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思想在信息时代的重大发展,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网络中走好群众路线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这一思想的哲学基础。在虚拟社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要一切为了网民群众、一切依靠网民群众,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网络的能力和素养,找准网民群众这一目标主体,在网络"草野"的全新阵地全面践行网络群众路线,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2.
网络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和新形式,是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践行网络群众路线,使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有利于人民群众共享信息技术发展红利,使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个人的力量。网络群众路线的产生是以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物质前提,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通过互联网走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为理论依据,以网络空间治理的有序推进为先行保障。网络群众路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操作的便捷性、覆盖的广泛性以及对象的隐匿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切实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然而,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呈现的利益分化、群体情绪化以及部分党员干部信仰缺失等情势,践行群众路线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当前的群众路线实践中应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新理念,重点解决好利益整合、健全制度和从严治党三个维度的问题,这是在社会转型期切实践行好群众路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毛泽东群众思想的理论来源。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主旨的群众路线思想。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仍具有重大价值。从理论意义上讲,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从现实意义上讲,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既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方法借鉴,同时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有企业贯彻群众路线,实践群众路线教育,做好职工群众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20,(4):22-27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群众路线是多年传承下来的根本工作路线,同时也是生命线。群众路线的哲学表述可以长期不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抓手、内容和路径却是时常有重大变化的,必须由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要条件来决定。在新时代,我党践行群众路线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而努力奋斗。此外,历史伟业的创造也要依靠人民。在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应该全面从严治党,应该用完善的制度保障人民福祉和民主权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相似文献   

7.
作为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产物与象征,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CNNIC统计,截至2002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网民5910万,这是令全世界瞩目的数字。而大学生又是目前网民中最主要的群体。当80%以上的大学生遨游在一个开放、虚拟、无地域限制、最及时的网络信息海洋中时,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向网络延伸,建立专职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中,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群众,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在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弘扬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优良作风,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以优良作风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也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程,就是一部一切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历程。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管时代怎么变革,经济如何发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民本理念不能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能变。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发展的,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创造性地应用于党的全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由邓小平、江泽明、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展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文章就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牢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基本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接地气,抓问题,当表率,切实解决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因此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是党的基本群众工作经验,牢记宗旨、增进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坚持群众路线,既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滁州学院学报》2020,(3):96-99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疫情防控期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中,以微信、QQ等网媒为载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践为背景,在授课中,通过具体事例,向同学们诠释什么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4.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一切为了群众"既是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一切依靠群众"既是群众路线的立足点,也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推进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途径,也是维护、发展和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从价值论的视角看,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对经济主义“见物不见人”价值观的反正,与“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取向相一致;从动力论的视角看,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是对科学主义对科技力量盲目崇拜的否定,与“一切依靠群众”的社会发展动力观点相一致;从方法论的视角看,以人为本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对本位主义消极后果的矫正,与群众路线之工作方法的终极目的相一致。可见,在科学发展不断推进的今天,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坚持以人为本是内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同时也是共产党人长期积累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方针,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时制定的各项制度政策都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如今,中国梦的实现,更加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在实现伟大的民族梦想的道路上共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7.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群众路线在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中发挥了四个方面的功能。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集中民智、传导方针的重要渠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动员和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处理矛盾的重要方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处理自己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的根本立场、态度和方法。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有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在凸显时代特色中不断拓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微时代"到来了,"微时代"的网络赋予人民群众新的身份,使"人民"转化为"人人",使群众转化为"微众",从而使创新群众路线成为必然。政务微博因其在创新群众路线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微时代群众路线的新路径。建设好政务微博,实现两个转化,是微时代政务微博和群众路线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网络世界,接触"虚拟社会",这一现象在作为网民主体的当代大学生身上显得尤为突出,他们在网络生活条件下,人际交往活动出现了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