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篇小说《驿路梨花》脍炙人口,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更是备受师生赞赏。然而,单就文章结构而言,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是倒叙的,有言是插叙的,更有的则认为它的故事情节是“朦胧”美,只要随情“意会”,无须顶真“言定”,公婆之说,不一而足。我以为从教导学的角度讲,对文章的结构不应“朦胧”地“意会”,还是顶真“言定”为好。否则,大糊涂教小糊涂,越教越糊涂。《驿路梨花》  相似文献   

2.
彭荆风作家在谈《驿路梨花》的创作时说过,他“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作的”。正因为作家笔端饱蘸着这美好的感情,笔下的《驿路梨花》流露浓厚的抒情色彩,所以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去欣赏,《驿路梨花》都可称得上一篇美文。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品味其美感。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教学《驿路梨花》这篇课文组织学生讨论时 ,学生就本文的记叙方法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三种。第一种 :顺叙。理由如次 :本文作者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 ,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文章先写我和老余在困境中绝处逢“生” ,享受小茅屋的温暖 ;次写瑶族老人享用柴米后来送粮食 ;再次写第二天修葺小茅屋 ,巧遇小姑娘们 ,解开小茅屋之谜。第二种 :倒叙。解释如下 :本文以小茅屋为线索 ,先写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享受小茅屋带来的温暖 ;次写三人修葺小茅屋 ;再次写梨花姐妹们维护小茅屋 ;最后写解放军战士因淋雨后为行路人着想…  相似文献   

4.
初中一册课文《驿路梨花》的练习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是按怎样的时间顺序写的?』据知识短文《记叙的顺序》解释,《驿路梨花》运用了倒叙写法。「教学参考书」对练习一的答案作了提示,也认定本文用了倒叙写  相似文献   

5.
彭荆风同志的《驿路梨花》是一篇立意新、构思巧、结构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堪称上乘的好作品。笔者认为:教学《驿路梨花》一文,若紧扣“五四三二一”,就能提纲挚领,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五四三二一”即:五件好事、四写梨花、三个悬念、二次误会、一行诗句。下面分别作简要阐述。五件好事(驿路梨花)主要通过“助人为乐”来展现人物群像的美好心灵,文章重点写了五件好事:解放军建盖小茅屋;解放军走后,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接管小茅屋;瑶族老人送粮到小茅屋;“我们”和瑶…  相似文献   

6.
康艳 《新作文》2021,(3):32-33
[教学目标] 1.重点:品析《驿路梨花》,探讨重复造景在记叙文中的运用策略. 2.难点:修改学生习作,习得重复造景在记叙文中恰当穿插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夫子评曹植《当来日大难》一诗言:“于景得景易,于事得景难,于情得景尤难.”“于景得景”即描写客观自然景物,“于事得景”是具体景物表现具体人、事,“于情得...  相似文献   

7.
项目化学习,关键是设置驱动性任务,创设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境,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走向深度阅读。以《驿路梨花》教学为例,通过把问题转化为驱动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梳理整合、细读文本、深度认知,从而达到扩大认知视野、锻炼思维能力和走向深度阅读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杨万里的“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读了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真有一种“映日梨花别样白”的感觉:那盛开的梨花,香气四溢,纯净爽心;那纯洁质朴、活泼可爱的哈尼小姑娘,心灵如同梨花一样洁净美好。这梨花,白得纯洁,白  相似文献   

9.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七下第14课。该单元的阅读主题为"修身正己",要求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驿路梨花》讲述了人们学习雷锋精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赞颂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品质。单元学法是略读的阅读方法,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略读,能力的养成,需要略读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作用之一是它的审美性,“作家永远是真善美的卫道士”①.彭荆风同志的《驿路梨花》,写得新颖别致、真切感人,给读者以众多的美的享受;不管是作品的人物,还是作品的语言,或者作品的结构,都具有一种诱人的魅力.挖掘、表现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是作家的重要职责.《驿路梨花》塑造了众多的人物,他们都具有美好的心灵.人物的心灵美是这篇小说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一) 《驿路梨花》(原载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光明”文艺副刊)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篇文章记叙了“我”所目睹耳闻的我国西南边鄙军民建设和照料山间草屋的事迹,热情地赞扬了他们学习雷锋,  相似文献   

12.
《驿路梨花》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颇具典范性的小说,与其他常见小说相比,叙事风格独特,巧设多层悬念和误会,灵活运用多种叙事手法,故事情节起伏有致。教师在教学中秉承守正创新的理念,着重关注文本特征,凸显其叙事小说的文体特色。从叙事艺术、人物群像及其表达艺术和梨花的意蕴三方面来作为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口和突破点,准确深入地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力求达到“窥一点而知全文”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小说《驿路梨花》发表于1977年11月,同年12月香港《周末报》当即转载,并以《奇遇、精炼、夸饰》为题撰文评介,恰到好处地道出了该文选材构思的艺术特色。所谓“奇遇”,奇在妙用误会,悬念叠起,峰回路转,一波三折,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开篇交代了这么一句:“同行老余是在边境  相似文献   

14.
读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那宛如一片白雪怒放的梨花,那梨树林边的草顶泥墙的小屋,那建造和照料这小屋的解放军战士、哈尼姑娘、瑶族老人……仿佛一切都活跃在我们眼前,恰似梨花的阵阵馨香沁人心脾.《驿路梨花》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是一首弘扬时代新风尚的颂歌.它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周鹏 《语文学习》2023,(11):35-38
<正>《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作者依据时代命题,借助文学化的表现手法演绎雷锋精神,便是此文的创作初衷。[1]作品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重私德、守公德、民风淳、社会美的动人画卷。[2]文章自发表以来,尤其是自1978年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之后,对它的研究一直不断。  相似文献   

16.
彭荆风同志在谈《驿路梨花》的创作时曾说过 ,他“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作的”。正因为作家笔端饱蘸着这种美好的感情 ,短篇小说《驿路梨花》的创作 ,流露出浓厚的抒情色彩 ,有散文的韵味 ,不论环境、人物 ,还是情节、主题 ,都围绕“美”展开 ,处处给读者以美感的满足 ,可称得上是一篇“美文” ,是品味美的典型范例。如果仅仅是为了教学的需要 ,而不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美文就会被讲析得支离破碎 ,学生也将失去一次感受美、品味美、接受美的熏陶的机会。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一种方法 ,是紧扣“美”巧设计 :感受一点、欣赏一…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初中语文三册中的《驿路梨花》算是老课文了。这篇小说不仅主题好,而且在写法上很有特色:首先设置悬念,随着情节一步步展开,人物一个个出现,最后释解悬念,把十多年里发生的事浓缩在一个晚上和次日早上叙写,结构十分紧凑。同时,作品文字流畅,情节不俗,很适合初中学生阅读。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初中语文三册中的《驿路梨花》算是老课文了。这篇小说不仅主题好,而且在写法上很有特色:首先设置悬念,随着情节一步步展开,人物一个个出现,最后释解悬念,把十多年里发生的事浓缩在一个晚上和次日早上叙写,结构十分紧凑。同时,作品文字流畅,情节不俗,很适合初中学生阅读。但是,笔者觉得,人民教育出版社将这篇小说编入教材时,出现了一个需要商榷的问题。课本中,课文后面的“练习”第一题是这样拟出的:“本文通过插叙展示了一组人物群像。找出文中插叙部分,然后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茅屋的过程。想一想,课文采用插…  相似文献   

19.
彭荆风,名军旅作家,江西萍乡人,生于1929年,汉族,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边疆。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视学剧本《边寨烽火》和《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革”中受到迫害,打倒“四人帮”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入选中学语教材的《驿路梨花》是作在打倒“四人帮”后的第一篇作品。[编按]  相似文献   

20.
云南边境的少数民族在生活中养成的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支持着他们一代又一代从艰难环境中走过来了,并且还有许多创造。我走过云南许多大山,也遇见过许多这样无人看守,却能在风霜雨雪中长久存在的小茅屋。每一次经过,每一次接触,都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也时常想着应该怎样通过文学作品去描述,把这种朴实的传统美德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