼"的本真状态中。借用民族学与人类学的一个术语来讲,王单单的诗歌创作是一种"诗歌田野"。王单单若能依照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继续关怀乌蒙大地,强化思想意识和精神向度,将现实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转换,则必能以诗歌之火照亮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2.
云南昭通80后青年诗人王单单以其自然、凌厉、赤诚的诗歌创作风格,在近几年来成功跻身中国诗坛备受瞩目的新生代诗人之列。王单单的诗对乡村历史进行了沉重追忆,对逝去亲人表达了亲切缅怀,同时也给予了底层人民以细腻的体察与真挚的同情。王单单的诗歌创作观念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情结,这来源于其童年生活经验,成为他最初的创作动因,并成为他整个诗歌创作的追求,其诗歌创作可以视为一种精神还乡之旅。  相似文献   

3.
王艮、王栋、王襞所写诗歌在宣传泰州学派思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三王"的生活环境、家教渊源、文学素养以及对诗歌作用的认识不同,其诗歌内容与诗歌风格也有差异。总体上看,王艮、王栋、王襞就诗歌创作水平来说,一个高于一个,而就诗歌创作理论而言,则各有千秋。王艮从轻重角度提出了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原则,王栋则从缓急角度强调了王艮的观点,两人都把诗歌的道德性与教育性视为诗歌创作的首要要求。王襞的不少诗虽然也进行了理论的揭示,但他的诗以抒发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豪情壮志为主,因而在诗歌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方面与王艮、王栋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王艮、王栋、王襞所写诗歌在宣传泰州学派思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三王”的生活环境、家教渊源、文学素养以及对诗歌作用的认识不同,其诗歌内容与诗歌风格也有差异。总体上看.王艮、王栋、王襞就诗歌创作水平来说,一个高于一个,而就诗歌创作理论而言,则各有千秋。王艮从轻重角度提出了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原则,王栋则从缓急角度强调了王艮的观点,两人都把诗歌的道德性与教育性视为诗歌创作的首要要求。王襞的不少诗虽然也进行了理论的揭示,但他的诗以抒发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豪情壮志为主.因而在诗歌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方面与王艮、王栋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晚清诗学大家王闿运之《唐诗选》是晚清著名的唐诗选本之一。通过对选本所选诗歌及其评语的双重解读,不难发现该选本并非如王闿运自己所云的"不能出八代之外",亦非仅备诗歌之"美",而是一部力求展现唐代诗歌之流变、以求能为后学者呈现更多诗歌创作视角的诗歌教材,从中亦不难看出王闿运并非一食古不化墨守汉魏六朝五言古诗的文人。  相似文献   

6.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代表作,表现了海子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表面上看这首诗歌闲适温暖,单单诗题就很动人,但折射出的却是深深的痛苦,让人不是为他欣慰,而是心碎。  相似文献   

7.
现代诗人郭沫若、王独清、辛笛分别用数学公式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认识,郭沫若的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王独清的(情+力)+(音+色)=诗,辛笛的印象(官能通感)÷思维=诗,三个数学公式是三位诗人对诗歌本质特点的深刻理解和创作体会。公式中或对"和"的分解,或两数相加求"和",或用除数求商,都集中体现了他们对诗歌本质特点的独到见解。这些认识对于人们认识诗歌的特性和进行诗歌创作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8.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王行水的诗歌处处洋溢着和谐美:士子情怀与仕者使命的交融;人文理想与自然风物的结合;现实图景与历史积淀的互补。诗歌反映现实,抒发心志,王行水的诗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建设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用生命种诗的人——王学忠评传》简要叙述了传主王学忠的家世与成长、诗情和下岗人生,既阐明了传主与安阳古城的文化联系,又揭示出传主的诗歌与他苦难人生之间的特殊关系,并引述了学界数十位学者对传主诗歌的评述和研究成果,从而将王学忠诗歌现象放到科学理性的视野中予以审视.  相似文献   

10.
王昙是乾嘉时期一位富有特色的诗人,好奇为人,好奇为诗,仡傺不平之气郁结胸中,发而为诗,以奇著称。良士不遇,慷慨悲歌,既是个人的悲哀,也是时代的不幸。从诗人的性格特征和时代背景研究出发,探讨王昙诗歌的内容特征和写作特色,并对其诗歌特色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